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质领导力与新质生产力相伴而来,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是新质领导力的创新性,“质”是新质领导力的本质性,“领导力”是新质领导力的规定性。新质领导力通常展现出数智型领导、跨界型领导、制度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四种特征。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领导者的新任务、新质领导力的新定位,领导者必须以新质领导力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以更加健全的制度、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来破解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新质领导力提升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导向层面,应着眼长期执政、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在价值指归层面,应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发力重点层面,应解决“四个迫切需要”问题;在实践抓手层面,应增强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
【关 键 词】领导者;新质领导力;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李庚香(1966— ),男,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领导力、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学、世界中国学。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5)01-0005-01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1],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做出了明确阐释。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必须按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过硬、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其中,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质领导力至关重要。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既有秩序又有活力,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在新质生产力基础上构建新质领导力,是领导学或领导哲学的重大学术使命。新质领导力作为与新质生产力伴生的概念和能力,必将在促进政策创新与执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强大合力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质领导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质领导力的内涵试解
正如前文所述,本文所指的新质领导力与新质生产力相伴而生,且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关于新质领导力目前尚缺乏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新质领导力是一种强调变革创新、人文关怀与“数智”手段的新型领导力形态,可从“新”“质”“领导力”三个方面来理解。
1.“新”:新质领导力的创新性
“新”是新质领导力创新性的重要表现,唯有适应时代需要、解决时代问题、引领时代潮流才能确保新质领导力之“新”。在保守者的思维和视域下,新的事物或者概念往往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或者挑战,这种对“新”的恐惧导致保守者倾向于通过管控乃至压制来阻止其产生和发展。而在新质领导力中,“新”被认为是一种动力、一种希望、一种创新。其一,新质领导力是对传统领导力的扬弃和超越,是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新的探求。传统领导力以职位和权力为中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科层制下的上下级关系,权力的传导性是单向的;而新质领导力以寻求问题最佳解决方案为核心,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平等的团队成员关系和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在新质领导力的可及范畴内,权力仅是做出决策的必要手段,解决方案更多的是通过信息的及时有效获取、制度的严肃规范遵循、程序的程式化要求和团队成员的充分沟通讨论形成的,而不是权力主导的。领导者主要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宽广视野、魅力风范等对团队成员产生影响,而非仅仅依靠权力。其二,新质领导力是在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下产生的。进入21世纪,技术变革、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国际局势等都深刻影响着领导者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组织的规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科技迭代变革、国家发展规划、人民群众期盼,领导者需要超越传统的角色定位,重新定义“领导者”“领导力”,将自己从“上位者”“统御者”“管控者”转变为“创新者”“影响者”“参与者”。只有这样,方能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潮流。其三,新质领导力是在解决新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新质领导力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新的领导力形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为领导者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数智化技术变革使得信息变得碎片化、分散化,带来诸多不确定性,而传统领导者往往无法通过全面系统的信息认知及时了解全部的事实真相进而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领导方法,在不确定性中发现新机遇,在恰当时机创造新价值,是对新时代领导者的考验和挑战,也是新质领导力的内在要求。
2.“质”:新质领导力的本质性
新质领导力的构建、培育和发展是“质”的增益,而非“量”的简单累积。其一,新质领导力的标志在于“质优”。新质领导力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于对变革和创新的回应能力,即领导者能否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方式看待组织内外部变化并做出高质量决策。“质优”意味着领导者在变革和创新中能够及时适应环境变化,保持自身活力与竞争,确保组织在激烈竞争中争得主动、赢得先机。其二,新质领导力更关注内涵式增长。传统意义上的领导力多关注“量”,即在设定目标时强调“量”的增长,追求数量、速度、规模,是一种规模优先、速度为先、效率至上的增长追求模式;而新质领导力则以“质”为主,追求“质优”,更加关注绿色发展、人文关怀、潜力和前景等要素。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新质领导力都以“质优”为前提和基础,不仅仅注重“量”的增加,更关注“质”的增益。这相对于传统领导力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和跃升。其三,新质领导力注重通过科技创新优化治理效能。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要素。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时,领导者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充分运用科技智慧、发挥科技力量,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全球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有效融合,并通过扬其长而避其短,有效提升治理效能。
3.“领导力”:新质领导力的规定性
领导力是新质领导力的规定性,即无论新质领导力发生怎样的变化,其仍是“领导”与“力”的结合,只不过这种结合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和创新价值。一方面,在新质领导力作用下,领导者突破传统的科层制思维和方法,通过人文关怀、变革创新和科技手段,运用示范、说服、命令等方式,引导团队成员实现组织既定目标。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行为,在新质领导力作用下,“领导”的方式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更强调团队的作用,更注重合作关系,更重视平等、尊重和信任,但“领导”的价值和目标是稳定的,即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进而有效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确保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新质领导力内涵中的“力”具有更为丰富的含义。比如,在新质领导力视域下,“力”的作用方向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而是具有双向性的,团队成员的作用力也会直接影响到领导者;“力”也不再仅仅是硬性的,也具有柔性的可能,柔性领导力一样可以实现领导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也不再是领导者的个人专属,权力的行使也不可再任性,而是成为团队决定和组织决策的必要手段与工具。
