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贯彻落实“5·17”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关于构筑文化高地的发展目标的要求,省社科联组织十八个省辖市社科联围绕当地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以讲故事的形式,编写并出版了《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一书,为“讲述好河南故事,展示好河南形象”,为弘扬中原文化,助推文化高地建设,让中原更加出彩作出积极贡献和有益探索。
9月29日,省社科联以“弘扬中原文化,助推河南文化高地建设”为主题,举办了《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出版座谈会。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何白鸥参加会议并作总结讲话,省内知名文化学者、该书撰稿者、出版单位、新闻媒体单位约4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普及处处长李同新主持。座谈会上,与会同志围绕会议主题积极发言,为我省文化高地建设建言献策,为该书的广泛宣传和修订再版提出许多好的意见或建议。现将发言择要摘编,以飨读者。
向民众讲述河南故事 让世界了解中原文化
——《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出版座谈会上总结讲话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 何白鸥
刚刚听了各位专家、作者的发言,讲的都很好,这里谈谈个人的一点学习体会。
省社科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书记打好“四张牌”的要求,结合省十次党代会关于构筑文化高地的发展目标,策划出版了《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该书充分挖掘整理全省十八个地市的优秀文化成果,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原故事,呈现了厚重的河南文化。本书的编写出版,是全省社科界助推文化高地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省社科联贯彻落实《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进一步做好社科普及工作的新探索。
习总书记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河南故事,确实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仔细思考一番。《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名著小说,为什么远比正史的《三国志》流传的更为广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为什么大家好评如潮、竞相追捧?政论篇《大国崛起》播出之后,为什么大家看了之后觉得很震撼、很受启发?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在讲故事,他们把历史里的故事、做菜背后的故事、国家崛起过程中的故事讲得都很精彩,让读者读得满口生津,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这些故事在你释卷闭目之后,还萦绕脑海、回味无穷。
所以我们要善于用中原视角去讲好中原故事。讲好中原故事,有利于推动河南文化建设、促进河南经济发展、提升河南新形象。我们社科工作者要把中原故事继续讲下去,把中原故事讲精彩,把中原故事讲出河南、讲出国门。《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张张鲜活的图片来传递思想、表述文化,讲好“河南故事”。编辑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最好的回应和褒奖。
省社科联作为省委省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一直坚持立足本职,积极推进河南文化高地建设,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我们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不断拓展和丰富社科普及工作渠道,寻找更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扎实做好社科普及工作。为改善河南的文化形象,提升河南的文化影响力,助推河南的文化高地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讲好中原故事 弘扬中原文化
河南省文学院院长 何 弘
最近读到河南省社科联编辑出版的《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一书,感觉该书的选题策划,确实极有意义。该书在对中原故事的讲述中,将河南十八个直辖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做了简明的介绍,便于社会上的普通读者很快对河南各地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是一本难得的关于中原文化雅俗共赏的普及读物。
本书的编辑出版体现了策划、编辑者高度的文化自觉。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把文化工作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内容来强调,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靠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同时必须有文化的繁荣。为此,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并视之为更广泛、更持久的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自信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原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干。本书通过对中原文化的讲述,可使读者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因而体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
本书的编辑出版是讲好中原故事、打造文化高地的具体举措。打造文化高地,是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我省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奋斗目标。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高地,我们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很好的条件,但究竟如何打造,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做出探索。本书以讲述中原故事的方式入手,通过对中原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解中原文化,无疑是一次良好的尝试,这对河南打造文化高地是很好的基本性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编辑出版对河南各地打造文化名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河南各地的文化都丰富灿烂。在向外介绍河南各地的文化时,大家为难的并不是没内容可讲,而是觉得有很多内容都很重要,都应该讲,于是会陷入选择性焦虑当中,反倒无法使自己的文化让别人形成鲜明的印象。本书的特点是每个直辖市选取一个或几个最重要的点来讲,便于读者形成鲜明的特征记忆,形成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对各地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编辑出版是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尝试。