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立足“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有利于我们在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和大国博弈中牢牢把握主动权,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具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的战略依托。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
强大国内市场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支撑。对于大国来说,国内市场始终是经济的基本盘,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支撑。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1.9亿多户经营主体和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同时,我国还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的协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不仅内生增长动能强劲,也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保持足够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十五五”时期,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将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提升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推动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持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强大国内市场是催生壮大创新动能的优渥土壤。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用市场换技术的阶段,正在加快步入用市场引领创新的新阶段。“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目标,旨在“十四五”基础上跑出新的加速度,发挥市场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更多科技领域从“高原”走向“高峰”。建设强大国内市场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分摊研发风险、提高创新回报,有利于催生各类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动能,加快实现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互动、动态均衡,在增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实质性突破,持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强大国内市场是面向全球拓展发展纵深的战略牵引。我国将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十五五”时期,强大国内市场将对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要素形成巨大吸引力,是我国整合全球优质资源要素、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比较优势,能够确保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同时,强大国内市场也是我国拓展国际循环、参与并逐步主导国际规则制定、引领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筹码,将有力牵引我国经济面向全球拓展发展纵深。在此过程中,我国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将进一步增多,并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加快形成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从大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看,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从规模和层次上加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消除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首先,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但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承压,消费能力和意愿相对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十五五”时期,要聚焦就业和收入这些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优化消费政策,大力提振消费。一是统筹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更充分的就业、更稳定的收入和更均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二是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加快补足居民服务消费短板。强化品牌引领、标准升级、新技术应用,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建立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管理办法,加快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三是加大促消费政策支持。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落实带薪错峰休假,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
其次,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当前,全球产业竞争已经从“资本密集”转向“人才密集”,加上近年来我国投资于物回报率有所下降,“十五五”时期亟须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一方面,基于国家战略全局、发展阶段和现实需要,拓展投资于物空间,进一步提升我国人均资本存量水平。谋划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高质量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重点加大对生育养育、教育医疗、职业培训、普惠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投入,以及对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的培养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投资于人的长效机制,调动全社会、各方面投资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最后,围绕人口变量创造更多增量有效需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变量,对消费和投资都有直接影响。我国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特征。“十五五”时期必须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点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充分提振生育意愿,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构建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健康预期寿命,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发展银发经济。
宏观和微观协同发力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变强”
当前,国内市场“大而不强”特征明显,立足大国发展需要,“十五五”时期,国内市场建设的重点应落到“强”。应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以宏观和微观协同发力提升国内市场的深度和厚度,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变强”。
宏观层面,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了统一大市场,才能畅通大循环。“十五五”时期,关键是按照“五统一、一开放”要求,坚决向关键环节发力,强化刚性约束、加强协调配合,在更大范围内深化分工协作、促进充分竞争、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放大我国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重点是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完善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社会信用和监管制度,以及兼并重组制度,健全国家标准体系。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健全政府不当干预市场竞争行为治理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入推进招投标制度改革,切实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微观层面,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经济秩序。强大国内市场的微观基础是各类经营主体的动力和活力。“十五五”时期,既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各类经营主体和全社会的活力,也要优化宏观经济治理,实现从“管得住”向“管得好”的重大转变。重点是始终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强化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司法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让经营者能够心无旁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创新。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11月19日第02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