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十周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十年来,在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一带一路”共建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推动形成了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
在学术界,丝绸之路,一直属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在中西交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科中,丝绸之路研究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古代中国与西亚、欧洲和非洲的交往历史,在丝绸之路的研究框架下,往往能够得以充分展现。“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古丝绸之路上驼商络绎不绝的场景。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丝绸之路打通之初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河南是“丝”之源头
无丝不成丝路,丝路之“丝”就是丝绸。丝绸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嫘祖是河南荥阳人。嫘祖将蚕茧制成绫罗绸缎,织成精美丝织物,她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用蚕丝纺织、并将其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开创了华夏“丝国”的先河。至今,嫘祖长期生活的河南荥阳环翠峪留下很多嫘祖文化的遗迹、遗址、风物。事实上,在河南荥阳的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青台遗址和汪沟遗址曾发现最早的丝绸残片实物,这说明5000多年前郑州就已经开始制丝。在殷商时代,中原人民已普遍植桑养蚕,织造丝绸,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等象形文字。濮阳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桑间濮上”著称,由此可见河南桑蚕之盛。公元前124年,打通丝绸之路的张骞获封博望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博望镇,而方城为古代缯国,是丝绸之古国,缯为丝织品的总称,张骞被封于此,亦能体现河南与丝绸之路渊源之深。从神话传说到考古发掘,再到文字记载,河南都是当之无愧的“丝”的源头。
其次,河南是“路”之起点
河南居于天下之中,交通十分便利,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重要的水陆枢纽。张骞的封地方城出土的汉画像石有大量的胡人形象,表明两汉时期这里与西域就已来往频繁,是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到了东汉,班超两次出使西域,东汉王朝与西域之间断绝已久的丝绸之路得以恢复,洛阳成为丝绸之路东方新起点,河洛地区成为重要的丝绸集散地,留下了河南与“一带一路”深厚的渊源。
唐代之后,陆上丝绸之路渐衰,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盛,位于大运河边的开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无论历史的潮流如何发展、命运的齿轮如何转动,河南作为丝绸之路东方重要起点的地位始终没变。
第三,河南是“物”之枢纽
河南在丝绸之路上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在西汉时期,来自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织品、金属工具等,经丝绸之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河南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东汉之后,丝绸之路再次恢复,洛阳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南船北马云集,客商络绎不绝,瓷器与丝绸、黄金与琥珀、葡萄与美酒、文书与经卷各地产品在此集聚,或输往西方或运至全国各地,成就了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
到了北宋时,大量海外商人携香料、药物、犀角、象牙、珊瑚、琥珀等商品经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进行贸易,通过大运河运往都城开封,都城开封成了天下商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根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当时的开封“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一幅《清明上河图》为我们道尽了丝绸之路上开封的“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盛和荣耀。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河南毋庸置疑是丝绸之路上“物”的枢纽。
第四,河南是“流”之主线
丝绸之路历史源远流长,河南始终是这个“流”的主线。在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和繁荣的数千年中,河南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从未缺席丝绸之路的每一次重要发展。自班超再次打通丝绸之路,洛阳就成为丝绸之路上最耀眼的明珠,“守护者”班超从这里出发、“孤勇者”玄奘从这里开始漫长的西行、“唐漂”王子安菩长眠于此……北宋后的开封则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繁盛。可以说,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河南始终是丝绸之路发展的主线,丝绸之路上政治交往的主流在河南,经济往来的主流在河南,文化互通的主流在河南,民俗融合的主流在河南。
千年岁月承古今,一朝东风重崛起。历史已经远去,未来正由我们书写,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和河南的发展插上了一双翅膀。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河南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举措,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迎接挑战,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河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