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河南省社会学研究综述
牛苏林 张侃 冯庆林
一、2014年河南省社会学学科发展形势
(一)现状与成绩
2014年,河南省社会学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人才队伍培养、学科建设、课题申报、科研成果、学术交流、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我省社会学事业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截止到2014年底,河南省社会学学科建设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绩:
1.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发展成效显著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社会组织。河南省社会学会成立于19%年,它是经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河南省民政厅正式批准的省一级学术团体,日常工作机构挂靠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18年来,河南省社会学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最初只有十几个人兼职搞社会学研究的分散机构,发展为今天拥有200多人的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专业社会学科研和教学队伍。口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省委党校、河南财经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为主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基地。
在学科建设方面,截止到2014年,全省高校拥有社会学相关专业设置情况如下:(1)社会学学术硕士学位。2000年,郑州大学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社会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招收社会学研究生12人,毕业16人,累计培养社会学专业研究生200余人;(2)社会保障硕士学位。郑州大学2006年获得社会保障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生,截至口前,累计培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90余人。此外,河南大学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也开始招收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3)社会工作硕士学位。郑州大学于2009年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33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之一。2014年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34人,毕业34人,累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100余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也于2013年获得批准,并于2014年开始首届招收7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此外,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也依托公共管理专业招收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4)社会保障博士学位。2011年3月,郑州大学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随后又申报成功了社会保障二级学科博士点;(5)社会学本科专业。郑州大学于1998年设置了河南省第一个社会学本科专业—社会工作。2014年招生社会工作本科生46人,毕业53人。
截止至2014年底,河南省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14所,分别是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新乡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此外,安阳师范学院开设了社会学本科专业,河南理工大学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政府应急与安全社区建设方向),河南大学、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黄淮学院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至此,河南省社会学已遍布全省各地,学科建设初具规模。此外,承担起协助河南社会发展、出言献策的重要使命。拥有两个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是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一是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社会学学科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得到了进一步著出版、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口的成就,精品佳作在省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力。
2012年成立以来,作为促进跨学科交流,打一展社会家社科基金社会学项口立项(见表1)。
表1 2014年河南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项目立项名单
中原工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省社科院
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农业大学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河南省社科院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后期资助
在学术论著及论文发表方面,河南社会学界依托高等院校学术期刊、《河南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等核心期刊,以及《河南省社会蓝皮书》《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等社会学界主阵地,不断向外展示我省社会学领域研究水平与科研力量,社会学专业在我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年在《学术界》《人民论坛》《东岳论丛》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一些研究在全国社会学研究中都产生较大影响力。
3.咨政育人成效显著,服务社会功能强化
全省广大社会学者在搞好理论研究的同时,围绕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开展调查研究,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服务。其中,通过承担横向课题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多年来一直注重跟各厅局、各县市的密切合作,除省委、省政府交办的课题外,近年来还承担的有省发改委、省综治委、省团委,延津县等多项横向课题,所有课题都圆满结项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打一大河南社会事业开放”、“加快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等多项课题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再如郑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与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密切合作,将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开发的新成果积极运用到救助保护流浪儿童工作中,创办了“类家庭”、“家庭寄养”、外展社会工作、技能培训、救助小学等救助保护的新形式,被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命名为“郑州模式”,并向全国推广。