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际传播路径 让中原文化更好走出去

《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12版)  胡艳娜2025-08-01

今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资源滋养着中华文明,肩负起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河南须不断深化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理念,着力突破受众年轻化、传播国际化、内容次元壁等新命题,推动中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中原力量。

  挖掘文化内涵,塑造中原文化国际传播标识。秦汉至今,中原文化随着国家统一和疆域拓展开始向外传播,中原的丝绸、瓷器、铁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唐宋时期,中原文化达到鼎盛,其中的儒家思想、商业文化、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建筑艺术等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宋词、宋瓷、理学等成为中原文化的新名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原文化以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的三重积淀,构成中华文明的“原始编码”和“基因图谱”。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天人合一”,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峰,更构成现代文明的价值公约数。中原文化国际传播需摒弃“文化输出”的单向度思维,转向“价值共生”的双向建构。

  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中原文化国际传播渠道。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的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基因的跨语境转译过程,也是文化传播“具身性”的回归。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VR/AR技术构建“数字孪生空间”,对中原文化资源进行二次生产、创意生产,以内容带动主题,利用交互现实、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支持,采用沉浸式体验、“云”游等方式,激活中原文化,打造中原文化青年受众IP形象,形成中原文化代表性IP集群。河南对Z世代传播的本质是对中原文化符号的“去神秘化”过程。还可积极利用新媒介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开展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原文化交流互鉴。依据“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的本质上是构建文化共生系统的过程。中原文化国际传播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各级文化部门、各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通过与国际文化机构合作共同举办展览、节庆活动、艺术表演等,增强中原文化理解和认同。这种国际合作协同的核心在于构建“双向赋能”机制:一方面借助国际机构的传播网络与话语体系,将中原文化的符号体系转化为可感知、易理解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本土文化资源反哺国际机构的多元叙事,为其提供东方视角的文化素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互鉴生态。这种国际文化机构的合作协同,构建了“多主体、多维度、多模态”国际传播体系,打破了传统传播中“内容生产—渠道分发”的线性思维,转而在合作中培育文化理解的“共生土壤”。

  整合研究资源,打造中原文化国际传播智库。中原文化国际传播智库的本质,是通过系统性、战略性的学术研究与资源整合,将中原文化的深层价值转化为全球可理解、可共鸣的现代话语体系,并以此推动中华文明与全球文明的对话与共生。智库的学术研究,能够将中原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升华为具有全球解释力的“元叙事”。当前,需要聚集中原优秀科研人员,抢救和保护中原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和文献资源,将其进行数字化转换,传扬中原学人的研学精神与思乡情怀,弘扬区域传统文化,将分散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国际传播动能。动员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在中原文化研究、中原文化精神内涵、中原文化赋能地方经济、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原文化的媒介叙事等领域,解决跨文化传播中的认知鸿沟,加强知识生产与国际传播的双向互动,通过智库“外交”,在学术交流层面构建中原文化共识。要联动政府、高校、企业、民间组织,形成“政策支持—学术研究—产业转化—公众参与”的闭环,将中原文化的历史纵深转化为全球文明史的叙事支点,塑造中国文化的全球叙事主体性。

  培养传播人才,提高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竞争力。人才是推动中原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的关键。河南高校要构建“学术素养+技术能力+国际视野”的立体化培养模式,着眼于中原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打造中原文化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加强高校文化相关专业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校对外交流、人才培育、职业培训等优势,借助文化研究、传播学、媒介学、文化产业研究、跨文化交际等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专长,形成贯穿“内容生产”“渠道整合”“终端受众”全传播链条的内容分发、中原文化传播渠道,培养既懂中原文化又懂国际传播的专业人才。打破高校与业界的壁垒,建立“学者—从业者”双向流动制度,使教师既能保持学术敏锐度,又具备实战经验。建立从“文化使者”到“文明译员”的分级培养机制,开展“千名海外文化使者”招募计划,面向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群体,通过在线课程培训其成为中原文化的“微传播者”,设置“文化传播积分系统”,分享内容的阅读量、互动量可兑换河南旅游套餐、文创产品,形成“民间外交”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12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