(二)新质领导力的特征展现
在领导工作中,新质领导力通常展现出以下四种特征。
1.数智型领导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元宇宙等新科技、新概念的出现,现代社会发生的变化炫彩夺目,令人目不暇接,“数智”理念及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数智”用极其精练的话语解码了未来——用数据沟通虚拟与现实,让人与机器共享智慧,数据与智慧结合以赋能未来。“数智”强调数据的价值,但“数智”时代绝非仅凭数据就足以影响未来,“智慧”的发挥与共享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新质领导力视域下,现代领导者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数智赋能”,即通过领导者让数据的运转走向智慧层面,实现社会善治。领导者要实现思维方式、认知能力、领导模式等方面的深刻蜕变,有意识、有勇气、有能力带领组织走过社会创新变革的深水区甚至无人区,蹚出一条数字化转型的大道。新质领导力是基于数字时代背景形成的新概念,强调领导者利用数字资源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推动组织的数字化转型。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做到胸中有“数”、脑中有“智慧”。一方面,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将作为工具或手段的数字应用于现有治理体系,通过引入数据型、网络型与智慧型数字技术,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治理对象的相互融合,以及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共治;另一方面,要对现代治理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创新性治理,既包括对数字时代传统问题的解决,也包括对数字时代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
2.跨界型领导
新质领导力是一种跨界型领导。所谓跨界型领导力,就是基于发现自我,转化行为,发展影响力,建立新共识,再造新界限的能力。[2]新质领导力强调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以及通过开放、灵活和协同的方式与外部伙伴合作,推动组织的创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新质领导力的“跨界”体现为对跨界组织的领导。新质生产力催生了平台型组织和生态型组织等新型组织形态,这些新型组织形态打破了传统局限,以更加开放、灵活和协同的方式与外部伙伴合作,催生了新质领导力的跨界特征。其次,新质领导力的“跨界”体现为对跨界成员的领导。传统领导力强调自上而下的等级化领导,这种领导方式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成员的需要,而新质领导力则要求领导者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成员之间建立起协作关系,以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平台型组织中,领导者需要与平台内的生态伙伴建立协作关系;在生态型组织中,领导者需要与外部生态伙伴进行深度合作。再次,新质领导力的“跨界”体现为对跨界资源的整合。在新质生产力作用下,组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领导者要打破原有的等级界限,以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结构来适应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变化。这种结构变革要求领导者打破传统组织边界,在组织内部形成网状结构,以促进组织间以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
3.制度型领导
新质领导力是一种制度型领导,通过制度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对个人和组织产生规范和引导作用。[3]制度决定了组织运行基本模式以及组织成员行为规范。[4]在现代领导工作中,领导力的运行过程更加强调“制度”“体系”“体制”的作用,而非个人能力,这就是制度型领导逐步生成的过程。不同于利克特所称述的制度型领导,这里所提到的制度型领导并非通过命令式的控制方式,而是依托制度,由组织成员广泛参与的领导。相较于传统领导,制度领导力减少了个体领导力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增加了稳定性和持久性。[3]首先,新质领导力的制度性特征能够减少个体领导者的过度控制,避免产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和官僚主义问题。新质领导力要求简化管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和报告环节;要求增强领导者的服务意识,主动了解受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强调建立有效的监督与反馈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得到贯彻执行,以简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杜绝官僚主义作风的滋生。其次,新质领导力的制度性特征通过制度化流程和规范,确保组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新质领导力通过推动制度化流程和规范的确立,为组织内部的各项工作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和标准,从而为组织提供相对稳定的运行环境。这不仅可以降低工作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问题和错误,避免问题扩大化,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再次,新质领导力的制度性特征能够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新质领导力强调制度不应是僵化的,而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通过制度化的流程和规范,组织能够建立起快速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机制;同时,通过倡导合理的授权与自主决策机制,赋予下属更多的决策参与权和自主决定权,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问题。
4.变革型领导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提出变革型领导,并将其定义为通过发挥领导魅力与感召力、激发员工潜能、给予员工个性化关怀等来刺激员工更高层次需求,从而提高领导绩效的一种能力。[5]新质领导力无疑是一种变革型领导。首先,新质领导力强调积极主动转换的价值观,而非交换和被动反应的价值观。新质领导力强调领导者勇于担当责任,敢于面对挑战,不是停留在思考和规划层面,而是通过创新和变革,积极采取行动,引领组织突破困境,推动组织向前发展。其次,新质领导力强调通过理想、愿景来激发人的动力,而非诉诸个人私利。诉诸个人私利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产生激励作用,但这种激励方式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短期性。当个体过分关注个人私利时,可能就会忽视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甚至会采取不利于组织的行为。相比之下,新质领导力通过理想、愿景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更加关注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从而促使个体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组织发展付出努力。
二、新质领导力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呼应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抉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就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改革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领导者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新质领导力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特别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加健全的制度、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来破解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1.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与技术革命性突破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6]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与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要求领导力随之发生变革,构建新质领导力。新质领导力应善于整合资源,推动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利用;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并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跃升;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等等。