此外,多年来各大学培养毕业的社会学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分配到全省科研、教学和政府部门,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在我省一系列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应用对策研究进人了决策,推动了工作,促进了发展,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4.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在学术交流方面,河南省社会学会组织各高校,科研机构中的社会学领域骨干力量召开多次学术交流研讨会,内容涵盖扩大社会事业开放、社会综合治理、社会协同创新、民生保障、社会热点问题等多方面内容。此外,学会积极组织会员参加省内外、国内外各类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已成为广大会员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如参加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工作年会等。引导会员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为载体,展示了河南社会学工作者的风采。同时,还派出科研人员、老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专业技能。通过这些学术会议和培训,有力地提高了全省社会学者的专业水平,打一大了河南社会学界的影响力。并且组织协调有关会员与西欧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学者就少数民族、流浪儿童、社区服务等社会问题进行的调研合作,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逐步扩大。
5.社会蓝皮书紧扣河南实际,现实性、针对性、时效性突出
《河南社会蓝皮书》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编纂的年度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综合性研究文集,针对每年河南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分析现状、破解矛盾、探求路径、预测发展,真实、全面地评述了河南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政府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份了解河南社会形势及其发展动态的参考文献。近年来,《河南社会蓝皮书》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作者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问题不断深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逐渐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河南社会蓝皮书》已成为有效整合我省社会学研究力量、展示社会学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不足与问题
1.河南省社会学研究的受重视程度依然不够
尽管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学的关注力度持续上升,但我们也需要清楚地看到,社会学学科本身依旧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还未能被社会各界更广泛、更清楚地认知。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依旧缺乏来自党政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缺乏宽松认同的外部环境。比如在人才引进政策、社会学科研课题设置与资金配备等方面与发达身份相比依然存在差距。缺乏一个宏观指导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来指导全省整个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也正是归因于缺乏理想的发展空间,河南社会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潜力与社会功能受到了制约与阻碍。
2.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相脱节
社会学研究对象来自于鲜活流动的生活世界,本应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观察与分析,充分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来进行研究。然而,近几年来,河南社会学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论与现实有所脱节的现象。在部分高校中,学者只顾埋首书斋,未能深人接触河南当地现实,充斥着“学院派”气息,缺乏因地制宜的可行性与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而另一方面,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又急需社会学的专业知识来指导现实工作,大量的经验总结又缺乏清晰明确的理论思考与支撑,尽管数据翔实,内容丰富,但却缺乏理论深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作用不大。如何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撑运用到社会现实当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3.河南社会学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个学科要在学科的理论体系上有所建树,才能标志着这一个学科的成熟,才能使这一个学科的学术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在国内以及国际学术环境中有自己的地位。先前已经谈到,河南社会学的大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与奉献,然而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尽管河南社会学的人才引进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依然存在着不小的人才需求缺口,不能够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另外,河南社会学界存在这样一个局面:对于具有科研能力,学术素养的高素质社会学博士、博士后,河南社会学界只能依靠“输血”,从省外,从国外引进,而无法真正做到“造血”,即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培养。尽管河南省内已经有多所院校设立了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硕士学位,但至今仍旧没有一所省内高校获批社会学博士点资格。
这可谓是河南社会学的一大遗憾,更是限制我省社会学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健全的学科体系有待建立。口前,河南省高校中社会学仅仅作为二级学科设立,同样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门类下属的二级学科诸如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政策研究等学科依然处于空置状态。建立起下属门类完整的社会学学科体系,是河南社会学向前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关乎是否能够在河南高校设立社会学博士学位,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重要一环。
4.学术交流的规模与途径需进一步拓展
学术交流是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通过不断地交流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基本状态,适时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才能科学定位学科发展口标,实现河南省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与时俱进和国际化水准。尽管近年来我省社会学界内学术交流活动频次、规模、参与人数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河南社会学界的交流方式略显单一,交流次数明显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学术交流的层次也有待提升。一方面,河南省社会学界需要更多举办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仅仅依靠每年一度的河南社会学年会是明显不够的。而另一方面,河南省社会学界交流渠道受到限制,专业的社会学学术报纸杂志太少,还不能满足河南社会学发展的需求。同时,河南社会学界依旧缺乏凝聚力。尽管河南社会学会一直以来发挥着团结学界同仁,促进学界内交流的功能,但碍于规模与管理制度,仅仅依靠每年一度的学术年会维持学界的凝聚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界内部依然缺乏整合与统筹管理,制约着河南社会学界的发展与壮大。
