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河南省社科界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摘要

河南日报  2015-11-13

   编者按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十三五”规划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领全省人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近日,省社科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河南省社科界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党要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十三五”时期,要如期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战中干在实处、走在前面。

  “五大理念”彰显发展新境界。“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的大转型时期,需要新境界引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用新的发展理念揭示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针对当前发展阶段提出的科学理念,具有重大意义。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三种规律”、“三大发展”,正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完整地把握这些新的发展理念,并贯彻落实到具体实践之中,将使我国进入发展的新境界。

  努力做出河南社科界的新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重大的问题上要研究深,把握准,才能保持好的发展态势。所以,要组织我省社科界专家学者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十三五规划”等重大问题,开展系列主题理论研讨活动,广泛深入宣传全会精神,推出有深度的阐释和研究文章。要重点研究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厚植优势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动力转换问题,研究空间格局问题,研究产业体系问题,研究基础支撑问题等,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要认真学习李克强总理考察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扣破解新型城镇化关键难题建真言,紧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献良策,紧贴加快中原崛起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支撑出实招。同时,要研究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是什么、怎样在补齐短板上用力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从“三个更加注重” 领会五中全会精神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光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从全会公报和“建议”的内容看,更加注重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价值追求,是五中全会的鲜明特征。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我们可从这三个更加注重去领会和把握:

  在指导思想上,要更加注重理解党中央统揽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新的伟大实践需要有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去推动和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智慧和勇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举重若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新境界、新层次。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要更加注重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全局眼光,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在目标原则上,要更加注重理解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为此,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深刻体现。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发展理念上,要更加注重理解党中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价值追求。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硬道理”“第一要务”的新理解,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新成果,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思维。有了这样的发展新思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大发展理念” ——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导吴宏亮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是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它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制定,而被用于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发轫于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邓小平理论,逐渐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积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五大发展理念” ——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创新

  □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梁周敏

  “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统一部署,也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总结,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创新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自1776年,蒸汽机的应用、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技术创新、政治创新、经济创新的经济时代。此后创新的深度与广度成了大国崛起的标志。今之中国,GDP总量虽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但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仍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现有的发展动力急待强化,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自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始,直至开启现代化发展的国家都曾遭遇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今之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四化”同步之间不平衡、硬实力与软实力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唯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才能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巩固薄弱领域的过程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推动整体性发展,让各发展层次的国民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掉队”。

  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西方也曾陷入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因此我们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就是为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发展可持续,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洁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开放发展着力解决的是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问题。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堪称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最好的注解,它借用了中国曾经强大的历史符号,主动打造国家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主动而为的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们只有继续深入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才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进而加快整个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的形成,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

  共享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目的问题。随着中国国力与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更是把共享理念上升为人类发展的共生哲学,具体化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叫做“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这种“命运共同体”思想必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更多获得感的同时,也收获其他国家的尊重与认可。

“创新”—— 实现百年目标的基本推动力

  □河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耿明斋

  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创新是基本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开宗明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本经济指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五年经济必须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底线是GDP年均增速不能低于6.5%。在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今年前三季度增速降到6.9%,全年保七任务艰巨,普遍预期,明后两年增速会继续回落至更低的水平上。在此背景下,要实现上述目标,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实践上述发展原则,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圆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

  创新的重要性源于发展阶段转换和全球化竞争。创新的重要性首先源于发展阶段的转换。中国经济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界,可以明确地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的优先需求是温饱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基本动力,投资高增长催生了能源原材料等一系列资源型及其初级加工型产业的迅速膨胀,带动了整个经济的高增长。进入新常态新阶段,温饱需求早已满足,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趋于饱和,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不复存在,投资需求弱化,投资增速放慢,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原来赖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不复存在了,在未来的阶段,经济要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只能靠开拓新的需求领域,靠节能降耗,靠提升管理水平。这些都要依赖创新。

  创新的重要性还源于全球化竞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加速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今天我们所有的产业和产品都必须在全球市场有竞争力,唯有创新,别无他途。

  实现创新的途径是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企业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因为企业是靠市场生存的,最能感受生存的压力,也最具为降低成本而持续创新的动力。所以,政府要通过减免税收、设立基金、奖励、人才激励等各种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创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义上每个人都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创新主体。所有工作及经济活动岗位都有创新的空间,都要承担创新的任务,都要努力实现创新和创业。

  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的大量科学技术人员,是创新创业的最主要群体,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企业是创新创业的实施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所以要搭建平台,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

让“共享发展”在落实“四个全面”中实现

  □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丁素

  共享发展,是党在发展理念上的重要提升,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再彰显,是党在新的实践中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共享发展,只有在全面落实“四个全面”中才能实现。

  一方面,让全体人民受益改革的“获得感”,只能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四个全面”的全面落实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期待不断发生着新变化,概括起来讲有六个方面:一是在共享发展愿景、目标性成果基础上对享有实际可见、可得性成果的期待;二是在共享发展数量性成果基础上对享有质量性发展成果的期待;三是在共享个别、局部和较低水平成果基础上对享有更广泛、更多元、更全面和对较高水平发展成果的期待;四是由部分社会成员享有发展的成果向着更多社会成员共享的期待;五是由政策性、机遇性享有发展成果向规制性、公平性共享发展成果的期待;六是由偶发性、甚至是巧取豪夺式的享有发展成果向公正性、法治性共享发展成果的期待。这些期待会必然性和逻辑化地为实现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出了要有充分实现条件的新要求。而“四个全面”的全面落实,则会为这种新要求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一是从实现目标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了人民群众实现获得感的实际内容;二是从实现方式上,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人民群众实现获得感的实现路径;三是从现实条件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人民群众实现获得感的法治环境;四是从实现保障上,全面从严治党构成着人民群众实现获得感的根本要求。

  另一方面,让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又为“四个全面”落实的实际成效提供着检验标准。

  “四个全面”是否得到落实以及落实的水平和程度,根本上要以人民群众是否具有因实际的获得而不断形成的“更多获得感”来衡量。而这些要体现在“四个全面”落实的具体要求上,从质与量的实现程度上讲,一是人民群众是否有实际的获得,对生活的改善能看得见,摸得着;二是人民群众是否有内在的获得,对生活的提高有真实的含金量;三是人民群众是否有整体的获得,对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四是人民群众是否有持续的获得,对生活的愿景永远有希望;五是人民群众是否有可靠的获得,对生活的预期总有现实的感受;六是人民群众是否有公正的获得,对生活的感受总有公平感。而实现这样的获得,也只有把促进协调发展作为推动“四个全面”的首要任务与基础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真切感受与实际所得作为评价落实“四个全面”的价值尺度与衡量标准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