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17”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鲜明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以此为标志,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值此“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重温学习、深入领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今天推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特稿《打造新时代河南哲学社会品牌群 ——纪念“5.17”讲话发表5周年之二》。
核心提示
河南是人文社科大省,但不是社科强省。“十四五”时期,省社科联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深入实施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用“真情实意”着力打造河南哲学社会科学“云、群、库、学”品牌群,奋力构建河南哲学社会科学高地,为开启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河南是人文社科大省,但不是社科强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结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河南的理论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学术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存在如下短板和不足:一是智库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缺乏高见、远见、新见、洞见,特别是真知灼见,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二是在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创新能力不足,学科发展不均衡、优势不突出,原创性高质量成果匮乏,有高原无高峰,精品意识不足;三是专家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欠缺,专家多但大家名家少;四是领导干部与专家学者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事实上,“学习和掌握理论的深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领导干部的政治敏感程度 、思维视野广度和思想境界高度。”总之,浮躁出不了精品力作、更出不了传世之作。急功近利出不了思想,更出不了名家大家。我们一定要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理论家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只是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上去,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家,而不可能成为党和人民所要求的实际的理论家。”事实上,“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的变革和引领作用就越显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主体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思想、中国价值阐释好。“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具有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炎黄文化优势的河南,我们如何在未来5年、未来15年甚至未来30年,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品牌,建设社科强省,构建河南哲学社会科学高地,是需要我们着重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用“真情实意”着力打造河南哲学社会科学“云、群、库、学”品牌群
“十四五”时期,省社科联将深入实施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用“真情实意”着力打造河南哲学社会科学“云、群、库、学”品牌群,奋力构建河南哲学社会科学高地,为开启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1)中原社科云
“中原社科云”是省社科联2019年上线的集学术成果展示交流、科研评价和知识共享为一体的全省综合信息数据池,目前已入库机构近600余家、专家1.9万余人,收录成果逾16万项。“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按照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凌同志关于“社科主力军要挺进网络主战场”的指示要求,持续推进“网上社科联”建设,优化提升中原人文社科网、社科在线“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功能模块,做优做强“中原社科云”、今日头条帐号等平台,鼓励专家学者利用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努力构建“互联网+社科工作”新格局。一是要打造“微课+思政”活动品牌。二是要建好网络大V工作室。三是着力在网上讲好河南故事、黄河故事、出彩故事。
(2)群
群,是中原专家学者群。河南拥有众多的专家学家,但要成为大家、名家,需要有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些年,我们实施河南社科名家推介工程和青年社科英才评选,着力打造中原人文学者群、中原经济学家群、中原法学家群,组成了社科豫军方阵,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散兵作战的方式,展示了中原力量。中原人文学者群,像韩庆祥、王立群、鲁枢元、张新斌、耿占春、苗长虹、刘慈欣等,是河南的最大优势。中原经济学家群,像杨承训、孙新雷、耿明斋、张占仓、谷建全等,这个群体在全国影响不大,但对河南经济社会至关重要,提出了中原经济区、临空经济等重要学术思想。中原法学家群在全国知名度最高。全国顶级的200名法学家,河南籍法学家占了大多数。像张文显、刘海年、赵秉志,付子堂、王振民等。
(3)中原智库
中原智库是省社科联多年来致力打造的一个拳头品牌。社科联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引领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服务中心工作,组织动员广大社科工作者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了积极贡献,年均得到省领导批示10余份,有效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这一品牌继续做大、做优、做强。一是编辑《中原智库》系列图书;二是编写《河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三是办好《智库快报》。
(4)中原学
中原学即新时代河南哲学社会科学。首先,它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这一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构建地方性知识体系为使命,以高校新文科建设为方向,以树立文化自信为目标,以中原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着力打造新时代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原学聚焦“古今人文”四大领域,既注重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炎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更注重研究新时代河南的奋勇争先、更加出彩问题。在古今问题上,注重研究老家河南和出彩河南,注重研究河南的文明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注重研究根性和基因研究。
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抬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但对“根”、“魂”、“梦”问题,对于大本大源问题,对于根杆枝问题研究不够。根性研究,包括根祖、根亲、根系研究。基因,包括凝聚和辐射研究,研究“鼎立中原”、“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内在原因,研究“执中”、“贵和”、“留余”的新时代价值,研究“人文”和“道德”这一文明特质,研究价值从中原到黄河,从中国到中华的传播,研究“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客家非客”等现代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他说:“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优秀历史文化,“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重视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研究古今问题,核心是要梳理出中原学的血脉、文脉背后的“学脉”,根系、根亲、根性背后的“基因”。习近平同志说得好:“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期。”在人文问题上,注重研究中原人物和经典著作。
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指出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灏、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同时,他又说:“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其中炎黄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背后的智慧,深入挖掘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总之,我们要通过对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炎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志气。
其次,中原学建设,要特别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处理老祖先和老祖宗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建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有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包括从世界上共产党成立到全世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程。在我们看来,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多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
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才能够真正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因此,“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其基本原理特别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只有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才能拥有一双“慧眼”,才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理很清楚,没有科学理论功底,不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就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容易陷于盲目性、片面性、被动性,也就很难做到实事求是。”“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作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
学习和掌握理论的深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社会科学家的政治敏感度、思维视野广度和思想境界高度。没有科学的理论功底,就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很难做到实事求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站在人类发展的前沿,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在这个意义上,“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要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要认识规律,就要牢牢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中原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问题,使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民族精神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致性。从世界观方面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从认识论方面看,马克思主义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层层递进,一直无穷。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知易行难、知难行易思想,也是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体现。因此从认识论方面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致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从民族精神上讲,马克思主义提出,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主宰人类命运要靠人类自己。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也明确了人类前途命运要靠不断奋斗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要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第三,中原学研究要正确处理区域、地域、流域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更好地处理“满天星斗”与“多元一体”的关系,努力确立中原文化的主体、核心、树干地位,立足中原,关注全国、着眼全球,解决其地域性与超越性的关系,更好地用河南实践解释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指导河南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研究“中国之中原”,还要研究“亚洲之中原”、“世界之中原”,研究从中原到中部,从中部到黄河,从黄河到中国,从中国到中华的辐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原学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总之,我们要通过中原学研究行动计划,增进中国学者特别是河南学者“研究中原”的热情、定力和信心,在与河南实践的互动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既要努力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也要立足中原,植根中原,深扎中原,基于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理论,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2021年,我们又开始了对中原战略学、中原美学、中原诗学、中原商学、中原法学、中原生态学的研究。当前,中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逐步形成,我们有信心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三、结语
建党百年,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伟大史诗。直面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要讲好百年历史巨变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打造社科高地、建设社科强省,这是一项光荣而重要的事业,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也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面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面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我们要继续用好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深层、硬核、出彩力量,努力做新时代的真学问、大学问、暖学问,进一步明方向、正导向,进一步出精品、育人才,进一步转作风、树新风,通过学术管理的创新和学术生态的优化,在中国叫响新时代河南社科品牌群,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河南社科的贡献,从而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