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就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连续作出部署。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中明确指出,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强化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产智慧、生活习俗与精神信仰,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互动中的智慧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动优秀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乡村“精气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动能。
农耕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多重价值与现实困境
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动能。农耕文化包含了传统农业技艺、农耕节庆活动、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文化元素,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加以活化利用,可以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传统农业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可推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南阳以千年艾草文化为根基,通过创新产业模式与文化IP赋能,推动传统艾草产业走向世界,书写着中医药产业振兴的新篇章。另一方面,农耕节庆活动与民俗风情的挖掘与展示,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和创意农耕文化体验园,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将带动乡村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为乡村善治提供丰厚滋养。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伦理规范、协作传统、文化认同等要素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资源滋养。农耕社会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元,衍生出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体系,成为乡村德治的重要根基;农耕生产实践中培育出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邻里协作精神,在现代乡村转化为志愿服务、扶贫济困等治理实践,如浙江“枫桥经验”中的“邻里调解”机制,正是传统互助文化的当代延续;传统乡村通过“祠堂议事”“乡老合议”等形式解决公共问题,这种协商传统演变为现代村民会议、乡贤参事会等自治载体;此外,农耕文化通过特定符号、节庆仪式和技艺传承等形式强化村民身份认同和情感联结,成为筑牢乡村治理的精神纽带。
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同源”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观念引导人们在乡村建设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精耕细作、桑基鱼塘、物质循环利用等方式,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此外,农耕文化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传统村落和民居是其重要的物质载体,以及农耕文化中的田园风光、农事景观等元素,为乡村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乡村风貌,提升了乡村的生态品质和景观美感。
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现实困境。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及公众对农耕文化价值认知的持续深化下,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应该看到传承发展农耕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其一,随着城镇化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使得传统农耕文化传承者锐减,许多古老的农耕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其二,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及智能化普及,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被取代,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也难以延续。其三,当下多元文化的冲击,时尚潮流文化吸引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农耕文化在传承和传播上相对滞后,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导致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传承保护农耕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路径
系统梳理评估规划。精准梳理摸排农耕文化资源是守护其文化根脉、赋能乡村发展的关键举措。首先,做好农耕文化遗产的挖掘识别和整理研究工作。通过构建“专业团队+科技加持”的普查机制,系统梳理农耕文化资源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分布状况等信息,为活化利用奠定基础。其次,开展价值评估,分析农耕文化资源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潜在价值,明确其发展的目标方向与实施举措。最后,因地制宜进行整合利用和规划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农耕文化资源挖掘、产业提升与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推动地方农耕文化资源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双赢。
数字科技深度赋能。当前,数字技术、数字产业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农耕文化要借助现代数字技术重塑发展生态,焕发时代生机和魅力风采。一是实现数字化采集与存储。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正射影像等技术,对农耕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进行妥善的存储和管理,为后续的研究、展示和传承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创新农耕文化展示与体验。搭建数字化展示平台,如虚拟博物馆、文化展厅等,利用 VR、AR技术展示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农产品的加工工艺等,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三是助力农耕文化传播与推广。制作高质量的农耕文化数字内容,如纪录片、短视频、图文故事等,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助推农耕文化走入大众视野。
多元主体协同联动。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多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出台相关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如给予农耕文化产业税收优惠,设立农耕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主体可以将农耕文化与农业产业、旅游产业等有机结合,开发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扩大农耕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科研院校尤其是农科类院校要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为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广大社会组织,如文化保护协会、民俗学会等可以开展农耕文化的交流研究为政府建言献策,组织各种农耕文化主题活动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最后,广大农民是农耕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拥有丰富的农耕经验和传统技艺,要强化其主体意识,让传承保护农耕文化内化为广大农民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11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