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要义

  李庚香2025-01-20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面对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要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之林。

  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文明交流互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选择。因此,世界各国需要以宽阔的世界眼光和包容的博大胸襟,围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进而把不同文明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方能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孕育传承了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谱写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雄伟篇章。尤其是经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也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曾领风骚数千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统计数据显示,《道德经》是目前世界上外文译本最多、被翻译得最频繁的中国哲学经典,其翻译语种已经超过90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不仅在家中悬挂孔子的画像,还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大力推崇和宣传,被称为“欧洲的孔子”。20世纪80年代,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国际会议上,有学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当今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要科学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中,有力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切实解决好“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发扬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世界和未来,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自觉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推出更多真正体现中国改革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成果,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并将其转化为世界话语,让世界读得懂、讲得清,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走向世界,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不断进步。

  二、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人类有史以来,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真理,擎起真理的火炬照亮前行之路。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和实践证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夺取新的更大胜利的关键一招。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因此,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决定了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刻把握好“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特别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切实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让世界更好地读懂奋发有为的中国,让奋发有为的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始终不渝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聚焦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着力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时代和中国为观照,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的重要经验、重要成就、重要思想、重要观点等进行学科化整合、学理化阐释,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充分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崇高理想,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外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反映人民的意志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比较大,经过五千多年的文明演变和自然生长,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了长安学、北京学、中原学、洛阳学、泉州学、徽州学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知识体系。这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丰厚土壤。因此,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原则,在世界中国学的视野下不断深化全国各地的地方学研究,让百花争艳的地方学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营养,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更接地气、更砥砺人心。

  中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社科界逐步掀起了有组织研究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热潮,深入推进世界中国学视野下的中原学研究,先后推出《中原学概论》《中原学多维审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其条目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收录。中原学研究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河南实践,目的就是探老家河南之理、求出彩河南之路,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更上一层楼。

  河南是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历史上先后诞生了伏羲、女娲、黄帝、颛顼、仓颉等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哺育了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隋、唐、五代、北宋和金等朝代,涌现出老子、庄子、墨子、列子、李悝、韩非子、二程、张衡、张仲景、韩愈、杜 甫、岳飞等历史人物,催生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三教共弘、格物穷理、尊道贵德、革故鼎新、德法合治、以民为本等思想观念,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圣贤文化、炎黄文化、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武术文化、古都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资源,形成了儒家“十六字心传”、范仲淹忧乐观、内乡县衙为官之道、巩义留余家训等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探老家河南之理,要深入挖掘老家河南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为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自觉提供有力支撑。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河南,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河南,寄予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殷切期望。求出彩河南之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中原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站位全国和河南发展大局,深入研究阐释出彩河南的历史使命、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讲好新时代河南故事,传播好新时代河南声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切实凝聚起全省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磅礴力量,奋力书写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新时代答卷。

  来源:《党的生活》(2025.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