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7期  赵义良2025-11-06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西方现代性之谜的分析,在批判“西方中心论”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形成了以历史方位、领导主体、本质要求、重要特征、价值追求和实践方略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叙事逻辑。

(一)历史方位与领导主体

历史方位是主体(国家、民族、政党等文明载体)在历史辩证运动中,通过认知—实践的双向建构所确立的时空坐标,既表征主体所处的现实境遇,也揭示其超越性指向,从而构成连接历史必然性与实践创造性的枢纽。历史方位的确证,对于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把握历史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方面,历史方位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中叶民族危亡困境中的民族复兴诉求。西方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国门,让中国被动进入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同时,客观上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样的现代化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背景下展开的,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展开的,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起点的历史方位。所以通过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前提。通过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在取得重大历史成果的同时,历史方位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全新判断,并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现代化进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彻底消除贫困”等成就都展现了道路优势,如果没有这些实践性优势,我们就不可能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见,历史方位不仅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而且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的时代根基。

另一方面,领导主体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向心力和驱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者、开创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建构者。从主体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领导主体”,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主体力量”,这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共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主体。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动员、激励和引领,确保了现代化的总方向,进而成为现代化道路开拓、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可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新标识,更是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紧紧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本质要求与重要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不是孤立的单面体,而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对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根本问题作出的明确规定和系统回答。从本质要求的表达顺序看,前两条规定了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间五条确立了现代化的“分领域逻辑”,最后两条是横向与纵向统一的面向世界的发展要求。综合起来看,其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遵循”,确立了发展方向,其内在逻辑集中体现为“总体逻辑—分领域‘五位一体’建设逻辑—面向世界的共同体逻辑”。在“总体逻辑”中,中国式现代化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中国道路为方向,是为现代化“定性”和“定向”的逻辑;在“分领域‘五位一体’建设逻辑”中,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发展的协同性、共融性。在“面向世界的共同体逻辑”中,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殖民扩张的单线模式,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新的理念。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了本质、主体、道路、内容、成效、意义等内容,深刻回答了现代化的“政党之问”“道路之问”“实践之问”和“世界之问”,在本质规定性层面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系统性”,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前提”“建设内容”“价值遵循”“行动逻辑”和“整合形态”。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本质要求的外在表征,表达出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双重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概括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为魂,以中华文明为根,在遵循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同时,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局限,在发扬光大中华文明传承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一致的现代化,而且着眼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现代化以和平的方式实现,饱含对全人类共同利益与价值诉求不懈追寻的崭新现代化图景。

(三)价值追求与实践方略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民族复兴”“人类解放”为价值追求,体现出在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相统一的追求中,对人的本质的复归和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秉持的“资本至上”“物化逻辑”“自我优先”的价值观念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大个人”“小社会”的撕裂性,避免了资本逻辑带来的人的异化、两极分化等“发展陷阱”。摒弃了西方“一枝独秀”“唯我独美”的价值单线,凸显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

全新的现代化形态来自全新的现代化路径,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运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创新创造: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新质生产力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首先在于劳动者主体能力的提高,在生产力要素上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提升到新的高度,成长为掌握先进技术、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并能够从事科技创新,适应数字化、智能化需要的劳动者。其次,在劳动客体上,劳动资料集中体现为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的作用而发生了变化的资料,劳动对象则是在质态上表现为数智化、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劳动对象。最后,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

第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制度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中国特色,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优势,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遵循规律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显著制度优势、强大制度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第三,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步步深入,行稳致远。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战略判断和战略决策,制定出时间表路线图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从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到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再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都是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这些都是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来作出的战略擘画和战略部署。从战略的高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以更坚定的立场和更科学的方法制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政方针、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更坚决的意志、更有力的行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在战略主动中赢得历史主动,在战略谋划中实现历史变革。

第四,深耕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明底蕴,彰显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文明深刻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打开和展开方式,赋予现代化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同向共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属性,有效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单向度”,克服和消除了西方现代化文明下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本性。更进一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指向展现了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前景,解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发展问题,重新标注了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解放的目标,把现代化从关怀民族国家推广到关怀整个世界,从观照个体发展延伸到观照人类发展,不仅承接了以中国道路指引人类实现对更好社会制度探索的愿景,也承载了开创一种全新文明类型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中国道路和中国逻辑成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新共识新希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7期,原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模式》,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