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李庚香:何以殷墟 | 殷墟,总书记何以向往已久(下)

大河网  2023-10-26

  编者按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殷墟一周年前夕,河南省社科联携手大河网学术中原聚焦殷墟和殷商文化,邀请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出镜,进一步挖掘殷墟和殷商文化的考古价值、时代价值,推出视频作品《何以殷墟 | 殷墟,总书记何以向往已久?(下)》。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对殷墟有很高的评价,以下将通过他的三句评价,读懂殷墟,读懂中华民族的伟大,读懂中华文明的灿烂。

  郭沫若对殷墟评价的第一句话,“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殷墟对于中国考古学的意义,不唯其埋藏着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在于它的发掘与中国考古事业息息相关。

  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殷墟发掘不仅再现了3000多年前殷墟青铜文明的鼎盛面貌,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考古学人才,形成的优秀学术传统、出台的文物保护法规等也对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延续至今。

  90多年来,殷墟始终是国际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瞩目,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

  郭沫若对殷墟评价的第二句话,“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滔滔洹水,见证了殷商的鼎盛。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00公顷,出土了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精美的文物,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殷商王都的宏大气派。

  考古新发现不断展示着“大邑商”不可比拟的文明高度和强盛国力,促使考古学者不断探寻殷人自信的根源,进而探寻中华民族刻入基因血脉的文化自信之根源。

  郭沫若对殷墟评价的第三句话,“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提起殷墟,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都对后母戊鼎、妇好鸮尊等珍贵文物如数家珍。1928年,从考古人以甲骨为线索在小屯村挖起第一铲黄土的那一刻起,殷商王朝的面纱被徐徐揭开。

  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专家王巍表示,殷墟的发现和确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经过炎黄时代的五千年进入,夏的四千年过渡,到了商周的三千年巩固,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礼乐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离不开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实现“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途径。在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商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郭沫若对殷商文明的三句评语,简洁凝练,但说透了这个伟大的精华、精髓、精要,也说中了殷墟的价值,面对中华文明的这个“总根系”,总书记怎么能不“向往已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