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新型城镇化如何更好体现以人为核心——河南省社科界推进“新型城镇化”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河南日报  2017-09-28


  编者按: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打好“四张牌”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急需充分释放城镇化蕴藏的巨大潜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9月22日,省社科联组织召开河南省社科界推进“新型城镇化”理论研讨会,有关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建言献策。现将会议发言整理摘发,以期对我省城镇化加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着眼“新”的特质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

□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加大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力度,着眼“新”的特质,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河南省情、富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解决好新型城镇化的定位问题。就空间而言,我们要把新型城镇化放到城市群这个城市发展的大潮里来考虑。以往抓中原城市群基本都是从交通和基础设施这个角度来讲的,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一般都是讲抓两头,抓大城市、抓县城,中间的城市怎么搞,也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我们要注重从经济联系上布局,比如,以郑州为主,抓郑州、洛阳、南阳、安阳、商丘,这样空间就出来了,经济枢纽门户的概念就出来了。就时间定位而言,中原城市群目前是静态的,今后要往动态的结构上走,要不断优化、升级、集聚。未来郑州将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城市规划要尽早作出战略设计。

  解决好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的问题。一是新型城镇化要处理好硬件与软件、宜居与宜业、地上与地下、新区与老区“四个关系”。一直以来,我们在处理地上与地下的关系问题上,偏重于地上的建设,而地下的建设没有搞好,解决地下的问题是今后城镇化必须统筹考虑的问题。二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不是“率”的问题,而是“化”的问题。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必须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问题都解决。如果没有就业,生产方式没有解决,没有融入城市的生活,就不能实现城市化。所以,要从原来的“土地城镇化”转化为今天的“人口城镇化”。三是要把新型城镇化具有的新的特质挖掘出来。要依托大数据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等生态理念纳入城市研究范围,注重对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南阳这五个城市文化血脉的梳理,打造“文化城市”。

  解决好怎么抓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一是要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做强、做大、做活、做足、做好。一直以来河南理论界有一种思考,认为郑州大都市区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应该把黄河作为内河。郑州大都市区如果在郑汴洛的基础上把新乡纳入进来,使黄河成为内河,拥河而建,气派、格局、境界、品位就可以大大提升。同时,建设郑州大都市区要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作为两核来抓,两者汇聚起来,创新能力将大大增强。二是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河南搞新型城镇化,要抓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城市里有了绿,才能宜居,才有田园和诗意;有了水,才有灵性和智慧;有了文,才有了血脉;有了业,才有了支撑。三是抓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是未来城镇化建设的小的微观的趋势,要把特色小镇抓住抓好。

推进新型城镇化重在质量提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刘荣增

  2016年底,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8.5%,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产业结构需要升级,新型工业化需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管理需要改革。这些问题要解决,就要推动新型城镇化从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注重三个区域质量提升。城镇化在空间节点上应同时关注城镇、乡村、城乡接合部三个区域。城镇地区要实现城镇现代化,注重发挥省会郑州、中原城市群在城镇化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提升城市的创造功能、服务功能、信息引领功能;形成促进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的机制,加大土地、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和综合承载力。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逐步让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就业和转岗培训、保障性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乡村地区要着力促进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加大城市对农村支持、工业对农业反哺的力度,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品质。城乡接合部要着力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完善这一地带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

  聚焦以人为本。河南城镇化必须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要跟上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使进城人员真正感到平等,生活得到保障。在广大农村普及城市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厉行城乡节约用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扩散和回波效应,为广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探索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新机制。

  促进城乡宜居宜业。产业支撑和服务保障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增加就业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要以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明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住房政策,符合条件的要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的有效供应,积极发展二手房和租赁市场。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管理社区化,农民生活方式市民化。

补齐城镇化质量和效率短板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苗长虹

  城镇化水平低既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也是河南加快发展、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最大潜力所在。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两个方面补齐短板:

  补齐城镇化质量的短板。当前,超大都市和大都市圈已经成为支撑区域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核心载体。因此,一方面要着力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公共基础设施的欠账,另一方面应从战略上补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在现代城镇体系中的缺位,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城市,强力提升郑州主城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载体的功能层级。同时,加快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载体的现代航空城建设和以开封市区为载体的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尽快将郑州培育成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超大都市。将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以及职业教育向开封汇集,将航空产业、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国际会展等新兴产业向航空城汇集,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为契机,强化高校创新资源和科研院所在郑州高新城和智慧岛的汇集,打造国家级科教创新中心。

  补齐城镇化效率的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既需要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在发展机会上更加公平,也需要着力提升经济效率。河南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阶段,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就应着力培育带动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空间上相对均衡的核心增长极。为此,应在百城提质、推进县域城镇化的基础上,以国家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基础,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和洛阳、南阳、商丘、安阳四大都市圈规划建设,加快构建“一主四副”“一核四圈”的国土空间格局。在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应着力培育和发展南阳、商丘、安阳三大综合性门户枢纽城市,将其定位为河南三大新兴副中心城市,并以“一主四副”的五大中心城市为核心,规划建设郑州、开封、许昌、新乡、焦作五市深度融合发展的郑州都市区,并联合平顶山、漯河和鹤壁三市,构建以功能组合型巨型城市区域为载体的大郑州都市圈,将其培育成支撑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核心增长极,支撑黄河中下游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级新增长极。规划洛阳—三门峡—济源融合发展的洛阳都市圈、南阳—信阳—驻马店融合发展的南阳都市圈、商丘—周口—永城融合发展的商丘都市圈、安阳—濮阳—滑县融合发展的安阳都市圈。