2.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6],“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7]。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8]这种要求催生新质领导力,要求领导者运用新质领导力,正确处理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推动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以及生产关系的更新迭代。
3.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制度的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上层建筑提出了对应需求。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能够整合社会利益,和谐党群关系,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7]。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完善相应的制度。根本制度起统领作用,是立国之本;基本制度是根本制度的基础,能够保障其在社会各领域的落地生根;重要制度则是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效果。制度与领导力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领导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领导者的制度建设工作,这种制度建设通过促进和保护组织价值观和使命确保组织目标的正确性并减少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制度又随着领导力的提升而不断更新和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新质领导力与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密切相关。发展新质领导力,推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深度变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4.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它通过科技创新、产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创造财富增长的幂数效应,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新质生产力正是满足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新质领导力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以此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新时代领导者的新任务
1.提升数字思维、数字素养、数字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10]国家层面也在着力推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旨在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领导者作为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的引领者,应既精通本领域专业工作,又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施领导行为,因此,对领导者进行数字思维、数字素养、数字能力培育无疑是重中之重,而这恰恰与新质领导力的内容和要求不谋而合。
2.以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数实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7]新时代的领导者要积极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着力培育新质领导力,立足数字化转型发展,善抓善用数字技术,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领导,加快建设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有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
3.持续构建保障制度
毛泽东曾经指出:“有了正确的制度以后,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是否能够正确地运用这种制度。”[12]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增强持续构建制度的能力,而制度型领导是新质领导力的重要特征之一。领导者应重视发挥新质领导力,担当引领制度构建、推动制度实施、保障制度落实、促进制度变革的重要角色。要以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合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3]
4.提升改革攻坚能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复杂矛盾不断涌现,新时代领导者要深刻领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按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实践锻炼,努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等,奋力跑好历史接力赛的每一棒。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领导者要积极变革领导思维,充分发挥新质领导力,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克服畏难情绪,积极作为,大胆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牢牢把握领导工作主动权。
(三)新质领导力的新定位
1.领导角色之新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干部要提高改革攻坚能力。具体来说,新时代领导者要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起者、倡导者、协调者、推动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中,各级领导者应将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吃准吃透,运用新质领导力创新性地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党对改革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鲜明体现,通过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各级领导者应结合各地实际,加强各项具体改革措施的顶层设计。同时,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全局、把握重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任务,避免“九龙治水”困境,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具体领导工作中,领导者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秉持“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牢牢把握“一切依靠人民”的实现途径,科学运用“人民是否满意”的评价标准,在思想上弄清“为谁创造政绩”,在行动上做实“如何创造政绩”,在实效上校准“怎样衡量政绩”[14],以新质领导力深层次推进改革,不断以改革发展新成效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2.领导思维之新
一是数字思维。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15]新时代领导者的思维之新首要体现为数字思维,即用好数据,从数据中发现信息、挖掘价值的思维;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整合从而把握其内在规律的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用好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实现“网聚人、网聚智、网聚力”的思维。二是整体思维。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领导者更须坚持整体思维。从哲学的角度看,整体思维就是系统思维,整体是由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而来的,领导者要以整体的视角来把握对象。新时代领导者应从整体出发,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系统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举措,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三是协同思维。协同是实现高效工作的关键。领导者应增强协同思维,通过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等,推动各类机构、各种职能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协调行动和高效运行;同时,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团结协作,讲原则、讲风格、讲协同,形成合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3.领导价值之新
