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咏唱中原 谱写华章——《历代诗人咏河南》出版笔谈

  2019-12-30

1577698176394723.jpg

1577698203101669.jpg

  由河南省史志办总纂,徐志刚、胡世厚任主编的《历代诗人咏河南》一书2019年5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各方面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咏唱厚重河南历史的优秀旧体诗词集成,是讲好黄河故事的诗化读本,对当代河南文化建设、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优化,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该书内容及出版的意义,特组织省内史学界、文学界和理论界的专家举行笔谈,现将其主要观点发表于后,以饷读者。

实现中原更加出彩,中原文化必先出彩

  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看到该书后,于2019年国庆节特别发来了贺信。贺信指出:

  由河南省史志办公室组织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鸿篇巨制《历代诗人咏河南》一书终于付梓了。十位专家、十三个寒暑、十三易其稿,这是何等撼人心魄、规模巨大的古代文化整理工程!不禁使人联想起了《阿里巴巴与十三大盗》那惊世骇俗的传奇故事。

  上个月(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出:‘三皇五帝到如今,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明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发展进步,……大批古代杰出人物都与中原大地有密切联系。’徐志刚、胡世厚诸君秉持初心、苦心孤诣、不辱使命、沙里淘金,终于成就了这一煌煌大观,不愧为习总书记倡导的‘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硕成果和‘坚定文化自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谨以一个热心读者和忠实粉丝的名义,向《历代诗人咏河南》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史志办、出版社和主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愿大家在宣传推介河南、讲好中国故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再铸新的辉煌!

  该书主编、省社科联原巡视员、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原会长徐志刚: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嵇康句)河南地处中原,山川秀丽,历史悠久,物产丰饶,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长期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与此同时,河南也是我国诗词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出自今河南。在这片土地上,不但产生了中国最早有姓名可考的女诗人许穆夫人和中国第一位有卓越成就的女诗人蔡琰,而且产生了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阮籍、谢灵运、谢朓、庾信、刘希夷、沈佺期、宋之问、王湾、崔颢、岑参、韩愈、元稹、李商隐、贺铸、陈与义、史达祖、王恽、姚燧、马祖常、何景明、蒋湘南等杰出诗人,加上全国其他地方的许多诗人,包括李白、苏轼、元好问等这些铄古震今的著名诗人在内,他们都在中州大地留下了许多足迹,写下了无数吟唱中州的光辉诗篇。

  编纂《历代诗人咏河南》一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梳理我国历代诗人创作的有关河南山川、古迹、名胜、名人、历史事件、地方风物等方面的诗词,更好地继承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便利人们更好地了解河南、宣传河南,树立河南的美好形象,让海内外各界人士更加深入地认知河南,加强同河南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河南人民的爱乡爱国热情,充分发挥诗词文化在服务当代河南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他介绍说,该书收入历代诗词作品共5714首,时间跨度几千年(截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不含新诗),分为嵩山篇、黄河篇、郑州篇、开封篇、洛阳篇、平顶山篇、安阳篇、鹤壁篇、新乡篇、焦作篇、濮阳篇、许昌篇、漯河篇、三门峡篇、商丘篇、周口篇、驻马店篇、南阳篇、信阳篇、济源篇等二十个大的部分,覆盖全省18个省辖市与所属的157个市、县、区。就其内容而言,或咏人咏史,或描写一方名胜风物,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认识与借鉴参考价值。

  郑州市原正市长级干部、郑州慈善总会会长、郑州诗词学会会长姚待献: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自古便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诗词文化更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诗人咏河南》一书的出版, 不仅在继承发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了解河南和宣传河南,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打造中原文化高地,推动中原更加出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这部书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我们中原地区无论是从自然生态、经济资源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资源、文学成就的角度来讲,都是一片得天独厚的沃土。以前反映我们中原文化零敲碎打的东西不少,但像这样系统地、综合地像金线串珠一样把我省弥足珍贵的诗词文化精品从整体上串连起来,让它放出更加璀璨光芒的著作,还是很少的,本书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开端。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中原文化必先出彩。在新时期中原经济建设和开发中,努力继承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这部书很可贵、很难得,一定要把它发行好、使用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能否让每个县(市)的图书馆、高校的图书馆甚至中学的图书馆都置备这部书;能否运用多种形式把这部书形成的重要成果进行转化,如把它浓缩后编成教材、使各地中小学生也可以广泛了解中原诗词文化;能否把它形象化,编成可读性更强的儿童绘本,使更多孩子从小就对中原诗词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等,我认为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探讨。总之,繁荣和继承中原传统诗词文化之路还很长,我们要接续努力。

讲好黄河故事的诗化样本

  河南省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李庚香研究员:

