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新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观念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深刻把握高校新生的特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人生观,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新生群体的思想具有易感性与可塑性。高校新生从基础教育的稳定环境步入大学这一更为开放多元的平台,正处在个人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表现出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对新的知识、文化和社交圈充满探索热情,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适应性挑战、集体生活的调适压力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在精神层面迫切需要寻求归属感和确立自我认同。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源自不同文明背景的文化产品与学术思潮广泛传播。这些内容可能内嵌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如果新生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容易受到负面影响。面对复杂的国际事件,片面、失实的信息充斥各种网络平台,他们难以建立起理性客观的认知框架。准确把握新生群体思想所具有的易感性与可塑性,是高校有效增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前瞻性和精准度的关键。
传统的新生思政教育模式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全球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社会环境和青年成长背景都有显著变化。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开始成为校园的主力,这一代学生是真正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的认知方式、信息获取途径和价值判断标准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他们习惯于通过多元的数字平台获取海量信息,自主筛选与辨析的意识较强;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表达,乐于在公共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多元开放的倾向,尊重差异,不轻易接受单向度的权威灌输。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应对这些新变化时,开始显现出一定的不适配性。从教育内容来看,部分课程未能充分结合国际形势的最新动态与学生最为关切的现实议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理论阐述与快速变化的现实社会环境之间存在差距,使学生容易产生疏离感,削弱了课程内容的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意义。学生期待思政教育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
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不少课堂仍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侧重于理论和知识点的系统传授。对于习惯于数字互动、场景体验和即时反馈的新生而言,这种缺乏参与感和互动性的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其深层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他们更适应平等对话、情境浸润和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枯燥的“满堂灌”容易导致其注意力分散,难以实现知识内化与价值认同的教学目标。现实中,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生活管理等多个环节之间尚未建立起高效联动的机制。这种衔接不畅导致教育资源分散,未能形成方向一致、功能互补的育人合力,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教育孤岛”现象。高校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在共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塑造健全人格、应对复杂意识形态环境方面的整体效能未能得到最充分发挥。
拓展高校新生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载体。高校思政教育想要真正地触及学生心灵、引发思想共鸣,必须在方法和载体上实现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当代青年成长于数字科技的浪潮中,他们的认知方式、信息接收习惯与交往模式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教育者应当主动拥抱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沿成果,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机融入教育全过程。通过构建智能化思政教育平台,系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思想动态,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内容推送与引导。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重大历史时刻,直观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情境浸润中深化认知。
与此同时,应当大力开发优质的数字化教育内容。精心制作系列微课程、融媒体产品和短视频,运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和视觉语言,生动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与理论思考。这些内容应注重以具象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抽象理念,通过真实案例和鲜活故事传递价值内涵,使理论阐述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当代教育尤其需要打破校园围墙,引导学生将理论思考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全球性议题、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专题研讨和模拟会议等活动。在这类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搜集资料、辨析不同观点、进行理性论证,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国际视野,更在实践中提升了他们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生态系统。将价值引导有机融入学生从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无缝衔接。这种全程化、多场域的育人格局,能够使思政教育摆脱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形成持续而广泛的影响力。方法论创新是连接教育理念与教育效果的关键桥梁。通过推动思政教育在技术应用、内容呈现、实践模式和体系构建等多维度的系统创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更能够打通价值引领的“最后一公里”,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引领成长的育人过程。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在继承其精髓基础上的与时俱进,是教育本质在数字时代的新体现。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背景下,高校新生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凸显——那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引导新生在历史比较、国际观察和现实感受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优越性。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宣传教育,帮助新生树立大历史观,认清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从而坚定“四个自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新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担当。只有通过思政教育,让新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
提升新生在国际舆论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和理性思维。提升高校新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国际政治形势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系统开展网络文明与信息安全教育,教导新生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洞察舆论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要鼓励并训练新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学会理性表达、文明互动,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偏激。高校可以设立相关工作室或社团,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具备良好国际视野和表达能力、积极上进的青年学生,在校园舆论场和网络空间中积极发声,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理性与担当。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国际政治形势风云激荡的今天,加强和改进高校新生思政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思政教育规律的认识,直面挑战,锐意创新,构建起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体系。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引导广大高校新生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锚定正确方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14日第12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