一是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人”是维系其他一切事物的主体。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领导力能够发挥作用,都是人类的本质所决定的。“人”是构建新质领导力的主体,同时也是提升新质领导力的目的。只有人在其中,才谈得上其他事物的存在与发展。由此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领导力视域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将领导者视为“人”,重视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发展”“尊重”与“自我实现”的价值,要对领导者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深刻关怀。强调领导者的个人成长,要求领导者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组织发展需求;强调“尊重”在领导成长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领导者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的领导境界,实现自我超越和升华。另一方面,将被领导者作为“人”,保障被领导者的“生存”“归属”“发展”等需求,体现出对人性的深刻尊重与理解,通过构建更加人性化、和谐的环境,保障其物质生活,增强被领导者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以此不断提高新质领导力的水平。二是追求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质领导力注重人性关怀,关注员工、利益相关者及社会的整体福祉。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领导者应关注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新质领导力强调领导者的社会责任,要求领导者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社会正义等问题,通过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美好社会建设。新质领导力还强调领导者应关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通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三是突出治理效能与治理满意度在评价领导力中的作用。新质领导力的提出,标志着对领导力理解的一次深刻转变,它不再仅仅聚焦于速度与效率这一传统维度,而是更加全面地考量领导行为对组织、社会乃至更广泛领域的深远影响。其一,新质领导力将治理效能置于核心地位,意味着领导者不仅要关注短期内的成果产出,更要重视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7],要求领导者具备战略眼光,能够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组织或社会长远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其二,新质领导力更关注治理满意度的评价。“他(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18]248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9]。治理满意度是衡量领导力成效的重要标尺,它反映了追随者对领导行为和治理效果的认可程度。新质领导力强调领导者应密切关注并及时回应各方需求,通过增强沟通、促进参与、保障权益等方式,提升治理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从而赢得更广泛的信任和支持。
三、以新质领导力提升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探赜
当前,中国进入了一个能够更多把握历史主动、更大程度影响世界发展方向的新时期。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正处于从“前夜”到曙光显现、从长期孕育到集中爆发的“窗口期”,谁抓得早、跟得紧、跑得快,谁就有可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方向。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度变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显著,新质领导力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作用和价值将得到充分展现。以新质领导力提升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目标导向:着眼长期执政、长治久安、长远发展
2023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站在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长期战略、永恒课题。[20]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长远发展)对应党、国家、人民三个层面,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三个重大挑战。以新质领导力提升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须以长期执政、长治久安、长远发展这“三长”作为目标导向。
1.着眼长期执政
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更高理想和目标的根本要求,是为维护和发展民族、国家和人民利益而做出的政治抉择,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系和共同呼声心声。党经过百余年的不懈艰苦奋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人民期待的高度统一,也达成了执政应然和实然的有机结合,为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长期执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而深入的思考,多次提到当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赶考”命题,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把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命题摆在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答题思路,做出准确的回答。[21]新时代党的各级领导者要深刻认识党长期执政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新质领导力,用好党长期执政的基本规律,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把握党长期执政的实现逻辑,保持人民政权永不褪色变质;提升党长期执政的实践效能,确保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可持续。
2.着眼长治久安
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回答了在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改革开放回答了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新时代将继续回答如何实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制度、法度两大支柱的作用。就制度而言,制度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健全、公正、有效的政治制度能够确保国家稳定、发展和繁荣。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经受了实践考验,已经逐步成熟。进入新时代,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就法度而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就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其中就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开展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与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紧密相连,互相支撑,一破一立,形成了破立并举的姊妹篇。各级领导者要充分运用新质领导力,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发挥好,把我们的法治基础巩固好,使之更加成熟稳定,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3.着眼长远发展
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幸福安康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加强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取得显著成效。新征程上,各级领导者要高屋建瓴、目光长远,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筑牢民生保障的温暖底线,实现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及时回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要运用新质领导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的物质性需要,也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不断实现人民幸福安康。