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是目前我国重要的文化战略。但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知度偏低,二是文化产品不符合外国人的兴趣,三是传播渠道和方式存在偏差。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管是走出河南向国内其他省份传播,还是代表中华文化向外传播,显然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解决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供给侧改革”,要注重内容层面的阶段性递进、媒介层面的融合趋势、策略层面的共通故事表述。《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从故事层面介入,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就选题的创意层面来讲,显然值得称道,是促进中原文化走出去的一次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
当然,面对厚重而丰富的中原文化,如何更准确地把握住最具代表性的“点”,使之真正成为地域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名片,显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如何把故事讲好,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向读者讲述一个“质感”的河南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汪振军
由河南省社科联组织编写的《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是我省社科普及的重要之作,文化普及的重要之作。它以文学的视角、抒情的笔触、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质感”的河南,清新的河南。
新特点。这是一本富有创意的书,它的定位是面向大众,雅俗共赏,普及传播中原文化。河南18个市,一个市一篇文章,讲述一个故事,一种文化,而且作者都是熟悉当地文化的市社科联领导,他们亲自执笔,身体力行,共同构建了一座由高雅文化通向大众文化的桥梁,让象牙塔里的文化变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长期以来,一些人总是抱有成见,认为只有高深的学术著作和文章才是文化,而普及性的、大众性的并不具备多少学术含量,这其实是一种文化偏见。从实际情况看,真正的好书是精英和大众都能接受的,通俗读物也照样可以是学术精品。比如西方学者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我国学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深入浅出,拥有很广泛的读者群,既是常销书,也是学术精品。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之所以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就是因为它搭建了从高雅文化到大众文化的桥梁,借助现代传媒成功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河南社科联出版的《中原故事》也是如此,它的创意、定位和具体运作,也是与时俱进,意在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张张鲜活的图片,讲线索、讲规律、讲道理。这个作法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因为它体现了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方向。
新方式。此书立足中原故事、中原符号、中原表达、中原精神。首先突出18个市的地域文化特色,郑州的嵩山文化、开封的大宋文化、洛阳的河洛文化、安阳的殷商文化、鹤壁的淇河文化、新乡的牧野文化、焦作的太极文化、三门峡的仰韶文化、许昌的三国文化、周口的伏羲文化、南阳的汉文化、商丘的火文化、信阳的楚文化等,其次在各地众多的文化符号中又挑选最有代表性和人们最易接受的符号、人物、故事,以此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比如平顶山讲苏东坡、鹤壁讲许穆夫人、许昌讲曹操和关羽、驻马店讲李斯、济源讲愚公,这些故事,既有历史的维度,又有地域的维度,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作者的叙述中从历史的深处复活,向我们走来,其成长经历、英雄伟业、个人志向、思想境界,无不熏陶和感动着每一个人,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
新意义。这本书对于唤醒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办国办印发《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河南省加快构建全国有影响的文化高地以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背景下,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恰逢其时。它有助力于人们了解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创造自己的文化。有助于我们河南人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比如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坚持“中国文化西来说”,就连发现了仰韶文化的安特生也持此论,为了找到强有力的证据驳斥这一错误论断,我国学者经过多次挖掘,终于证明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不仅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独领风骚,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文化渊源有自,并不是西方文化的依附,而是有自己的根和源,中华文化自成一体,“中国文化本土说”是成立的。《中原故事》的出版,除了普及中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将点燃人们心中热爱河南的激情,为中原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讲述中原故事 传播中原文化
河南美术出版社编辑 任瑜
今天来参加《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出版座谈会,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我非常高兴!《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这本书,是我们共同的成果,就像是大家的孩子,今天把它拿出来供大家探讨、评析,我心里既兴奋,也不免忐忑,不知道这个成果是不是符合大家的期望。希望大家多提宝贵建议。
拿到《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的稿子后,我内心颇受感动,从稿子中我看到的是,省社科联不仅关注中原文化传承创新这一命题,还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地亲自行动,从上到下都非常投入地去做这件事,这部稿子就是一份很好的证明。在这部稿子中,我省十八个省辖市社科联领导,提供了关于十八个地市的“中原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用心和苦心,更可以看到他们的态度和追求。他们选取了各地市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历史、典故,用讲故事的形式,用饱含深情的文字,书写各地市的文化,汇成了一部关于“中原文化”的书稿。我想强调的是,这部书稿虽然是从地域出发,但并不囿于地域,而是一个开端,一个讲述“中原故事”的开端,具有非常敞开的姿态,引导的是更为丰富的关于中原故事的述说和表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省、市社科联的领导都很重视这部书,在这本书的编校和出版过程中,他们进行了数次修改、调整。本书的主编和执行主编都非常认真地对书稿的方向、体例、内容等等进行把关、定夺,做了很多工作,所以这本书才能最终以一个优秀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
