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劳动,才是一生最美的修行

中原人文社科网  周红飞2020-04-03

女儿已经五岁了,可爱依旧的同时,也总是会对她的一些任性力不从心,比如挑食。作为父亲,虽然在外经常“好为人师”,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居然没有太多方法,只能苦口婆心教育“这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的粮食,不能浪费……”  

问了周边很多朋友同事,好像苦恼是共性的,更戏剧性的是,几乎所有家长教孩子背的第一首诗就是《悯农》,但倒背如流的城市孩童有几个真正明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所以,当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育人定为国策的时候,大家纷纷拍手叫好。个人认为,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小公主比比皆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巨婴”“啃老族”屡见不鲜,是时候让劳动全面回归价值观教育,因为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更是每个人一生最好的修行。  

尊重劳动是青少年的价值观第一课。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的劳动观则是基石,有效的途径便是教育。《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在当下,大部分家庭教育的窘境是每一个家长都会教“锄禾日当午”,但真让孩子去顶着太阳体验一次劳动又下不了狠心。此次《意见》显然是国家审时度势的充分考虑,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法定劳动教育,帮家长们做了抉择,相信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  

热爱劳动是成年人最好的价值体现。与其说生命在于运动,倒不如说生命在于劳动,因为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标志。成年人是社会运行的核心骨干,是生产力提升的引擎,整个成年人群体努力工作,才能产生出足够的价值,才能维系“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人类社会体系。如果成年人好逸恶劳,拈轻怕重,这个社会就会失衡。在社会新闻里,“巨婴”现象时有发生,多数都终于悲剧,让人唏嘘。与此同时,一些人为了延年益寿,宁愿相信“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进行所谓时髦的“辟谷”甚至到终南山“修道”,却不愿意从事生产劳作,这种看似超凡脱俗的“仙风道貌”对社会却毫无价值。什么是成年人的社会担当,其实就是劳动,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岗、敬业”。  

终身劳动是老年人最美的夕阳余晖。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一个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劳作,老了“享受享受”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还有一批更加值得尊重的人,他们身上体现的一种精神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有所为”。就以身边的事情为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84岁的钟南山成为定海神针;在河南,83岁的河南蔬菜之父张绍文老先生心脏手术刚做完就要下田,他的一句“我是一台老爷车,修修还能上路”让人为之动容;78岁的禽病专家王泽霖,捐出近亿元科研所得,自己却生活俭朴,搬家都是和老伴用三轮车一趟一趟亲自运输……他们比很多成年人还辛苦,但却很坦然开心,因为老人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奉献余热,便活成了最美的夕阳。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习近平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号召“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如今,《意见》将劳动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始末,为社会明确价值导向,相信更多的人会从内心爱上劳动,就如李大钊先生所说的——“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