(二)价值指归: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精辟阐述“两个结合”时深刻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18]15.塑造新质领导力的价值指归,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问题。
1.中国之问:强调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进行的本土化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治国理政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需要立足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塑造新质领导力这一中国特色领导力模式,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提升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推动力的效率,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2.世界之问:强调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类社会共命运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之下,中国共产党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具备全球领导观与新质领导力的领导者,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围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和优化提升,不断增强核心竞争优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
3.人民之问:强调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相融合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都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既要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具备新质领导力的领导者,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时代之问:强调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发展共进步
时代在发展进步,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而中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期,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需要领导者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培育和发展新质领导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通过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发力重点:解决“四个迫切需要”问题
1.展现使命领导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
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在《领导力》一书中用五种行为、十个使命的分析框架论述了领导力的塑造过程,其中五种行为包括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22]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升新质领导力需要展现使命领导力,培育勇于创新的领导力文化。一是要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力文化。一方面,要用“领导”的思维去把握“文化”;另一方面,要用“文化”来涵养“领导力”,发挥文化凝聚共识、振奋人心的作用。二是推动“两个结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力要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领导实践相适应,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领导力文化弘扬起来,为改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增强制度领导力: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7]领导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提升制度执行力锻造新质领导力,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必须提高运用制度履职的能力,构建一套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健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关规则和政策,进而确保制度有效运用。
3.提高变革领导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变革型领导者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同时也要求领导者能够勇于担当,善于团结各种力量来应对变革的阻力。新质领导力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由此可以巩固前一阶段在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以及在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并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的关系,使各项改革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围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优化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方法和路径;加强整体谋划,将分散在不同领域的改革措施有机组合起来,并根据各方面条件变化对其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注重系统集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以有利于新质领导力的形成为标准进行顶层设计。
4.提升应急领导力: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斗争本领。”[23]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风险挑战日益增多,领导者应当增强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以新质领导力锻造增强领导者应急处突本领,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助力应急处突的治理理念转变、组织结构重塑、技术装备革新,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融合应用,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为应急处突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救援途径,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增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实践抓手:增强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增强本领和提高能力。在当前深化改革进入重要时期的关键时刻,各级领导者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处岗位、手中权力、肩负职责的重要性,大力提升新质领导力,以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为抓手,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
1.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看家本领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发展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越是任务艰巨、形势复杂,越要注重增强看家本领。回顾历史,国民党的败退台湾与苏联共产党的亡党亡国,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和理论根基的动摇,在于看家本领的丧失。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24]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2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26]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当前,各级领导者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看家本领,最紧要的就是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要以政治认同凝心铸魂,把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把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增强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把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要以思想认同正本清源,真正弄清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以理论认同增进理论自信,认同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党的创新理论具有无限真理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要以情感认同开拓创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真诚拥护和敬仰,对党的创新理论发自内心地肯定和热爱,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开拓创新的自觉实践。只有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运用新质领导力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各项工作。
