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疫情后需政策加力促消费回暖

河南日报  王茵2020-03-18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力量迅速行动,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阻击战。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仍是第一要务,但经济问题同样为民生所系。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部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容小觑。2019年中国消费支出贡献了GDP增加的57.8%,无疑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恰逢购物、出行消费活动高峰,因此选取居住、交通、旅游三类占消费支出比例较高的类别,在河南、北京等地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对需求侧消费预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呈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研判。  

  短期消费需求受到明显抑制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短期消费需求的影响与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高度相似。“非典”疫情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2.3%,拖累该产业全年同比增速1.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7.4%,使全年同比增速下降1.6个百分点;中国内地入境旅游人数同比下降26%,旅游外汇收入同比下降50%,均为旅游行业年内低点。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速从1月的10%下降至5月的4.3%,显著低于全年9.1%的增速。与2003年类似,此次疫情受影响较严重的同样是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相关领域,预计2020年一季度消费增速将明显放慢。调研数据显示,26.15%的调查对象春节期间有旅行计划,其中88.67%的人取消了原定计划;68.48%的调查对象仅在本市范围内活动,没有长距离出行。根据交通运输部信息,春运期间1月10日~2月11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13.90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44.4%。此外,受疫情影响,各地餐馆、电影院普遍停业,其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疫情过后消费预期趋于保守  

  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二季度增幅为6.7%,而三季度同比增长9.7%,是全年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很明显,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消费呈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报复性反弹”。此次疫情过后是否会出现类似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居民消费预期有明显的谨慎甚至保守的特征。首先,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尽管70%左右的居民表示疫情过后不会明显改变家庭财务计划,也不认为自己的工作会受到明显负面影响,但有34%的居民打算增加储蓄,这一点与宏观数据相吻合。2018年—2019年,我国储蓄存款增速明显持续上升,分别达到11.2%和14.4%。其次,购车购房等大宗消费意愿不强。调查显示,疫情结束后,居民购车购房的主观意愿整体偏弱,无车家庭中67%没有新增购车计划,无房家庭中81%没有新增购房计划。而有新增购车、购房计划的家庭中,有43%、60%的比例在一年内没有明确消费计划。再次,旅游消费预期不会明显反弹。相较于购房购车等大宗消费需求,疫情对于旅游出行等日常消费需求的抑制更加明显,依常理推测,在疫情结束后应会有显著反弹。但调查结果发现,疫情结束后有旅游计划的并没有明显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居民的消费信心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在疫情过后居民对消费预期的谨慎甚至保守情绪比较明显。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居民负债率较高影响消费意愿。近年来居民债务杠杆率不断升高,2018年全国居民债务杠杆率平均水平为60.5%,而调查中贷款家庭占61%,居民负债过高不利于消费增长。二是消费增长空间日益受到约束。2008年至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从21.6%下降至8.4%,可见我国消费增速已过了高速增长期,这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在汽车消费领域表现突出,当前汽车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预计在疫情过后,汽车消费或难出现“华丽反转”。  

  但我国当前的经济体量与2003年时不可同日而语,经济结构也大有不同,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等科技行业响应迅速,许多企业开启线上办公,电影等传统产业开始尝试线上播放,金融服务业也实现线上化,这些都缓解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包括数字消费、在线教育、私人经济等新的消费习惯正在形成。因此,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会给新的商业模式提供发展机遇,甚至催生新的业态。

  逆周期促消费急需政策加力  

  历史数据表明,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常都是短期的,经济常呈现出V形走势。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市场情绪回归平稳,之前被暂时抑制的消费、投资等需求会得以释放,许多领域的消费都能迅速恢复正常。但从决策者的角度来看,仍有必要注意到居民消费预期呈现的谨慎乃至保守情绪,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宏观政策方面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提早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稳预期”。一是财税政策方面。2020年财政政策稳增长的力度应该有所加大,适当提高赤字率,加大定向支持力度,短期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商贸、旅游、餐饮、娱乐行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微型企业、城市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微观主体,建议通过定向减税、发放补贴等方式进行救助支持,防范可能出现的中小企业倒闭、失业及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中长期应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二是消费刺激政策方面。疫情好转后,考虑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对重点地区的特定居民,如老年群体、学龄前儿童、城市及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等,发放消费券,一方面给中低收入群体定向补贴,增强消费意愿,另一方面精准扶持企业纾困,提振短期消费。三是汽车消费政策方面。可以考虑把刺激二手车流通、解除限行限购等一系列政策落实。同时,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益,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重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以上政策合力,在疫情逐渐稳定的过程中,营造积极的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消费者愿消费、能消费和敢消费。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