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与实践指向

《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09版)  汪彬2025-08-01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对新时代新征程河南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强调要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首要任务”,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时代硬道理”,彰显了党中央谋划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河南作为内陆经济大省,高质量发展事关亿万河南人民福祉,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河南要回答好“何以争先、怎样出彩”的高质量发展之问。

  高质量发展要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实体经济是一国发展之根基、经济之命脉,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着力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在不同的场合和报告中反复强调,“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2024年10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此次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明确了制造业何以必要、以何为要、如何推进等重要问题。

  河南制造业发展规模大、基础好、潜力足,要立足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人口数量规模大、人力资源禀赋好的优势,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迈进,逐步巩固竞争优势。一方面,锚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目标,进一步在提升现有集群竞争力上积极探索,协同推动产业链群提质增效。要在强化协同创新、提升先进制造能力、培育优质企业、优化产业生态、完善治理体系等方面完善建设方案,关键是在巩固产业科技支撑、人才支撑以及产业组织优化方面重点发力,着力提高集群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聚焦建设全球数字变革高地,激发数字经济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数字时代,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基于产业、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系统梳理数字产业图谱,建设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建设与制造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协同联动,培育提升技术竞争力、市场主导力、产业生态控制力。

  高质量发展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支撑,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任务后,连续三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再次指出,要“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河南要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统一,着力提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牵引力、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问题、强化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要素资源支撑、提高产业融合协同性及产业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河南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良性互动。具体来看,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河南应注意把握好政策尺度,并非让传统产业“简单退出”,而是应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借助新技术加速传统产业焕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让“老树发新芽”,实现新旧动能齐头并进,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能。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瞄准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和数字技术,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行技术攻关,聚力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利用深厚文化底蕴发展文旅产业、人文经济。三是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聚焦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催生的产业新形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超前布局以生命科学、量子通信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集群建设,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大产业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就“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提出五条、数十项改革举措,《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实现我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这一系列举措让世界看到中国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开放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坚定信心和不懈努力。

  以开放促改革则改革活,以开放谋发展则发展兴。河南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探索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转变实属不易,要继续利用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面向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形态多样、竞争力强的开放高地。要明确河南在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中的地位,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等国际航运枢纽,培育壮大绿色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动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牢牢抓住制度型开放这个“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河南要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高标准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持续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改革探索,推动多式联运、智能制造、文化贸易、涉外法律服务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支持航空港区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要深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让更多外企外商选择河南、投资河南。

  高质量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内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是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重大任务落实、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融入国家创新布局,结合河南优势特色推进全省农机装备、核心种源、绿色低碳等优势领域的重大创新。推动创新平台提质转型,加速省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建强中原科技城,实现创新策源能力新突破。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聚焦重大平台、重要学科建设和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院士、国家杰青等高端紧缺人才,做好人才梯度培育。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围绕7个制造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和科创高地建设,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盘活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大动量”,激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二是以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更深层次改革,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应坚持先立后破,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统筹推动其他各领域改革,重点在完善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体制机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三是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以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要培育壮大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长期资本、稳定资本和战略资本,解决创新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回应各行业多元化精细化的金融支持需求,加强金融服务体系供需适配性。

  高质量发展要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

  国土空间是一切发展活动的载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空间治理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在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立足高质量发展之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以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这是对河南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再要求和再部署。一方面,河南要“跳出河南发展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勇挑大梁。要积极衔接国家重大战略,向东融入长三角创新经济圈,向北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向西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南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躬先表率,在守护南水北调“生命线”上勇挑大梁。要积极推动与中部兄弟省份之间建立健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合作机制,不搞“内卷式”竞争、同质化竞争,发挥郑州都市圈的交通区位、人文资源等比较优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均教育经费等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民生短板弱项上下大力气、动真功夫,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

  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河南拥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优越地理位置,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文化大省,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必须提升安全发展能力。一是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上作贡献。河南要对标“7+28+N”产业链群图谱,厘清重点制造业产业链和专精特新细分产业链薄弱环节,补齐产业链短板,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生态构建。二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着力保障“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等有效供给,把保障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举全省之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由增产向提质增效深化。三是确保能源安全。综合调配煤炭、油气、电力资源,扛稳扛牢安全保供责任,推动能源材料领域挖潜扩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四是确保生态安全。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是有效防范处置各领域安全风险以及“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维护社会安定,以建设高水平的平安河南保障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09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