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宪臣|中原学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学理支撑

  2025-09-16

作者简介:田宪臣,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创新理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近年来,中原学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提炼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吸收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探寻中国思想价值、挺起精神脊梁提供理论支撑,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河南力量,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学理支撑。踏上新征程,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中原学要深化研究,继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学理支撑。

关键词:中原学;文化使命;学理支撑

正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中原学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河南力量,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学理支撑。

一、中原学为河南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学理支撑

中原学以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两个结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原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提炼、传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他地域优秀思想文化[1],助力河南文化强省建设。

(一)文化强省建设是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文化繁荣兴盛是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要依托,能够提供丰富的精神养分、坚实的思想支撑。离开了文化的强力支撑,现代化河南建设将失去根基。

在现代化河南建设动力系统中,思想观念、人文资源、文化环境所具有的先导、促进作用非常突出。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主干,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正统文化[2]。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河南有三千多年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历史发展的脉络,与中华民族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息息相关[3]。在河南这块热土所形成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人与大自然斗争的不屈精神。这正是建设现代化河南所需要传承弘扬的。

(二)中原学研究是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

“强”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党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包括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河南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河南,其中包括建成文化强省的目标。对于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河南来说,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要求,以及对到2050年中原文化发展目标提出展望[4]。

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需要河南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担当,展现河南在打造文化强省方面的自觉意识、现代意识。中原学研究通过守正创新,抓住建设文化强省的机会,加强对中原文化的研究,助力河南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河南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实现河南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

(三)中原学为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中原学就是以中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探索中原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学问[5],其核心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其基础是根基深厚的中原文化。但中原学又不仅仅是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照搬,而是产生于中原大地现实基础之上的新的学术形态,是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丰富发展,是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呈现[6]。如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原学通过系统研究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当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成就,以强烈的学术担当构筑起思想高地。其中就包括为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支撑,为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中原文化软实力包括中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推动河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有助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仅是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强大支撑,也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力量。这是因为,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各方面的支撑,包括思想、道德支撑以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支撑。从河南的发展实践来看,建设文化强省重点是要打造思想道德高地、文艺发展高地和文化产业高地。中原学研究通过挖掘和阐发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弘扬其跨越时空、富有魅力且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可以为河南打造思想道德高地、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大的思想智慧、文化底蕴、精神支撑和道德资源[7]。

二、中原学为中华民族挺起精神脊梁提供学理支撑

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需要我们秉持中原文化革故鼎新的精神。透过中原学研究,把中原文化的精华讲清楚,呈现和提升中国智慧、中国规律、中国逻辑、中国价值[8],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探寻中国思想价值、挺起精神脊梁提供学理支撑。

(一)中原学研究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提供理论范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河南优势独特、责无旁贷。中原学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创新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使命任务,担负着传承中国思想史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志向[9],从而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理论范式。

1.注重挖掘阐发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深深植根于其厚重的文化传统之中,这些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本质的价值追求。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将文化传承提升至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应运而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的中原文化,集中体现了五千多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基因。中原文化不仅完整保留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更蕴含着跨越时代的智慧结晶。当前,中原学研究正致力于系统梳理中原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深入挖掘其中具有永恒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精髓。通过这样的研究实践,我们就能够找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操作性的实施路径。

2.注重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

中原学研究作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载体,在促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中原学充分利用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两大使命:一是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活化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二是构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实践的创新连接,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原文化发展相适应。系统性的学术探索,既能够彰显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能为中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为河南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中原学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河南贡献

中原学作为一门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不是简单的集合体和知识堆砌,其本质特征在于构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理论体系。这一学科以中原文化为研究根基和依托,形成了独特的方法论框架。在研究取向上,中原学秉持“立足河南、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学术视野,既注重对中原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又强调对当代河南发展的创新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原学理论体系的持续完善与突破。这有利于发挥河南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给河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一是河南历史文化厚重。“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长达三千余年(自夏朝至宋代)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着中国的核心地位,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河南这片土地见证了超过200位帝王在此定都或迁都的历史盛况,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古代中国政治中枢、经济枢纽和文化重镇的特殊地位。在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中,河南独占四席:洛阳历经十三朝更迭,开封承载八朝兴衰,安阳沉淀七朝风华,郑州则作为夏商时期的都城遗址,共同构成了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河南杰出人物辈出。中原地区孕育了众多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他们在这片沃土上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为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神工大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从道家鼻祖老子、庄子到法家代表韩非,从诗圣杜甫、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到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从诗鬼李贺、朦胧诗派先驱李商隐到民族英雄岳飞,从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到医圣张仲景,这些在哲学、文学、军事、科技、医学等领域卓有建树的历史人物都与中原大地有密切联系。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留下的大量遗迹遗物等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三是河南历史文物众多。“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中原历史文化积淀既体现在多彩的神话传说中,也展现在大量的考古发现上。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创世神话,到“三皇五帝”的远古传说,再到蕴含智慧的“河图洛书”,这些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河南独特的文化遗存。同时,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境内发掘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史前遗址,以及标志着夏文化探索重要突破的二里头遗址,都以其丰富的实物遗存印证了河南这片土地厚重的文明底蕴。截至2023年,河南省有不可移动文物65 519处[10]。在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代代考古工作者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研究,逐步揭开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脉络,考古发现使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形成的主要阶段以及发展的历史轨迹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这些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更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证据。

