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新时代优化营商环境理论与河南实践

  徐全红2024-06-04

作为一个关注河南区域发展和地方治理的公共管理学者,朱世欣副教授近年来一致关注营商环境问题,带领科研团队跟踪调研河南省近三年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深度参与河南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不仅仅是她和她的团队这一时期研究工作的总结,更体现了一个学者对百年变局中河南营商环境转型的深度思考。

优化营商环境命题的大背景之一,是我国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其总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方面要求政府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命题的大背景之二,是中国已经进入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加速期,这一时期的营商环境特征是“硬”的越来越软,“软”的越来越硬。工业社会地方政府间营商竞争更多依赖土地低成本、劳动力低工资、环境承载力和制造业能力等“硬”环境,信息社会政府间营商竞争则更多体现在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改善、技术创新环境营造和信息产业培育等“软”环境方面。摒弃工业化思维,用信息社会的视野考察并设计营商环境优化的思路,才能避免看“后视镜”开车的窘境。本书从市场环境优化、政务环境优化、法律环境优化和人文环境优化四个维度描述营商环境的新内涵,构建营商环境评价与指标体系,将河南营商环境实践融入激发市场活力、优化政府服务的改革进行研究,契合了新时代营商环境理论创新的需要。

河南省是一个很特殊的省份,其特殊性不仅表现在“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定位,还表现在一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另一部分地区还处在工业社会阶段,部分地方甚至还保留着部分农耕文明传统,营商环境的优化因地施策仍然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更现实的问题是,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河南发展难点在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不够明显等;相较于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我们多了一些工业社会传统产业盘子大且转型较为困难,工业化思维固化等难题。营商环境目标任务的设计如何适合河南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书基于优化营商环境的中国探索行动,借鉴优化营商环境的国际经验,通过政策梳理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河南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实施过程的得失,提出新时代优化河南营商环境的理念、要求、目标和任务,从顶层设计出发,探索面向未来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河南路径。营商环境设计的“高大尚”固然好看,但“适用”才是王道,这正是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

营商环境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本书为读者深入了解河南省营商环境打开了一扇窗户。但营商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深层逻辑与未来方向的探索是一项长期任务。“止于至善”是河南大学学者的执念,期待看到作者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为河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软科学研究基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