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以历史思维理解与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光明日报  2019-08-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思维及其作用,倡导历史思维这一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央更是从历史的高度做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决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历史中生成,在历史中得到检验。用历史思维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进行理解与把握,才能真正认同与坚守我们的初心。

  1.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产生的历史条件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在对历史命题的回答中、对历史使命的承担中奠定了自己的初心。

  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古老的中国被迫卷入了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进程。马克思也曾将自己的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他充满同情地谈道:“摇摇欲坠的亚洲帝国正在一个一个地成为野心勃勃的欧洲人的猎获物。”西方列强的侵略加速了中国的衰落、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在强大外敌与羸弱内政的双重挤压下,广大中国人民的生活日益陷入穷困,既无尊严,又无温饱,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与鸦片战争后的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反差。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面对的历史命题十分明确,那就是摆脱受压迫与剥削的命运,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从而给亿万民众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应当说,当时的先进分子对这一处境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为之做出了艰苦的探索。但是,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历史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对中国现实状况的科学分析与有效的阶级动员,诸种社会抗争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从这一科学理论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我是谁”的自觉。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出发点、归宿与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她把自己视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工具。中国共产党脱胎于中国的大地与人民,是因中国当时的历史命题而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现实语境中必然产生的最朴素与最直接的追求。

  2.历史赋予坚守初心的时代任务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世情、国情、党情不同,历史任务与时代课题不同,从而赋予坚守初心不同的时代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整个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人民最基本的安全与生存需要尚且难以满足,幸福生活、民族复兴是远大理想,使中国人民摆脱压迫与剥削、使中华民族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才是现实需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通过长达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要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就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以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对国情的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破除了以往各种阻碍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开启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对中国的发展方位作出新的研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要更接近幸福生活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许多显赫一时的政党最终走向衰败,中国共产党虽然历尽挫折却仍然一路前行、造就伟业,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坚持初心。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断筑牢基础的奋斗史。共产党成立至今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但对初心的坚守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历史中得到检验,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自己的历史中领悟的根本道理。

  3.在开创历史的实践中践行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显然,读历史一方面是为了了解真实的历史本身,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中汲取经验、增长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人们当下面对的时代课题、开创美好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党立足新时代所作的庄严的政治宣誓,初心与使命不是空洞的政治承诺,必须落实在开创历史的实践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当从中国共产党98年的风雨历程中学习如何才能坚守初心。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明方向、提供方法与动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伟大理想信念的中国表达与中国实践。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历史也告诉我们,背离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经受住实践进程中的各种考验。

  二是坚持人民立场。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是直面历史挫折。人类历史有一个根本特点,那就是,历史在曲折中发展,在波浪中前进并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设想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一帆风顺,没有任何障碍与退却是不辩证和不科学的,一旦遇到挫折就放弃则是愚蠢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并非没有挫折与失败,但是,总体而言,由于我们勇于正视前进必然伴随挫折这一人类历史的根本特点,并且善于对已经遭受的失败进行理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四是尊重历史规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理想目标,它合乎人民的要求、遵循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在坚持初心的具体实践中,如果不尊重历史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我们就会离初心越来越远。只有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历史实践中,才能真正坚持初心、勇担使命。

  五是找准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个逐步趋近于理想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个定位准确、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历史阶段。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既要肯定成就,又要避免片面夸大自己所处时代的意义,要整体性地把握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历史中找到现实的依据与基础,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把握方向与任务。

  六是把握历史节点。历史并非一个匀速的线性进程,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准确把握使我们的初心与方向得以坚持,并使历史实现重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正处在决定我们的理想目标成败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念、凝聚民心、合理谋划、努力奋斗,在践行初心与使命的征程中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页。

  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在奠定初心、践行初心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这样的党,我们相信,在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今天与未来,我们的党必将同样是一个无可战胜的党。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