  今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一直是我国历代诗人流连忘返之地,沉淀着我国历代诗歌的精品力作。《历代诗人咏河南》可以说出版正逢其时,对于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部书,一是为我们弘扬文化担当精神提供了学习样本。文化自信需要文化担当。这部长达75万字的厚重图书,从2005年开始,到今年出版,历经13年时间,内容涵盖嵩山、黄河和全省18个省辖市及其所属的157个县(市、区),时间跨度几千年,可以说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古代文化整理工程。从它的难度和工作量看,如果没有可贵的文化担当精神,日复一日披沙拣金,是很难完成的。河南有着含量丰富的文化金矿,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历代诗人咏河南》编纂者们的文化担当精神,以河南为圆点,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为起点,着眼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埋藏在中原大地上的文化金矿进行深入挖掘,赋予它们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河南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二是为我们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提供了诗化样本。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要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既要讲出规律、讲透道理,又要讲好诗化的历史发展逻辑。因为诗歌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通过诗化的语言更能讲好故事。《历代诗人咏河南》以其多达5714首的诗词,为我们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提供了可贵的样本。一部《历代诗人咏河南》,就是一部诗化的黄河故事、河南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深刻了解黄河的历史秉性及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了解河南的历史特征及其出彩点,进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是为我们构建“中原学”提供了志书样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说:“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中原学就是中原地方的学问,是对中原地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努力探寻古今中原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寻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历代诗人咏河南》作为艺文类志书,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诗歌了解全省各个省辖市、县(市、区)的山川、古迹、名人、历史事件和地方风物,以及蕴含其中的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佛家情怀,丰富中原学研究的内容和体系建设,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有思想价值的学理支撑。

让河南放歌  为中原赋能

  中国作协原主席团成员、河南省文联原副主席、省文学院首任院长孙荪:

  《历代诗人咏河南》终于出版了!拿起这部大书,有三组成语跳到眼前。一组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另一组是:星火燎原,众志成城。第三组是:鉴往知今,继往开来。

  有人会说,不就是选一选,集一集,编一编么,又不是自己创作,著述,有那么难吗?

  事非经过不知难。本书编纂者说到两个数字:10位主持者历时13年。据我所知,实际背后的数字是大于这两个数字无数倍的。就时间来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几位专家已经着手编了一个简本《历代诗人咏中州》,但比较单薄,只是个雏形。后来不断有饱学之士在做这一课题,尤其全省各地、市、县重新修志,都把诗歌作为重要内容,收集了海量作品,以至无法统计多少人参与此事。确实,说是集体智慧和功力的成果,很有道理。

  新世纪头一个十年,我受命主持编纂《中原文化大典》,与全省300多位专家学者和编辑出版家,同甘共苦,玉成此事。故而对此深有体会。面对这部著作,又让我重温了一下这个感受。我钦佩这种精神,并且相信,秉承这种精神,河南文化必有辉煌的未来。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在《让河南放歌 为中原赋能》的书面发言中指出:

  徐志刚与胡世厚、何广才、杨海中、王天兴、杨嘉仁、王宗堂、李刚太等十位先生,披沙拣金,历时十三载,查阅了几乎所能看到的河南省各市县的新旧地方志及相关图书,凡十三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这部《历代诗人咏河南》。全书收录吟咏河南各地的诗歌佳作,每个省辖市一篇,加上嵩山、黄河2篇,共20篇,全省157个县、市、区无一遗漏。所选作品上迄《诗经》,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共5714首。别的不说,单是这份认真执着的苦功,就令人感动,不禁心生景仰。

  《历代诗人咏河南》是一部优秀的旧体诗词读本,是一册诗意的河南导游长卷,是为河南各地赋能的佳构。该书让我们看到了历代诗人眼中的河南是什么样子的,看到了历代先贤是如何诗意地栖居在中原大地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看到的河南的山川大地,是前辈诗人看过、走过、写过的,读他们的诗,体验他们描绘的风景事物,我们就和先人建立了一种隐秘的联系,打开了一条文化的通道。读这样的诗,但凡生活在河南或来过河南者,自会从诗中体会到古人之心;而未曾来过河南者,亦会由此建立起对河南的想象,自然而然地产生实地一游的愿望。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工程

  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河南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执行主编王永宽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坚持“四个自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文化自信”。而与坚持文化自信密切相关的,是必须坚持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深刻论述。如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文化基因的提法非常重要。因为基因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价值,也决定着文化的生命力。《历代诗人咏河南》一书的出版就是这样一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工程。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代文献及地方志著作中所载关于歌咏河南的诗作非常丰富。本书精选的这些优秀作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社会理想、爱国情怀、人伦意识、道德情操、精神追求、审美趣味等许多方面。这方面的工作,对于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对于当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当代社会风气的全面优化,必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历代诗人咏中州》副主编杨海中副研究员:

  中原文化,或者说黄河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干,代表了古代的国家文化。河洛文化中许多蕴含着根与魂的元典性观念,如天人合一、以民为本、和而不同、天下一统、协和万邦、厚德载物、富民强国等,不仅产生于中原大地,而且早已成为人们修身培德、治国理政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其中,贯彻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我们编纂此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坚持古为今用,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通过历代诗人对中原山川、名胜、人物和重大事件等的咏叹,以艺术的魅力与炽热的情怀感染大众,留住乡愁,传播正能量。这也正是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具有生命力与时代精神的原因。阅读这些作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道德情操,更有助于存史育人,激励人们以高尚的情操自强不息,培根铸魂。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乔研究员: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富,而诗词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作品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人们了解河南、感知河南的窗口。此前省内部分地市也整理出版过历代诗人吟咏当地风物的专辑,但多为内部出版,影响不是很大。《历代诗人咏河南》可谓历史上咏河南诗词的集大成之作,必将为宣传河南、展示河南提供极大的方便,对我省的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求是、求精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统一

  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河南诗词学会与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副会长、郑州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刚太:

  为了弘扬、保护、激活河南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徐志刚、胡世厚先生等为了编辑《历代诗人咏河南》一书,经过十三年披沙淘金的辑选、校勘、编纂,终使该书问世。所谓“辑选”,就是通过广泛收集,在浩如烟海的传世诗词中筛选出咏唱河南各地的代表性佳作,这中间既要相对求全,又要求精,要力求选择至今仍具有一定认识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和流传使用价值的作品,这就需要见识,需要眼光,需要斟酌,需要取舍,这是很不容易的。所谓“校勘”,就是求真,力求收选的作品准确无误,既要参考当代各家辑著,又不轻信别人,必依权威典籍逐字逐句校对订正,有多个版本并存者择善从之,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所谓“编纂”,就是设纲立目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本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采取以当代行政建置作为一二级纲目、以该地区名胜、古迹、景点等作为三级纲目的办法,这对开发地方旅游和振兴地方经济均有益处,但无疑增加了编纂的难度。特别是像义马、社旗等新中国成立后新成立的市、县,没有旧志可为提供线索,必须结合现行行政区划从相邻县市旧志等资料中详加求索考证,不下气力是不可能将全省每个县市搜罗齐全的。从这点上说,该书很好地体现了编者求实求是的精神。另外,正像本书《凡例》所介绍的。该书对于1840年后去世的作者所处时代的标注,不采用传统的“近代”“近现代”“当代”的历史分期方法,而是根据作者和作品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归类的作法,也是一种创新和尝试,有自己的特色。

  河南省社科院与河北大学原博士生导师、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河南诗词学会原副会长、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葛景春研究员:

  《历代诗人咏中州》一书很有特色,概括地说就是:一是规模宏大,体例科学新颖。为了查阅方便,以地名分编,其下又分地区杂咏与河山胜迹、胜迹下又分具体景点,纲目十分清晰,易于读者检索。二是多有辨析考证,有深厚的学术考辨功力。如关于李煜被拘于开封孙李唐村的考证说明、关于萧何墓的考证说明等,均为此书添彩。三是印制精良,版型大气,装祯朴素大方,有经典气象。同时他也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所收的词较少,曲基本未涉及;节选的诗太多,如李白的《梁园吟》全诗不长,都是吟梁园的,本不该节选,却节选了。另外,最好加些风光图片,使其图文并茂,以增加对读者的吸引能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河南文史研究馆馆员卫绍生研究员:

  《历代诗人咏河南》是一部有助于增强河南人民文化自信的著作,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著作。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容量大,堪称鸿篇巨制;其二体例新,较为完备。其三筛选精,裁剪取舍较为允当。他同时指出,由于古今行政区划有较多变化,以及有些诗歌中缺少明显的地域景物标志等原因,把历代诗人吟咏河南的诗歌归属到不同县市区,客观上存在很大困难。譬如《诗经》中的《郑风》《卫风》《陈风》《王风》等,有些有明确的地域景物标志,有些没有明确的地域景物标志,有些是跨区域的,有些古今虽为同一区域,但所辖范围有大小之异。这样一来,简单地归为某市、县、区就会造成许多问题。细味所收诗歌,有的归属就有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都属于学术问题,见仁见智,言人人殊。只要有可信的证据,都是可以自为一说的。

  方志学专家、郑州大学图书馆赵长海研究馆员:

  《历代诗人咏河南》篇什浩瀚,编者非具卓识匠心,难以成功。纵观全书,该书在质量上特点凸出:一是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其编选标准、编选原则体现了实用性,很可称道。二是对大部分入选作品有比对核校(虽然没有校勘记),体现了治学的审慎及精益求精,反映了编辑者有很好的文献学功力。该书十三易其稿而成,使人对编选者严谨的学风及所付出的艰辛深表敬意!

  (徐志刚、杨海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