2.中原学的理论本质彰显文化新使命

中原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地域性学科,聚焦于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致力于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知识体系。该学科以挖掘和传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双重使命,既关注历史文脉的延续,又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在研究方向上,中原学既强调对中原文化精神的挖掘、提炼与传播,又通过总结河南发展的经验、规律,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指向是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11]。

中原学的理论本质彰显文化新使命体现在中原学的话语指向体现文化新使命、中原学的叙事关键凸显文明新使命。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河南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文化记忆。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更保存着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原学根植中原大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在对中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加强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建构,从而为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提供学理支撑。

3.中原学研究有利于发挥河南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早在2011年“两会”期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要求河南“形成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进的文化发展哲学”[12]。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原生态元素,集中体现了东方智慧。对此,构建中原学资源得天独厚,使命责无旁贷。中原学研究以河南文化为本根,发扬光大中原的学统与道统,通过从文脉传承与学术脉络两个维度展开对中原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深入挖掘河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推动中原文化研究向专业化、理论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实现中原文化从经验性认知向系统性学问的转变,使中原学成为谋中原发展之钥匙、助中原强盛之动力。这有利于发挥河南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筑牢思想根基、凝聚精神动力、营造文化氛围,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河南贡献。

(三)中原学研究有助于探索、传承中华文明根脉

中原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之学、国家之学。中原学的研究进程,与河南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的贡献密切相关,与河南文化强省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密切相关,与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13]。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源于传统文化中诸多核心要素的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4]。这些特征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彰显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先进性,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气和出发点。从河南探寻中华文明之源,就会发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征”在中原地区有着深刻而集中的体现:连续性特征的河南例证在时间维度上展现出绵延不断的传承性,创新性特征的河南动力在演进过程中保持着自我革新的创造力,统一性特征的河南标志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整体性,包容性特征的河南现象在对外交往中体现出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特征的河南基因在价值取向上崇尚和谐共生的和平理念[15]。因此,中原文化作为特定地理空间孕育的产物,既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因其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奠基性作用,而超越了单纯的地方文化范畴,上升为具有民族性和国家性的文化体系。基于这一文化特质建立的中原学,其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区域研究层面,更因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核心密码,而成为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学术门类。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看河南,文明绵延,在兹尤盛。中原学研究有助于对中华文明在根脉上的探索、在历史中的反思和传承。

(四)中原学研究有利于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进入新时代,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需要解决如何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等一系列问题。中原学是中原文化的集中表达,其本质是对中原文化精髓的学术提炼与理论升华。这一学科体系的构建过程,实际上实现了两个维度的转化:一是将中原地区积淀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系统的学术表达;二是使抽象的中原精神获得了具象化的理论形态。通过学科化的梳理与阐释,既彰显了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又使中原精神获得了更为清晰的学理框架。这有助于让我们找到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地,让中华民族找到精神上的栖息地[16],为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学理支撑。站位新时代,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进中原学学科体系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一学术探索不仅能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厚滋养,更能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双轮驱动,既守护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根脉,又开辟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新路径。

三、深化中原学研究,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学理支撑

踏上新征程,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中原学要提高政治站位,紧跟时代步伐,坚定扛稳新时代文化使命,扎根中原大地加强研究,继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学理支撑。

(一)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河南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原学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脚踏实地、奋发有为,持续深化河南兴文化工程,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河南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文化传承发展寄予厚望,每次视察河南都必谈文化、对河南文化建设提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前进方向,为做强文旅文创产业提出了目标任务,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思想保证,是弘扬中原文化精神、推动河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南。

中原学必须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文化建设重要指示的研究,为河南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彰显中原气派提供学理支撑。一是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正落实到实际研究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故事”,为河南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使中原文化真正成为坚定文化自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努力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二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中,需要充分激活本土文化资源与革命传统。通过系统梳理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转化为指导河南发展的强大动能。这一转化过程不仅能有效推进河南高质量发展,更能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独特价值,让河南智慧造福于民族、国家发展[3]。

(二)继续深入挖掘河南文化资源,为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中原学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加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弘扬、传承、发展、繁荣中原文化。对于河南而言,中原大地的独特实践,是构建中原学的高天厚土。中原学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使命意识,立身中原一隅,洞察全国和世界大势,贯通古今,融会中外,努力推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引领性的思想成果[17]。