今天的会议,省社科联不仅请来了该书的作者,还请来了我省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充分说明了我们这本书的重要性。这是社科联为打造文化高地、让河南更出彩所做的具有长远意义的一项工作,河南美术出版社作为出版单位,参与到这么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中来,与有荣焉。
讲好中原故事的成功探索
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卫绍生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前夕,河南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由李庚香、何白鸥、王朝纪等主编的《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这是河南社科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中办、国办2017年1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的具体成果,也是助推河南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要成果。
传承发展中原优秀文化,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就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递中原声音,讲好河南故事。应运而生的《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就是传递中原声音、讲好河南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故事选择方面,做到了重点之中讲重点。中原文化悠久厚重,博大精深,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市县,都有许许多多有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的文化资源,如郑州有嵩山文化、黄帝文化、古都文化、黄河文化,洛阳有河洛文化、根亲文化、古都文化、汉唐文化、牡丹文化,南阳有汉文化、玉文化、廉政文化,等等。如果要说起当地文化,人们都可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这样,在各地标志性文化符号或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选择方面,就面临着如何在重点之中选取重点的问题。对于文化积淀相对薄弱的省份来说,这也许不是问题,但在河南,对每一个省辖市来说都是难题。本书编纂者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注重从重点之中选择重点,较好地选取了各个地市的文化符号或标志性文化元素,突出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和亮点;二是在故事讲述人的选择上,注重用熟悉的人讲熟悉的故事。本书的作者都是各省辖市社科联的负责人,他们熟悉当地的文化,了解当地的文化,对当地的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同时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功底,不论选择故事还是讲述故事,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都比较容易接地气,既能够把故事情节、故事人物、故事的文化联系讲清楚,也能够比较好的把握故事蕴含的文化内涵,传递出深邃的中原人文精神;三是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语言等方面,能够用通俗的话语讲述经典的故事。该书讲述的都是中原文化的经典故事和经典文化现象,在既有文献中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其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有经典表达,有文言表达,也有经院式和学究式表达。在当下,这些表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和阅读习惯,需要进行现代表达,即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原文化的一种普及性读物,其语言必须适应大众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不失其韵味和精神,甚至还要创造性地传达其韵味和精神。该书编纂者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其表达方式既要求通俗易懂,又力求传递精神,较好地做到了二者的结合。
河南打造文化高地,需要在文化优势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文化优势的作用,真正让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具有中原风貌、时代特色的文化高地。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有许许多多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优势文化资源。这些优势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助推文化高地建设,需要文化界同仁积极探索,共同努力。《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在讲好中原故事方面作出的成功探索,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偱此思路,可以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中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原文化,喜爱中原文化,从而进一步改善河南的文化形象,提升河南的文化影响力。
讲好河南故事 提升河南形象
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长 张存威
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第一,《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的出版发行是我省社科界可喜可贺的一件大事。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夏朝到北宋的历史长河里,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全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差不多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可以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全省十八个地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发掘、整理、弘扬中原文化是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河南形象,深入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目标要求的重要一环。《中原故事》的组织、编写与出版正是省社联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传递中原声音,讲好中原故事的具体成果。因此,可喜可贺!