二、2014年河南省社会学理论研究综述
2014年河南省社会学界在城乡发展与流动融合、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研究、民族与宗教社会学、女性社会学、社会保障、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心理学、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网络社会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一些研究在全国社会学研究中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一)城乡发展与流动融合研究
城镇化研究是近年来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学者尝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社会学理论层面的总结和概括,从对城镇化道路及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对城镇化转型发展中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深人探讨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学理论构建,为当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社会学的理论指导与分析框架。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和流动人口问题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基于郑州市的数据对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进行了一个实证研究,指出城市农民工的居住环境较差、收人偏低且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婚姻家庭生活质量不高、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初级社会关系网络、闲暇生活单调、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导致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有很多,社会排斥是其中之一。有学者通过梳理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发现,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具有普遍化、经济化、集中化、长期化、家庭化、均衡化等特点。有学者从社会融合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有学者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722个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人状况和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2013年样本农民工月均收人低于2011年河南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恩格尔系数是40. 3%,与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相当,农民工精神需求方面的支出增长较快,但缺乏长远规划。还有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学者基于实地调研,对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问题进行了深人研究。有学者对农转非社区居民的生存现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农转非社区的居民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有学者指出,农村社区要想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必须解决农民需求表达的难题,需要强化和完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这两种比较常见的需求表达机制。有学者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实现农民现代化,必须以制度引领农民现代化、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民现代化、以现代教育引领农民现代化、以市民化引领农民现代化、以信息化引领农民现代化。还有学者对欠发达农村男青年的择偶困境及其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行了研究。
(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社会保障方面,有学者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对河南省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城乡二元分立体制障碍尤其是社保、土地、户籍、社会治理等体制改革滞后,农村劳动力、土地资产等生产要素没能真正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起来,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阻碍了人口要素集聚的进程。因此口前要围绕人的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平等社会福利待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医疗保险方面,有学者认为,医疗保险中的费用控制问题归根到底是调整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参保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医疗保险的传统模式中很难改变它们之间这种第三方付费、利益竟争、信息不对称的关系。通过创新医疗保险模式,可以有效地重新整合三方关系,从而改变医疗保险机构在三者关系中的地位,提高其费用控制能力。
在公益慈善思想研究方面,有学者对道教“四观说”中所蕴含的慈善意蕴进行了研究,指出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公益慈善思想“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的承负观、“劝善行善、修道成仙”的终极观、“阴鹭阴德、阴功有报”的价值观、“上善若水、乐生好善”的利他观等,这些思想精髓为道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方面,有学者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政策构建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将国家作为主导责任主体,市场作为有效的补充,重视失独家庭和社区的福利供给功能、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
在社会工作研究方面,有学者根据对河南省志愿者体制的实证考察,提出要构建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机制,研究指出有效的志愿服务供给机制应该由五要素构成:健全的法律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效的运行机制、全方位的支持体制以及合理的评估激励制度。还有学者关注大学生反歧视艾滋病教育宣传活动,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指出对大学反歧视艾滋病教育宣传活动开展频率较低、参与度不高;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缺少人文关怀、道德化歧视严重;内容不够深人、涉及面较窄。还有学者对职业介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此外,还有学者致力于对于低收人群体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了对城市低收人群体的援助政策研究、城市低收人群体阶层地位代际传承机制研究、伦理视角下的城市低收人群体就业政策研究。
