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亟须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贯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重要桥梁,也是培养具有跨界融合、创新实践与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核心平台,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把握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重要作用。对接国家战略,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通过培养“懂技术、善创新、能创业”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人才引擎。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突破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由职业教育输送。通过深化双创教育,人才与产业适配性进一步增强,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纾解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当前,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劳动力市场“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以实践创新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及专业优化等举措,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显著提升学生岗位适配能力与创业活力。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攀升。双创教育有力推动学生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不仅开辟新岗位,更拓宽就业空间,在拓展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稳固就业整体局面。
服务区域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对接产业需求、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载体,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办学,依托双创教育引导学生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校企实践、项目合作深入产业一线,尤其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其技术攻关与创业项目直接驱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生力军。
淬炼工匠精神,提升技能人才地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不仅传授技能,更肩负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的重任,其依托技能竞赛、职业教育活动周等载体,引导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体悟工匠精神,在创新实践中增强社会认同感,既提升了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又吸引更多青年主动选择技能发展道路,进而为技能人才队伍注入持久活力。
构建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的双创教育路径。面对产业与教育变革的双重机遇,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实际与自身特色,创新双创教育路径,构建“需求导向—机制创新—生态优化”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精准锚定区域产业需求,构建差异化专业体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本。高职院校要深化产业调研,精准对接地方重点产业链布局,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专业,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的同质化竞争,确保专业与产业的适配度和辨识度。例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理工类办学定位,紧扣国家科技强国战略,深度对接河南重点产业链群建设需求,通过“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
深化产教融合实操性,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真实场景、实质参与”,要杜绝“协议式”形式主义,优先联合有岗位需求与技术资源的龙头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协同机制。例如,广东“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安徽阜阳技师学院“三转四像”模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流程,共建“教产联动”课程群、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技术攻关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磨炼技能,“做中学、学中创”,实现“实习即就业”无缝衔接。
平衡规模扩张与内涵建设,促进核心能力提升。针对部分院校存在的“重规模、轻质量”的倾向,要集中资源深耕师资、科研、实训等核心领域,严控专业数量,重点打造优势专业群。师资建设上,实施“双师型”队伍工程,通过教师企业实践、产业教授引进,强化技术服务与教学创新能力;科研与课程上,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搭建“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平台,强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以科技成果转化反哺教学,杜绝资源内耗。
分阶段推进改革落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应循序渐进:前期夯实基础,借力“双高计划”等政策,建立校企资源对接清单,试点特色专业校企合作。中期深化改革,推进师资“双师化”、课程“模块化”、评价“多元化”,组建校企混编团队,转化企业项目为教学案例,实施“企业评价+证书+成果”多维考核。长期聚焦生态构建与文化品牌塑造,形成特色发展模式,通过举办技能节等培育工匠精神;深化区域服务,以服务实效提升品牌影响力;建立就业率、产业匹配度、企业满意度三维指标,确保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平衡,优化生态循环。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要坚持立足实际、精准发力、持续推进,警惕三大实践误区以确保改革实效。其一,摒弃“硬件投入至上”误区,优先投向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软资源”,避免盲目购置闲置设备;其二,走出“唯创业论”认知偏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岗位适配能力,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三,破除“短期政绩”倾向,专业调整、师资建设应遵循教育规律,杜绝“面子工程”,建立“需求—培养—评价—反馈”动态机制。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31日第12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