第二,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需要多层次的发掘、整理、传播。既需要专家学者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也需要社科普及工作者用通俗易懂、生动传神的语言把中原历史文化传递给读者。河南十八个地市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可以说,每个地市社科联的专家最了解自己地域的历史文化,由他们来讲述本地的故事,既权威,又生动。本地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三,传播弘扬优秀的中原传统文化是社科、出版界的重要历史使命,需要社科工作者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同时也是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与市场化运作都必不可少。
第四,建议:一是内文体例不太统一,有的只讲述了本地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有的则讲述了若干种,希望修订再版时能够统一起来;二是文化走出去,是讲好中原故事、展示提升河南形象的重要途径,建议再版时加上英文内容提要和英文目录。
建设文化高地 讲好河南故事
洛阳市社科联调研员 刘红旗
《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出版了。这本书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的,作为参与本书撰稿者之一,围绕这本书的主要特点、社会需求和传播发行谈三点想法:
一、 主要特点
我感觉这本书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服务我省建设文化高地和讲好河南故事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我省要建设文化高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同志明确要求我们要讲好河南故事。这里所说的文化,应当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相吻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里所说的故事,应当包括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事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其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这本书的内容,在体现上述要求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是突出了社科普及读物的表达特征。建设文化高地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其中用文字的方式讲述河南故事有三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学术研究的方式,通过研究考证,弄清故事的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第二种是文学的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加工,像三国演义那样讲述三国故事。第三种是社科普及的方式,把知识性与可读性结合起来,用大众易于了解的方法介绍实际情况。这本书属于第三种情况。以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既有学术研究为依据,真实可信,又有朴素生动的语言,容易读懂。把河南文化资源中的一些亮点因素,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给读者。
三是在整合全省文化资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兴起了研究宣传地方文化的热潮。各省辖市、各县区、各乡镇甚至行政村都在宣传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例如站在局部了解文化资源,各有各的说法,有时出现相互冲突,有时出现争夺文化资源的现象。降低了我省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品味。这本书虽然分了十八讲,但体现了把全省文化资源进行统筹整合的思想,站在全省而不是某个城市、某个地方来介绍河南文化,更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了解河南文化。实际上河南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上观察河南文化,才能真正把河南建成文化高地。
二、 当前社会对文化类科普读物的需求
首先是各级党政领导有迫切需要。由于工作繁忙,他们往往没有时间仔细阅读大部头学术著作,需要一些简明扼要、准确精炼的普及读物,帮助自己加深对文化资源的了解和把握,以便对发展文化的重要事项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一些企业家在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方面也需要普及读物。
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有迫切需要。以出租车司机为例,有时为了回答乘客关于当地文化的问题,需要一些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普及读物。家长为了帮助子女增长知识,也需要文化方面的普及读物。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为了构建文明向上的管理氛围,同样需要文化普及读物。
第三是简洁精炼的科普读物更易受到读者欢迎。那些字数少、版本小、故事精炼、便于携带的科普读物,更方便读者使用和阅读。如果能够做成口袋书,将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便利。
第四是分类故事可能更吸引人。既有综合介绍,又有分类介绍,最好能够形成系列。例如河南神话传说、河南古都遗址、河南出土文物、河南历史人物、河南历史上的教育与科技、河南古代文学艺术、河南民俗、河南宗教寺院、河南军事故事、河南成语故事等等。
三、 怎样做好文化类科普读物传播
讲述河南故事,编写普及读物,重要的是做好普及读物的传播工作。一是扩大市场传播。通过新华书店和各类图书市场,以及旅游景点的图书销售窗口,为河南文化类科普读物与广大读者见面提供市场空间。二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科普及渠道传播。向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及基层文化志愿者配送科普读物,使之能够尽可能广泛地与广大读者见面。三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途径,介绍科普读物的内容。四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对普及读物内容进行加工,形成便于在互联网和手机微博、微信客户端传播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扩大社科普及的铺盖面。
总之,建设文化高地、讲好河南故事,社科理论界担负着重要责任。《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是省社科联带领全省社科界进行的成功尝试。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优秀普及成果面世,使全省社科界为河南文化的发展繁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讲中原故事 为打造文化高地添砖加瓦
开封市社科联主席 张 琳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国需要精彩的讲述,同样,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的河南更需要精彩的讲述。
对《中原故事》的出版发行,首先谈三点感想:
一是有良好背景。《中原故事》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河南省委提出构筑全国文化高地、讲好中原故事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可谓站位高远、着眼精准、意义重大!