1.进一步挖掘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河南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这里积淀的丰厚“古色”文化,既包含着世代相传的礼仪规范和生活习俗,也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精神内涵。这些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原儿女的血脉之中,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历史与现代在此交汇,传统与创新在此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未来已来,但过去未去。中原学研究要以推动河南文化振兴为切入点,以文物、文献、文化的多重视角,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探究中原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原精神的核心要义、中原文明的突出特性,推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汲取中原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道德培育、淳化民风中的独特功能,探索发展中原、振兴中原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基点。在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之间,探索出一条文物活化之路,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把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通过文化浸润的方式,有效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既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又可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2.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河南这片热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谱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遗产。从“二七”大罢工这一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里程碑,到被誉为“小延安”的确山竹沟革命根据地;从鄂豫皖苏区这一重要的革命战略支点,到以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河南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这些红色资源不仅分布广泛、影响深远,更构成了中原大地的精神坐标。这些红色文化瑰宝既体现了鲜明的河南地域特色,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新时代构筑精神家园、打造“精神道德高地”提供了丰厚滋养。近年来,河南注重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但总体上还存在着深度不够的问题。踏上新征程,中原学研究应充分挖掘、利用好河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河南红色故事,弘扬河南红色文化,传承河南红色基因,赓续河南红色血脉,以更好地增强信心、凝聚民心、温暖人心[18]。

3.深度挖掘河南地域特色文化

中原学要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等战略定位,立足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关注河南作为人类起源、姓氏寻根、治黄史诗、四大古都、中国功夫等地域特色文化的核心,对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根亲文化等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为实现河南文旅产业品质的提升、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19]。

(三)实现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助力河南高质量发展

中原学的担当与使命在于探索一条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道路,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河南。在这方面要深化对“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研究。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是河南实施的“十大战略”之一,是河南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旨在将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强大的经济资源,提高中原文化的经济力。这些年,河南加快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文旅文创也将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原学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实现与新时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河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学理支撑。

(四)促进中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为解决中原问题、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作出河南贡献

展望中原学的未来发展,在开展地域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仍需秉持“培根铸魂”的使命任务,坚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制高点。中原学研究虽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其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塑造崇高精神品格。这就要求广大中原学研究者既要扎根河南广袤的文化土壤,又要具备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关注世界变局,致力于为解决中原问题、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作出河南贡献。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中原文化资源,我们能够为构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贡献力量,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研究范式既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又彰显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立足中国之中原、世界之中原定位中原学。推动中原文化的全域化传播、国际化传播,提高中原文化的全国影响力、国际影响力,让中原学真正成为中国之学、世界之学。

总之,中原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秉持多学科合作、多维度探索,更好地发掘、研究、阐释和传播中原文化的内涵、价值,更好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学理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应福,蔡潼.中原学“学脉”的三重逻辑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3(04):108-115.

[2]王星光.中原学之本:厚重博大的中原历史文化[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1(10):12-17.

[3]李庚香.走向新一代的社会科学:论世界古典学视野下的中原学[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5(01):1-8.

[4]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EB/OL].[2025-03-13].https://www.henan.gov.cn/2022/01-13/2382423.html.

[5]李龙.“洛阳学”与“中原学”内涵关系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8(05):24-30.

[6]毋军保,胡大雷.“文选学”与中原文化精神[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5(01):14-21.

[7]省社科联课题组.贯彻“5·17”重要讲话精神 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N].河南日报,2017-05-17(06).

[8]李庚香.聚焦黄河文化黄河文明主题 持续提升中原学研究水平[N].河南日报,2020-03-27(09).

[9]马应福.以“两个结合”为引领,努力构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以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中原学研究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3(12):14-20.

[10]杨玉雪.高质量文化产业助推高质量河南建设路径[EB/OL].[2025-03-21].https://theory.dahe.cn/2024/05-21/1760247.html.

[11]李庚香.中原学离新时代中国学、世界中国学还有多远[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4(01):9-15.

[12]习近平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希望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鼓舞下奋发有为开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局面[N].河南日报,2011-03-08(01).

[13]王喜成,王笑楠.关于深入推进中原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06):1-6.

[1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1-3.

[15]张新斌.从河南看中华文明五大特性[N].河南日报,2023-06-21(07).

[16]李庚香.中原学与河洛学[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05):1-5.

[17]李庚香.走进新时代的中原学:构建新时代中原学的历史使命和实践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19(08):1-9.

[18]王学宾.2021年中原学理论研讨会综述[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1(12):15-21.

[19]郭楠.持续推进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EB/OL].[2025-03-16].https://theory.dahe.cn/2024/03-06/1724156.html.


来源:《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5年第9期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倪    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