(三)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也是当下社会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有学者对近十年来国内的运动式治理研究进行了一个述评,指出了我国的社会治理存在着运动式治理的现实合理性与制度化转向的客观必然性之悖论式并存的现状。有学者对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讨,并指出治理路径应是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消解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博弈机制,促使群体利益纠纷自我化解;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矛盾冲突。有学者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探讨了城管执法的困境,指出要彻底走出城管执法困境,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代之以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有学者对企业转制中的工会的定位与职能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企业转制中,应保持工会的独立性,发挥其群众组织的应有作用;加强工会的内部民主,承担其社会管理的应尽职责;拓展并落实工会的职能,满足工人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另外,还有学者对农村社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政府理论下的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和当前河南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进行了研究。
(四)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河南的社会学学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有学者就针对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的特点,专门考察了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影响,研究指出河南已处于资深老龄化状态,城乡人口老化倒置严重,老龄性别比明显偏低,因此需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老龄津贴和老年护理保险,推进实行普遍的二胎化政策。有学者分析了“四二一”家庭突破以房养老瓶颈的可行性,认为以房养老的政策更适合四二一的独生子女家庭并体现出了更多的优势。有学者针对失能老人提出了“类家庭”的照顾模式构想,所谓的类家庭照顾模式是指以家庭照护为基础,通过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照护主体的相互协调配合,法制政策及社会力量的补充保障,为失能老人提供家庭式的长期照护服务,研究认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强的“类家庭”长期照护模式势在必行。有学者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探讨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指出社区居家养老要想发挥功效,必须构建一个以家庭支持、政府辅助、社会参与、社区执行、社会关系的自我认知与强化的“场阂式”居家养老体系,通过多方参与、优势互补、个人支持网络的挖掘与强化,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优势,创建无“需求偏差”的养老支持系统。也有学者从社会嵌人理论的视角分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还有学者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关注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
(五)民族与宗教社会学
有学者从“宗教一经济”关系的角度,梳理了从马克思到韦伯再到斯达克的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指出宗教研究与经济研究之间渐近渐进的关系,鲜明地勾勒出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内在线索。有学者专门对蒙古文化进行了一些考察,主要考察了北京蒙古人的日常饮食状况和蒙古族说书艺人的“伸缩策略”,即说书人在不同场合说同一部书时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现实需要对所说内容采取的或伸长或缩减的策略。还有学者对民俗志调查中的问题格进行了探讨,所谓问题格就是指西方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一种调查和记录各种文化事项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调查提纲,文章对未来民俗志的书写需不需要分类,如何才能够将民俗很自然的书写下来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六)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研究
儿童与青少年问题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传统领域,河南的社会学学者在这方面也有较多的关注。比较多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个是儿童福利,另一个是青少年与网络。儿童福利方面,有学者通过对台湾贫童认养服务的考察,提出“认养”是儿童福利服务的一种可能的政策选择,这个制度如能在大陆开展起来,将会使大陆的贫童收益很大。有学者对脆弱儿童的福利进行了分析,认为脆弱儿童的福利正从失衡向平衡发展。有学者对困境儿童的福利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指出困境儿童福利体系的建构需要从其福利提供主体、内容、福利提供方式来着手,实现从一元福利向多元福利的转变。青少年与网络方面,有学者对青少年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与参与机制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分析认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危机、叛逆和极端化心理、认知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等,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在因素;青少年赖以生存的家庭、学校、朋辈群体以及社会环境等系统的功能失调,是导致青少肩网络成瘾的外在原因。另外,还有学者对青年的自我认同进行了研究,提出要通过保持青年个体社会化的延续性、积极建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构建青年积极的自我认同及青年的自省与调节几方面,实现青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的统一。
(七)网络社会学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网络深入到了民众的生活之中并深深改变着传统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现象,也催生出了对此进行研究的网络社会学。有学者针对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的变异进行了深人分析并提出了规制的对策,指出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变异的事件进行还原和规制,网络空间中人们共同关注的事物有其本来的是非曲直,去除附着在事件上的私利、情绪、价值预设,还原事件的真相,明确是非和责任,这是舆情疏导和规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有学者对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需要通过强化网络舆论的政府参与机制、完善对网络舆论的制度性规范、提升舆论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等措施,实现网络舆论生态的均衡化发展。有学者对公民意识的网络培育机制进行了研究,指出通过网络平台培育公民意识是规范网络管理和加强公民意识的双效之举。还有学者对2014年河南省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的网络热点事件进行了深人分析。
(八)女性社会学