二是有地域优势。《中原故事》是讲述我们河南自己的故事,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关心的、关注的中原文化。河南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作为社科工作者,我们不但要讲好中原故事,还要把中原故事、中原声音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是有多方支持。《中原故事》是我们十八个地市在各地市众多的文化符号中,选取的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文化经典,凝聚了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中原故事》能得以出版发行,也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从最初省社科联领导的创意筹划、谋篇布局,到后期出版部门、新闻媒体、文化研究专家的关心关爱、鼎力相助,才有了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本图文并茂、厚重精美的《中原故事》。
最后谈三点建议:
一是希望《中原故事》形成系列丛书。同时,不但要讲中原的历史故事,还要讲好出彩的当今河南人!讲河南在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精彩纷呈的新故事。
二是希望编辑出版《中原故事》口袋书。在《中原故事》书籍的基础上,内容再精炼,语言再通俗,更富有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作为社会科学普及读物,进一步扩大受众面。
三是希望把《中原故事》列入单位图书阅览室、学校读书角、农村农家书屋等的推荐用书范围,拓展发行渠道,扩大社会影响。
讲好河南故事 构筑文化高地
——读《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有感
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口日报社社长 王彦涛
天高云淡的九月,与中秋、国庆双节一起来临的,还有一道文化大餐:《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正式与读者见面了!这是讲好河南故事,构筑文化高地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书从多层面多角度挖掘、整理、总结、诠释河南的风物人情、文化脉络、人文价值,并以图书的形式把这些宝贵的非物质财富积累、沉淀下来,无论是对于中原文化来说,还是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通过细读深悟,我感觉该书,首先是创意好。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因素,《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用故事的形式把中原文化串了起来,即讲故事,又讲规矩、讲道理,努力以故事传递思想,表述文化,向世人展示了厚重河南文化及河南新风采。该书对于宣传河南、提高河南声誉、树立河南形象,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该书会成为推广展示中原文化的又一有力载体。其次是故事好。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该书深入浅出的讲述中原故事,一个个精彩故事,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结构紧凑,通俗易懂,把中原文化讲的透、讲得好、讲的活,使城市的根和魂不断通过文化来体现。再是内容好。该书可读性高,趣味性强,以文学的视角,以抒情的笔法,挖掘、整理、研究河南各地优秀文化成果,图文并茂、向大家展示了一个“质感”的河南、一个清新的河南。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内核,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结了中原的历史,影响着中原的当代,并将开启中原的未来。该书的出版,正是宣传、解读中原文化的一次有益探索。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原文化,我建议:继续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多出类似书籍,希望可以继续出版:中原名人、中原名胜、中原民俗等展示中原特色、中原气派、中原风格的文化精品,为河南发展汇聚力量。
打造精品力作 构筑文化高地
濮阳市社科联主席 寇怀民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全省社科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近日出版发行了,这是省社科联为弘扬中原文化,努力打造的又一精品力作。全书图文并茂,文笔细腻,以讲述中原故事的形式,深入挖掘整理了河南的优秀文化遗产,向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出版发行是构筑中原文化高地的重要举措,是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河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要组成部分,流传久远,丰富多彩,大体由河洛文化、神龙文化、汉字文化、三商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礼仪文化、中医文化、军事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多种文化集合而成。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的濮阳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厚重。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上古时期濮阳一带地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交接地带。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据说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县。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邑于顿丘(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在今南乐县筑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有造书遗址及仓颉陵、仓颉庙。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据此命名濮阳为“华夏龙都”。濮阳杂技享誉中外,是“中国杂技之乡”,东北庄杂技,濮阳水秀誉满全国。濮阳的中华龙文化节和杂技艺术节现已成为河南省具有较大影响的节会和濮阳市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此外姓氏文化也是濮阳文化的一大亮点。濮阳常见姓氏近400个,更是张姓始祖的发源地。挥公墓是张姓始祖的安息之处,位于濮阳县城东关。每年清明时节,海内外张姓都要来此举办寻根谒祖祭祀活动。濮阳县政府更是创建了“中华姓氏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张氏文化,濮阳姓氏文化的发展蔚为大观。
河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立足于河南本土的深厚文化底蕴,多角度全方位大力推广中原文化,借助微信、微博等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让中原文化走出去,为全国人民所认可。构筑文化高地,还要多策并举、凝心聚力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要将“中原文化十八讲”做成系列精品,包含丛书、图集、影视作品等,多种载体、多个语种传播中原文化,让中原文化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把河南构筑成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做出贡献。
