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关于公布首批“河南社科名家”评选结果的通知

  2019-03-25

1553478756854254.jpg

1553478756238246.jpg

1553478756921118.jpg

  延伸阅读

韩国河.jpg

  韩国河,男,1965年6月生,河南延津人,历史、文学双博士,郑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普通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主要学术成果及社会影响: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秦汉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主持完成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和2项国家文物局研究项目,目前正主持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版个人学术专著9部,主编著作1部,参编1部。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多篇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先后主持30余项文物保护勘探、发掘和文化遗产规划项目,参加了隋唐大运河、曹操高陵、南昌海昏侯墓、洛阳西朱村大墓等重要考古发现的发掘、保护和展示的论证。

  主要获奖情况: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2012年先后获得第三届、第四届郭沫若历史学奖三等奖、二等奖,2007年、2015年先后2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获得“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第七批河南省优秀专家”,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授”荣誉称号。

余丽.jpg

  余丽,女,1964年1月生,河南郑州人,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与国家安全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教育部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年、2018-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巴经济走廊喀什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国际共运与国际政治研究会会长等职。

  主要学术成果及社会影响:对互联网国际政治学、网络空间安全治理进行了探索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及我国对策研究”“网络空间国家大数据主权安全保障和治理机制研究”、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与对外关系问题研究”,并担任国家相关部委多个委托项目的首席专家。多篇研究报告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纳,专著《互联网国际政治学》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政治学研究》《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转摘。

  主要获奖情况:2018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8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1997年、2006年度、2011年度先后3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2005年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张先飞.jpg

  张先飞,男,1971年6月生,河南西峡人,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学报副主编。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一级学会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理事等职。

  主要学术成果及社会影响: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新文学渊源、五四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文献学、鲁迅与周作人研究。1996年以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发表CSSCI论文近30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新华文摘》网刊全文转载1篇,《新华文摘》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5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0余篇。

  主要获奖情况: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被评为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2013年被评为首批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2012年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2013年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2017年先后2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2014年、2015年先后3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获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2003年获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二等奖,2017年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多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刘志伟.jpg

  刘志伟,男,1962年11月生,甘肃通渭人,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委,国家博士后基金评委,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学刊副主编,河南省教育人才学会副会长,河南省高等教育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等职。

  主要学术成果及社会影响:主要从事文选学与活体文献研究,先唐文学、史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与艺术史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选》李善注校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及资助项目“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文选资料汇编”、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英雄文化与先唐文言小说关系研究”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主编著作6部,参编著作多部,著有《“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汉魏六朝文史论衡》《齐梁萧氏文化概论》等。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讲学交流和文化交流。

  主要获奖情况:2017年获评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16年获评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2015年获评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5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至2015年先后4次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陈忠海.jpg

  陈忠海,男,1961年9月生,河南信阳人,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档案学会理事、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档案学会副理事长。自1986年以来,长期从事档案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受聘担任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3-2017年、2018-2022年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果及社会影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项目重点围绕档案法立法和档案行政执法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多次参加国家档案局和中国法学会召集的《档案法》修订工作座谈会,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出版专著3部:《中国图书档案损毁史实的调查与书厄观研究》《档案法立法研究》《档案鉴定的理论与实践》。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综述和研究报告110余篇,其中刊登在CSSCI来源期刊、本学科权威期刊《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文章44篇,《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档案守法》《众筹模式在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等12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主要获奖情况:2018年被国家档案局聘为首批“全国档案专家”,2014年被河南省档案局评为首批“河南省档案专业‘十百千’档案领军人才”。《档案鉴定的理论与实践》被评为1998-200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图书档案损毁史实的调查与书厄观研究》被评为201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档案法立法研究》被评为201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孙先科.jpg

  孙先科,男,1964年7月生,河南台前人,现当代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曾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郑州师范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河南省批评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学术成果及社会影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当代小说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新时期小说思潮精神文化特征的批判研究”“经典与经典的重述——‘十七年’经典长篇小说的修改、续写、改编及其历史阐释”“《人民日报》《文艺报》和《人民文学》的文学‘转载’研究(1949-1966)”。出版学术论著《颂祷与自诉——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文化意味》《叙述的意味》《说话人及其话语》3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万字,其中CSSCI收录31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论文观点被学界多次引用,论文引用率达400余次,成为当代文学教学研究、论文写作的重要参考文献。

  主要获奖情况:2013年获评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2011年获评河南省优秀专家,2006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1999年获评河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颂祷与自诉——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文化意味》获1996-1997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说话人及其话语》获200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从“玻璃瓶”到“野葫芦”——宗璞的第一篇小说及其爱情言说的诗学特征》获201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李恒.jpg

  李恒,男,1971年7月生,河南唐河人,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河南大学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产业经济学特聘教授。入选第五届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第四批河南省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学术成果及社会影响:长期研究转型经济中的产业和区域发展。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资与产业集群共同作用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产业空间分布、地区间工资差异与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社会嵌入与黄河流域区域创新模式研究”及省社科规划项目等20余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5部、合著2部。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光明日报》《农业经济问题》等期刊、报纸上发表《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约束及促进路径》《农村转移人口离农的制度困境及其实现路径》等学术论文40余篇。

  主要获奖情况:博士学位论文《基于FDI的产业集群研究》获得2006年度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和第三届张培刚优秀博士论文奖,2012年、2013年、2017年先后3次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2008年先后2次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被评为河南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

李伟昉.jpg

  李伟昉,男,1963年1月生,河南开封人,文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教学名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成果及社会影响: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比较文学理论、梁实秋莎评研究、中西小说比较、英国哥特小说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创新性贡献。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主持在研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出版学术专著6部、译著1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主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比较文学”和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

  主要获奖情况: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2007年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2018年先后2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2017年先后2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2016年先后2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2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