2.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增强兴党本领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要保持反躬自省的自觉、如履薄冰的谨慎、严管严治的担当,准确认识、把握、破解党长期执政难题,切实增强兴党本领。当前,党的长期执政主要面临“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四种不容易”,即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党经过了百余年的实践探索,找到了“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人民监督”,这个答案是“窑洞对”时毛泽东同志针对黄炎培的提问给出的。第二个答案是“自我革命”,这个答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他律,是让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外因,它相当于病在肌肤之后的寻医问诊;第二个答案是自律,是让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内因,它相当于强健体魄之后的诸邪不侵。要用好我们党百余年探索得到的“两个答案”,各级领导者就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切实回答好人民监督或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问题,回答好党的自我革命问题。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各级领导者要站在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充分发挥新质领导力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中的重要作用,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提高现代化建设能力,增强强国本领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开辟的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领导者要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把时代重任放在肩上,自觉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增强强国本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无数先贤都提出过自己的治国之道,比如,管仲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27],孟子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8],贾谊的“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29],孙中山的“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30]。作为新时代的领导者,增强强国本领,就是要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课题,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全面提升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持续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不断把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要充分发挥新质领导力,增强战略谋划力、变革引导力、沟通协调力、自我革新力、组织建设力,促进政策创新与执行,把改革开放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福祉,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潜力和创新热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发展新动能,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更好优化产业资源布局,由此凝聚全民族力量,形成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和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4:12.
[2]贺善侃。“跨界领导力”引领领导力发展新趋势[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2):2.
[3]代江虹,葛京,席酉民。从价值观管理到制度领导力:以DS公司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8):78-86.
[4]刘喜英。制度领导、制度权威及制度型政治信任的构建与优化[J]。领导科学,2023(4):50-53.
[5]伯恩斯。领袖论[M]。刘李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6.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7]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J]。党建,2024(8):8-24.
[8]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J]。求是,2024(10):4-15.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6.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N]。光明日报,2017-12-10(1)。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 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21-10-20(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73.
[13]张占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J]。中国纪检监察,2024(15):20-21.
[14]张丽君。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EB/OL]。(2024-10-11)[2024-10-12]。 http: //www. sxdygbjy.gov. cn/ztzl/dyjylb/slzqzjgzt/art/2024/art_a1bfc8c63df-042eda14a3dd5e9bf8800.html。
[15]汪旭晖。提升数据要素资源利用效能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光明日报,2024-08-30(6)。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17]习近平强调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党建,2014(3):5-6.
[1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2.
[20]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保障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出席会议 李希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3-01-10(1)。
[21]宇文利。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17.
[22]库泽斯,波斯纳。领导力[M]。李丽林,张震,杨振东,译。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报告》《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4-02-01(1)。
[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2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6.
[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2.
[27]管子[M]。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256.
[28]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285.
[29]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宋恪震,沈增文,李传国,等增订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74.
[30]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0:58.
来源:《领导科学》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