以小见大 彰显中原文化特色
南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石峰
本书汇河南十八个地市历史故事,讲中原丰富厚重文化内涵,视角别致,立意鲜明,有以下四大亮点。
一,本书是对中央、省委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省十次党代上会提出打造“三个高地”,加快构筑全国文化高地就是其中重要一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原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本书以一个个历史故事串成河南故事,是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提炼,为我省文化高地建设增砖添瓦。
二,本书是贯彻落实《河南省社科普及条例》的重大举措。《条例》于2016年11月通过,其中第二章第七条对社会科学普及主要内容进行解释,明确指出社科知识普及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原文化的传播普及。本书于2016年初着手筹备,超前布置,历时一年多精心打磨;适时推出,喜迎十九大文化献礼,是社科理论界的集中智之作,紧贴《条例》要求。
三,本书以小见大,抓住了河南厚重中原文化传播的新趋势。本书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展现每一个地市文化特色,谱就中原文化雄浑大合唱。就我们南阳来说,官德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流传下许多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名人轶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座谈时,引用内乡县衙楹联内容:“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央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对南阳官德文化予以特别关注,“羊续悬鱼”被解读为“拒绝受贿代言”。南阳官德文化与新时期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官德思想一脉相承,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四,本书可读性、趣味性强,更适合基层广大群众阅读。社科普及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贴近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社科知识。本书文笔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故事各自成章,又融为一体,迎合基层群众阅读偏好,必将广受欢迎。
就本书的编辑出版,有以下两点想法:一是可拓展多种传播渠道。除传统正规书店上架,可重点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书屋,大学生图书馆等予以推广。可探索线上传播方式,编辑电子书、有声读物等,适应新形势下大众阅读习惯。二是各地市可围绕构筑全国文化高地目标任务,结合本书的出版,进一步探索多种形式挖掘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果,形成传播合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助力中原崛起更加出彩
焦作市社科联调研员 苗国富
由河南省社科联编辑出版的《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张张鲜活的图片,集中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本集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社科普及精品读物,是我省社科界新推出的优秀社科成果,是我省文化高地建设的又一精品力作,可喜可贺可赞。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意见》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三大项:一是核心思想理念;二是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中华人文精神。《意见》强调,要使得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调推进并取得重大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河南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是“三个高地”的一个重要高地。
《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的编辑出版恰逢其时,这是贯彻中央、省委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增强河南区域文化认同的具体实践,是我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必然选择,是使中原更加出彩的重要举措。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河南文化高地,要努力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始终明确目标;二是必须不断寻找优秀文化的传承载体;三是必须推出更多的传承优秀文化的社科精品;四是必须建立和完善社科精品的生产激励机制;五是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文化高地,应该包括文化事业高地和文化产业高地两个方面,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都要把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贯彻始终,体现其中,在广大干部群众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有现代的表达。对文化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议:一是社科成果生产再精美,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规划课题,统一体例,分类继续出版;二是建立社科精品生产的激励机制;三是期盼河南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服务社会。
弘扬河南特色文化 助推文化高地建设
许昌市社科联主席 钟凤仙
《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特色鲜明、内容客观、重点突出。通读全书,图文并茂,从中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深受鼓舞,催人奋进,是一本精神文化大餐。《中原故事》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向十九大献上的一份厚礼。《中原故事》不仅仅是中原故事,更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坚定了我们打造文化高地、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第一,特色鲜明。我深感这是一本符合文化大省省情、实事求是的特色文化故事汇编、是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大餐。通过大家的努力,各地市都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特色展现出来了,形成了文化厚重的河南文化形象,恰如其分,亮点突出。