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我国妇女发展进行了深人探讨。有学者考察了人口均衡发展与妇女民生之间的关系,指出控制人口总量的适度规模、优化人口自然结构、合理分布人口、提高人口素质与促进妇女发展和进步之间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及互促性。还有学者基于实证调查对少数民族妇女育儿生活中的现代性体验进行了考察,指出电视媒体和打工经历作为个人现代性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西江苗族妇女育儿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少数民族妇女对子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期望发生变迁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妇女的育儿方式呈现出科学化趋势,逐渐产生比物质层面的现代性更进一层的观念现代化转向。
(九)社会心理学及其他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有学者对社会认同机制的建构进行了深人研究,认为社会认同的建构机制就是主体间性的对话、交往和承认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遵循交往理性原则、需要原则、平等原则和尊重原则;其核心是社会认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和承认;该机制的运作主要是通过生活世界的理性交往和精神领域的需要满足来实现。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心理实验的方法对自我肯定对不同自尊个体失败后焦虑情绪的缓冲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自我肯定可以有效缓冲失败后被试的焦虑情绪,自我肯定与自尊对焦虑情绪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其他方面是指2014年有一些社会学方面的零星研究不好归到上面的某一主题下面,特列于此。
有学者对郑州市的公民道德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发现,近年来郑州市公民道德状况整体上呈现出不断进步的态势,包括对社会公德的总体认可、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肯定,对家庭道德、网络道德的客观评判等,但也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学者从文化哲学的层面对中国传统的孝梯与公共哲学中的公共性的关系进行了深人的探讨,指出孝梯与公共性不仅不但不矛盾,反而是共通的;感通性与认知性的统一,这才是建构公共性的基础。还有学者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对一把手腐败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对未来河南社会学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一)社会学研究要立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注重对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研究
河南社会学的发展,一方面应保持社会学诊断社会问题、协助解决社会矛盾的使命感,继续对社会研究领域予以关注,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追踪研究、拓展研究、探索性研究、对策研究、规划研究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使其转化为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对策等;另一方面,要随时保持对新的热点问题的高度敏感和积极探索的科研热情,继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当下对河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研究,对四个河南、中原崛起的研究,对河南深人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研究等等。因此,社会学研究必须应实践需要,加大应用研究的力度。
(二)加强自身建设,合理分工与配置资源,培养优秀的社会学科研团队
优秀科研团队的打造是取得优质科研成果的前提条件,河南的社会学研究应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根据各研究单位的特长,对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以及政府内部的科研机构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各研究单位的特长和积累,按照优势领衔的原则,对研究课题做相对分工,强化资源整合。在整合资源方面尤其要发挥社会学会的组织优势,依靠现有的研究平台和相对零散的研究成果,可采用学会牵头整合研究力量,分专题进行积累性的跟踪研究,成立项口研究团队,从深度和广度拓展,逐步形成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争取每年出几本有分量的,既反映地方特色,又能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社会学专著。同时要注重对资料和相关数据的共享,建立河南社会学研究数据库,各个相关研究机构都能够把各自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证数据全部放在这个数据库中进行共享,以最大化的促进河南社会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要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河南社会学会的组织和年会制度,凝聚学界同仁
河南社会学会作为河南社会学界相互联系、沟通的平台作用十分重大。社会学会的建设一是要努力完善自身组织架构,纵向上要联系河南省18个地市的所有社会学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可通过建立年会制度、建立网站和会刊等形式来加强联系;同时在横向上要与社会上所有与社会学研究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机制,从而为学会的社会学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在社会学科研中要坚持贴近现实,具有问题意识和社会学的想象力,注重学术理论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充分彰显出社会学研究在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做到有为才能实现有位。在研究中要强化精品意识和创新理念,既要使河南社会学研究做到理论上的高水平和高创新型,也有使社会学研究能够真正深人现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河南社会学会在立足本地本省的同时也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多与外省和国外的社会学研究机构进行交流沟通,主动跟踪和更新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提升河南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前沿性、国际化和创新性。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全国级别的和国际范围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学术论坛或承办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参与高层次的重大攻关课题等方式,在对外学习的同时也打一大自身的科研水平、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要更广泛的发动社会上的研究力量
社会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社会学的研究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需要各个学科不同视角的参与。河南省社会学会历来有广泛依靠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和参与的传统,一直与各个地市以及省委、省政府各部门都有良好的合作。今后,要进一步发扬与社会力量紧密合作的作风,尤其要加强与基层区县的联系,依靠区县支持,争取对农村发展、农村问题进行更深人的研究,为河南省这个农业大省转变成为现代化农业强省,实现河南的五化同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通过项口合作、社会调研等形式,使社会学研究不断拓展领域、开发资源,让社会学研究理念深人人心,最终形成社会性的研究平台。
(牛苏林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河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张侃、冯庆林均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