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和过去所强调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有着本质区别。制度型开放是主动对接和融入国际通行的制度体系,并通过融入这种制度体系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规则制定的能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聚焦于边境管理,而制度型开放强调从“边境”规则向“边境后”规则延伸。其核心是采纳国际标准,构建稳定、透明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并通过修订国内经济活动中的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和竞争政策,确保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接轨和兼容。
制度型开放向纵深推进的背后,有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变化和中国经济实力跃升的深层次考量。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变革的迭代速度和发达国家自身治理赤字有加剧的态势,这导致了以加征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代表的贸易新形态短期很难逆转,“小院高墙”和所谓“友岸外包”使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竞争局势更加复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制造业工厂,中国迫切需要提高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而提高这种能力,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与其他国家进行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的对接与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吸引力。
制度型开放的四个具体维度
一是规则开放。指的是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规则对标和融合,尤其是要借鉴成熟市场经济体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模式,主动采纳和融入国际上通行的关于市场经济、公平法治和平等竞争的基本规则。确保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生产要素获取、市场准入、政府采购和监管要求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通过聚焦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环境保护和劳工标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同一规则体系下竞争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二是规制开放。强调的是不同国家之间法律法规监管上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体现在外资准入,也需要在监管规则上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标对表,并通过提高监管透明度,推进政府监管模式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比如,在制定关乎行业竞争的技术标准时,不光考虑内资企业合理关切,也要征询外资企业意见,做到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降低行业监管的“玻璃门”。此外,服务业不仅是目前规制开放主阵地,也是当前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短板所在。规制开放就是要全面推进我国金融业与巴塞尔协议Ⅲ对接、试行医疗行业认可国际临床试验数据、在电信领域推行网络中立性原则、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
三是管理开放。虽然一定程度上与规则开放、规制开放有相同之处,但其特指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应该基于相同标准。作为制度型开放在操作层面的内容,管理开放本质是政府“刀刃向内”的一场自我革命,核心是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高效、透明和服务型的行政管理体系,降低企业制度型交易成本。在外资准入方面,明确做到“法无禁止则可为”,稳步压缩负面清单,将外资管理从事前审批转向准入后的依法监管,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进行改革,给予外资更清晰和更稳定的准入预期。
四是标准开放。主要是指行业和产品标准的一致。这是制度型开放中最为微观和具体的层面,核心要求是通过国内外标准的对接,实现技术标准的“互联互通”。在跨国贸易中,不同国家的技术、质量、安全、卫生和环保等差异,是一国产品进入他国市场时的主要障碍之一。在技术参数、产品标准和质量要求统一后,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一经获得我国机构认证,无需重复认证即可直接进入对方市场。同理,国外企业的产品在经本国机构认证后,进入我方市场也可以享受同等待遇。如此将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便利化。
制度型开放已成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抓手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度型开放已成为当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抓手。主动对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A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自贸区尝试对接并形成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全面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确保“非禁即入”。扩大金融、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统筹好开放与安全,在金融、网络和数据等领域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在引进规则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提升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作为中部大省和我国内陆开放高地,河南具有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先行先试的坚实基础。近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河南省依托自贸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复制推广国务院批准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以及商务部发布的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等制度创新成果。在复制推广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和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的首创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的过程中,河南的开放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平台能级持续提升,形成了链接全球的“空陆数海”四条大通道,贸易和人员往来日趋便利。
除了积极复制推广成熟做法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以物流通道建设为核心,推动河南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型,是河南省制度型开放最鲜明的特征。河南充分发挥其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独特区位优势,出台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施保障办法》,在郑州、开封和洛阳三个片区,积极开展了大胆的首创性和差异化的探索试验。其中,郑州片区主攻现代物流和跨境电商、开封片区聚焦文化产业和医疗服务、洛阳片区侧重智能制造和旅游服务。以郑州为例,其在通关检测效率方面,探索形成的航空货运电子信息化、通关模式智选菜单、整板货物空陆联运、综保区与空港口岸整体作业等创新成果,入选国家改革试点经验或最佳“十佳”典型案例。
整体来看,依托对“交通枢纽+内陆腹地”的精准定位,河南没有盲目模仿沿海沿边地区的开放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以大物流带动大产业的中原实践。这种模式不仅成功规避了通道经济的“空心化”现象,而且依托物流大通道建设,河南还成功吸引了富士康、上汽集团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多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外贸进出口总额连年攀升,稳居中部地区前列。
河南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发力方向
成绩值得肯定,但若从对标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来看,河南在制度型开放方面还有可提升空间。首先,河南的物流通道优势还没有完全转换为产业优势,“流量”和“留量”不成正比。同样作为国际物流大通道,但广东依托珠三角的丰富供应链、浙江凭借长三角的成熟产业配套,不仅实现了货物在当地周转,还吸引了研发设计、金融、会计和商务服务等多个服务业环节落地生根,实现了价值留存的最大化,总部经济对要素的聚集效应非常明显。河南虽然物流大通道建设成效显著,但在本地深加工的不多,产业附加值不高,产业集聚效应不强,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之间的融合程度依然不够高。其次,制度型开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吸引集聚国际化的创新资源。但河南当前的领事馆、国际组织、国际学校、外资医院和外资研发中心数量与沿海省份相比都略显不足,对国际化人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都还需改善。最后,依托营商环境改革,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维度。在这一方面,浙江和广东等沿海省份凭借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改革,成功吸引了大量创业型的民营企业,但在河南部分基层地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改革意识不强。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国企承接业务的情况并不少见,区域保护的“小气候”没有完全杜绝,导致河南至今尚没有出现能完全比肩浙江和广东等沿海省份的专精特新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是推动制度型创新成果落地的载体。
作为一场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对于河南来说,接下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把营商环境改善作为主攻方向。营商环境优化永无止境,制度型开放中的四个维度都涉及营商环境改革,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也是制度型开放的核心指向。实际上,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的大背景下,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外资、技术和人才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河南来说,浙江的“高效办成一件事”、公平竞争审查智能平台、专利侵权纠纷“简案快办”“大企帮小店”行动、“轻微免罚、首违不罚”,以及广东的“企业宁静日”“无事不扰”事项清单、推动全国首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立法等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都值得借鉴。而唯有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才能在公平竞争、循环畅通、合作共赢的环境中,培养壮大一批河南本土的跨国企业。
二是高水平打造制度型开放试验田。为了更好推动规则开放,我国已主动申请加入在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产业补贴、环境保护与劳工标准等方面都要求极高的CPTPP和DEPA,这是我国目前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并试图以开放促改革,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明确信号。河南是我国内陆开放的高地,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完全可以先行先试,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河南自贸试验区,集中开展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和竞争中立等领域的压力测试,为国家层面贡献更多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
三是持续加强现有的开放平台建设。合作平台既是规则对接的重要载体,也是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中发出“中国声音”和提出“中国方案”的实现渠道。目前河南已经搭建了合作能级较高的开放平台。做好河南的制度型开放,要进一步做好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郑州—卢森堡的“空中丝绸之路”、跨境铁路货运列车中欧班列;郑州市E贸易博览交易中心等平台载体。在国际合作与对话中,不断推动商业合作向规则对接转化,并通过规则对接提升河南对全球创新要素的吸引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31日第11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