第二,增强自信。《中原故事》是一本凝心聚力、统一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的精品佳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该书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故事,让人倍感自信、自豪、自觉。
第三,传承文化。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迹和精神食粮,通过今天我们的进一步发现和总结,以图书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对华夏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传承和弘扬。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弘扬中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原文化十八讲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并找到了弘扬、传承、发展的答案。该书是最接地气、最典型的社科普及成果。
《中原故事》中宣传许昌的历史文化最突出的就是三国文化,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关羽和曹操。三国时期流传至今有影响的文物景点春秋楼、灞陵桥、曹丞相府等都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中国历史,汲取精华,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议:一要深入学习。我们要认真开展《中原故事》的学习活动,将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普及任务抓实抓好,组织普及基地全体人员学习宣传《中原故事》。同时,利用杂志、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开辟专版专题,宣传报道相关内容,让广大市民全面、系统、翔实地了解中原文化精神。二要利用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挥社科普及阵地的作用,立足群众需要和构筑文化高地实际,积极探索传承华夏历史文明的教育形式,以“中原大讲堂”为载体,以“讲好中原故事”为主题,组织弘扬中原文化公益讲座,利用中原大讲堂把中原故事讲好,传播中原声音,广泛开展宣传普及活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从故事中找到人生的坐标,提升人文素质。三要建好队伍。要组织一支讲好中原故事的指导员队伍,利用贯彻《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社科志愿者队伍,打造一支讲政治、讲素质、讲形象、讲奉献的宣讲普及队伍。
中原——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
河南——更是生长中华现代文明的一片热土!
我们相信,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河南人,必将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发展篇章!
讲好中原故事 传承中原历史文明
鹤壁社科联副主席 王殿民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中原文化,讲好中原故事是很好的形式。今天,我们就是在做这样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十八个故事就是十八个不同地域的文化代表,就是厚重河南的集体凝练,就是在普及与提高、借鉴与传承方面的有益尝试。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鹤壁也在“河南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这项很有意义的工程上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把鹤壁历史上辉煌的一面展示给读者,为精彩河南再添一笔。
就本书的特点、价值、发行的意义,各位专家学者已经说得很多了。其实,《中原故事》的编撰发行所产生的意义,可能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大。我这里想从另一个角度谈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就是全书的风格还需要进一步统一。很显然,因为是十八个作者的共同写作,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机会相对少些,写作风格上难免出现差异,相信读者也能理解。另外,就鹤壁承担的一部分而言,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故事还需要再丰满些,所依据的史料需要更加充分;通过夫人赋诗救国的故事,还应当引出更多的有关鹤壁历史文化的内容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文化宣传中精益求精,更上层楼。
整合文化资源 创新普及理念
安阳市社科联秘书长 周春堂
今天参加《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出版座谈会,感到十分高兴。刚才聆听了各位专家、领导的发言和见解,感到受益匪浅,感同身受。我谈以下几点感受:
1、《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是落实习总书记“5.17”讲话精神和视察河南时提出的打好四张牌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贯彻落实《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的有力举措。该书是一本浓缩的河南文化发展史,更是一本惠及河南发展的教科书。该书形式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精炼升华,编排科学严谨,是一本雅俗共赏、很接地气的社科普及读物。
2、《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的出版,做到了三个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即省社科联以一种便以传播、易于宣传、颇有实效的通俗读物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传播正能量,传递正声音,以“点”带“面”,跻身河南文化高地建设这个伟大工程;“内容创新”是指该书浓缩全省十八地市文化精髓,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理念创新”指的是该书的出版拓展了一种社科知识普及的新途径、新载体、新思路。
3、《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的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一个大整合,也是全省社科工作整齐划一的大手笔。在省社科联的统一领导下,全省十八个市社科联精选各地文化特色,撰写理论文章,这还是首次。
4、建议:一是在以后工作中,出版《中原故事——中原文化十八讲》系列丛书,既可以按内容类别出版,也可以按地市篇章出版;二是省社科联要加强与教育、旅游、宣传等部门的联系,拓宽普及宣传渠道,加大普及宣传力度。
参加会议并发言的还有:漯河市文联主席高文献(原市社科联主席、撰稿人之一)、商丘市社科联调研员陈剑江(原市社科联主席、撰稿人之一)、济源市社科联副主席薛树家(撰稿人之一)。
(漯河市文联主席)
(商丘市社科联调研员 陈剑江)
(济源市社科联副主席 薛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