走集约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喜成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一。要以崭新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走集约、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制定发展规划。精心制定本地城镇化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城市群、区域性大都市、重要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格局。

  研究土地利用。政府要从总量上控制农业用地,以效率为标准进行资源配置,但对土地的利用方向要由市场指引。

  改变征地过程中扭曲市场经济的行为,针对不同用途土地出让价格差别等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改进办法。严格保护耕地,确保不突破土地红线,夯实“三农”根基。

  改革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和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市场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着力搞好县域城镇化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耿明斋

  中心城市是要素的聚集中心,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既是外来聚向中心城市要素的暂时栖息地,又是中心城市外溢产业的承接地。因此,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有更密的要素聚集度、更高的产业层次,更具活力和财富创造力。而远离中心城市的县域则有较少机会承接聚集和外溢,因而要素聚集密度小、产业层次低、活力和财富创造力弱。因此,对于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应在建设用地指标、基本农田规模、土地征用补偿、小产权房处置等方面有更宽松的政策,对于远离中心城市的县域,则应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产业准入、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补偿等方面有更宽松的政策。

  县域治理问题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县城的规模与功能完善。当下要对县城科学规划,完善功能,培育产业,增加吸纳就业的能力。二是乡镇的地位。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中,由于产业集群式聚集,使得一些镇的人口规模和财政收入相当于中等城市水平,此类镇域应从县域析出,独立设立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区域。经济欠发达或远离中心城市的多数县域,由于人口外流,留在县域内的人口大幅减少,撤并乡镇也是必然趋势。三是村级组织去留。人口外迁、城市扩张导致传统村落解体,引发“撤村并城”“整村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对于村级组织的重组及职能转换等社会治理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以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处长、研究员刘殿敏

  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改革创新促转型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

  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有序推进货运干线铁路网和城际铁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智慧交通。提升新郑国际机场的枢纽功能,加快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建设,加强与海港功能对接,推进“四港”联动发展,打造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壮大新一代智能终端、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经济。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提升郑州市在“一带一路”中的节点作用,全面加强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积极有效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创新大通关协作机制和模式。

  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公交都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加快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城市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大都市区。

破解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难题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铜山

  传统农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规划落后、户籍和用地受限、产业发展薄弱、城乡发展失衡、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因此,要采取措施,从五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创新规划。地方政府要科学地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设置好各个发展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在资源利用、城镇功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避免不合理的发展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实现户籍和用地突破。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全面落实常住人口居住证政策。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确权,做好土地流转,以龙头企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促进产业发展。可以依托传统农区小城镇的区位优势或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也可以选取当地实力雄厚、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带领其他中小企业与当地农户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或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为依托,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实现城镇周边地区快速崛起。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等工程,打造综合完善的交通体系,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⑩6

■观点集萃

注重推进城乡一体化

  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坚持一个“新”字,就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把村镇城市化一并纳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河南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特色。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目前的城镇化从内容层级上,应该包括大中城市的扩张型城镇化,市县城区的集聚型城镇化,村镇一级的特色型城镇化,以及随着脱贫扶贫开发,贫困人口迁徙形成的小微型城镇化。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军

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建设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抓手,河南应认真研究国家优惠政策,积极有效组织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应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扎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优化营商环境。采用PPP等模式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在产品服务上实现创新,在规划设计上实现自然、人文、产业和社区协调发展。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杜书云

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服务产生很大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进一步创新拓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模式与渠道,在发挥政府资金和驻豫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金融豫军”在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各项功能,建立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引导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支持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郑秀峰

以扩大城市规模为基础发展大城市

  在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东部沿大西洋地带和日本的环太平洋地区,均存在一个包含了多个巨型城市的大城市带,如日本的东京和美国的纽约。正是因为这些城市具有足够的规模,才能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并围绕其构筑起规模宏大的城市带。郑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规模应比现在大一倍,扩大到900平方公里,这样才有足够的空间来分配应有的功能。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恒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创造了机遇。郑州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集聚资本、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强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和全面开放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大型研发机构引进和“双创”基地建设工程,打造中西部地区创业创新高地。

  ——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张长星

把城镇化建立在产业的基础之上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生命力,河南新型城镇化应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特色,把城镇化建立在多元合理的产业支撑的基础之上,科学评估产业支撑能力,强化就业产业支撑,构建产业支撑有力、就业充分、人口集聚、充满活力的城镇,促进城镇化发展重点由“扩空间”向“提功能”转变,实现区域产业链—人才链—空间链融合协调发展。

  ——河南工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孙中叶

着力提升郑州的城市层次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城市导向阶段,城市的发展和发育水平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发育水平决定了区域发展的态势和层次。从我省情况看,发展势头最好的是郑州和郑州周边区域。郑州常住人口增长最快,集聚人口的态势最好。随着人口规模扩大,郑州要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从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产业、人才、开放、文化、生态等六方面提升城市层次。

  ——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教授宋伟

把三四线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潜力所在

  河南应把三四线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潜力所在。三四线城市要以工业都市化、轻型化、清洁化、服务化发展为方向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打造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环境资源。注重制度的创新和供给,特别要加快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等关键性制度。

  ——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新涛

将更多公共资源投向农村地区

  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在投入和政策支持上实行城乡协调甚至农村偏向的政策,将更多公共资源投向广大镇、村和农村地区,使农村居民人均占有的公共资源逐步接近城市居民。同时,要从关注城市拥堵、城市污染、城市内涝、城市失业等“城市病”转向既关注“城市病”,又关注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三留守”群体、农村环境污染等“农村病”。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