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焦裕禄精神 践行“两高四着力”

《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11版)  黄泽峰2025-08-0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是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核心要义,本质上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范式。焦裕禄精神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为核心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从学理层面探究焦裕禄精神赋能“两高四着力”践行的逻辑理路,既源于二者在历史基因与时代使命上的内在关联,也是红色精神与发展实践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时代逻辑:精神传承与战略部署的历史耦合

焦裕禄精神赋能“两高四着力”践行的时代逻辑,根植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与发展需求,体现了精神传承与时代任务的辩证统一。

从历史语境看,焦裕禄精神的形成本身就是特定时代发展任务的精神投射。20世纪60年代,兰考面临“内涝、风沙、盐碱”三大灾害,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水、治碱,就是对“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时代命题的回应。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奋斗为路径、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核,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河南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中坚担当,“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所指向的“高质量发展”突破了传统规模速度型增长模式,“高效能治理”回应了复杂风险挑战下的发展底线需求,“四着力”精准对接河南产业、民生、生态、文化等现实课题。发展任务的升级必然要求精神力量的传承与升维,焦裕禄精神作为本土红色基因,自然成为赋能新时代发展任务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现实需求看,落实“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突破传统产业路径依赖,离不开科学求实的精神指引;农业强省建设面临低效生产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难题,需要艰苦奋斗的作风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要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需要迎难而上的担当;文化繁荣兴盛需破解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瓶颈,需要无私奉献的情怀。这些挑战与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河南发展语境中形成了新的耦合点:践行“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呼唤着焦裕禄精神的当代激活。

从时代呼应看,“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为焦裕禄精神的赋能提供了实践载体。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两高四着力”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发展任务,更蕴含着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既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硬发展”,也要培育与之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和“治理智慧”。焦裕禄精神所承载的共产党人价值观,能够为践行“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注入精神内核:防止发展中出现“重物质轻精神”“重速度轻质量”的倾向,确保发展始终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前进。这种以红色基因校准发展坐标的精神赋能,使践行“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既见“发展实效”,更见“精神气象”。

价值逻辑:精神内核与战略导向的哲学统一

焦裕禄精神赋能“两高四着力”践行的价值逻辑,建立在二者精神内核与战略导向的内在同构性之上。这种同构性源于人民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的深度契合,形成了从精神到实践的价值传导链条。

人民性层面,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与“两高四着力”中“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完全契合。无论是焦裕禄冒雪访贫问苦时“我是你们的儿子”的深情告白,还是“两高四着力”将民生福祉作为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指向,都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唯物史观根基。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伦理,要求干部在落实“两高四着力”中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在产业升级中兼顾就业稳定,在城乡融合中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生态保护中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政策成效的根本标尺。

科学性层面,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强调通过深入调研把握客观规律,这正是“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的方法论基石。高质量发展要求超越粗放增长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绿色理念重塑生态体系、以文化创新激活传统资源——这些复杂系统的优化升级,需要焦裕禄式“凡事探求就里”的科学态度。焦裕禄在兰考时“走遍全县120多个村庄”的调研实践,启示当下在践行“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过程中,必须摒弃“拍脑袋”决策:产业升级需精准研判产业链短板,城乡融合需客观分析资源禀赋差异,生态保护需遵循自然修复规律,从而有效避免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提升发展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

系统性层面,“两高四着力”内含辩证统一的治理哲学:高质量发展是目标引领,高效能治理是路径保障,“四着力”则构成有机联动的实践系统。这与焦裕禄治理兰考时展现的系统思维深度呼应。他既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改变兰考的面貌”,又通过《干部十不准》强化制度约束,更以泡桐经济等探索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的统一。这种多目标协同推进的系统观,正是当前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文化繁荣必须秉承的实践智慧。践行“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不能单兵突进,唯有统筹兼顾、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各领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实践逻辑:精神动能与战略实施的双向转化

焦裕禄精神赋能“两高四着力”践行的实践逻辑,核心是解决“精神如何转化为实践动能”的问题。这一转化并非单向输出,而是精神动能转化为战略效能、战略实践反哺精神内涵的双向互动。

精神动能向战略实施的转化,核心是通过主体赋能与制度嵌入实现效能提升。焦裕禄精神所蕴含的迎难而上的斗争品格,通过激发实践者的主体能动性,转化为突破产业升级瓶颈、破解治理难题的内在动力;科学求实的方法论原则,通过一线调研、精准施策等制度设计嵌入治理流程,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农业强省推进中规避盲目决策的实践准则;亲民爱民的价值立场,则通过民生保障清单、政务服务优化等制度载体,转化为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领域可量化的治理效能。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将精神特质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与制度安排,使精神动能从观念形态转化为物质力量。

战略实施对精神动能的升华,体现为实践创新对精神内涵的时代拓展。“两高四着力”的重大要求不是对精神传统的简单复现,而是在新语境中赋予其新的表达与内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践将焦裕禄“治沙改土”的局部治理经验,升华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生态理念;农业强省建设通过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实践,为科学求实精神注入技术创新的时代内涵;文化繁荣兴盛实践则通过红色文化创新传播,使无私奉献精神获得更具感染力的当代表达。这种升华让精神传统在回应新问题、解决新挑战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双向转化的核心机制是“精神—制度—实践”的闭环传导。精神动能为制度设计提供价值遵循——如“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引导生态补偿等制度构建;制度安排将精神要求转化为实践规范——通过考核评价、权责划分等使精神导向成为可执行的行为标准;实践成效又反向强化精神认同与内涵创新——战略实施中形成的新经验,不断丰富精神的时代解读。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转化过程,不仅彰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更开辟了传统精神资源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焦裕禄精神赋能“两高四着力”践行的逻辑理路,是时代需求、价值契合与实践适配的有机统一。这一理路不仅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价值,更阐明了红色精神赋能当代实践的一般规律——只有扎根时代需求、契合实践要求、构建转化路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精神引擎”。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11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