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美丽中国河南说 | 赵国强:做好气候大文章 为美丽河南建设注入新动能

  2023-08-09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作出河南贡献,8月2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组织召开了全省社科界“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理论研讨会,目的旨在进一步引导和动员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为美丽中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从即日起中原人文社科网陆续刊发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1691547653583421.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南是生态大省,生态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美丽河南建设,十年来蓝天白云日益增多,绿色经济加快发展,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求“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是一种自然资源、是生产力,气候是民生福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同时,气候异常变化,又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经济社会遭受损失。气象是科技性、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推动河南生态文明建设,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气象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气象力量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一、防范气候之险,守牢美丽河南建设安全底线

  2021年3月,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主要通过排放温室气体的方式,人类活动毋庸置疑导致了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仍在持续。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3℃;2015—2022年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八个年份。我国气候变暖也呈加速上升趋势,1961—2022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2022年共发生极端高温事件3501站日,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1961—2022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8%。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广发、频发、重发、并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日渐增多。近30年来,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灾害、67.6%的人员因灾死亡、83.7%的经济损失和92.4%的保险损失,都是由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

  河南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地处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向黄淮平原过渡以及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双过渡”地带,是气候变化敏感区,气象灾害种类多、频次高、危害大,是全国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1961—2022年,我省气温上升显著,极端强降水和极端高温事件均呈增多趋势,“75·8”“21·7”极端暴雨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预计未来我省气温将持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可能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命健康带来严峻挑战,粮食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重大工程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面临更大风险。

  防范气候之险,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殷殷嘱托,也是护佑生命安全的关注重点。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河南省气象局坚决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提高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先导作用,保障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护佑人民福祉安康。一是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气象与14个省级防汛预案有效衔接,气象预警融入河南省“1+13+N”防汛应急预案体系,暴雨预警作为防汛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之一,省气象局与教育、文旅等高影响部门联合发文,健全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五停”机制,各地细化工作指引;二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工作,组织开展全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强化普查成果应用,推进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预估服务。推动开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加强与自然资源、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部门的气象灾害风险研判,合力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转移。推动“巨灾保险气象研究中心”建设,研发与保险密切相关的天气指数产品,为企业和家庭转移农业风险,提供经济保障;三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要从源头上防范减轻气象灾害风险,必须将气象灾害管理关口前移。推动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力,加强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定期修编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二、展现气候之美,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气候之美是生态良好的最佳体现。河南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孕育了独特的气候景观、壮丽的自然奇观和悠久的文明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社会对气候资源的依存度明显提高,对气候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需求持续提升。近年来,河南省气象局立足河南气候特征和资源禀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天气景观旅游新业态,谋划发展“星空经济”。大力培育生态气候资源品牌,携手创建了15个“中国天然氧吧”、2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涌现了一批宜居宜游的“避暑旅游目的地”等。三门峡成功创建全域天然氧吧城市,获首批“全国天然氧吧城市典型示范”,开通全国首个“中国天然氧吧专列”。据《2020年中国天然氧吧绿皮书》介绍,全国天然氧吧综合效益排名前20名中,河南占据4席,其中卢氏县综合效益指数全国第二,经济效益排名全国第一。我们与中国天气网、河南新闻广播、人民网联合主办了“寻找河南旅游避暑目的地”活动,卢氏双龙湾镇等乡镇和景区获评,被统一向社会推介,当年夏季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5%,旅游收入增长13%,同步提升了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兰考建成黄河流域首个气象科普公园,成为当地老百姓“寓教于乐”休闲地;平顶山正在规划打造以尧山为核心区的伏牛山气象公园,打造鲁山、舞钢、汝州氧吧民宿集群,让人民群众共享气候生态红利,实现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有机统一,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用好气候之利,助力河南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开发利用好气候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气候之利是保障生活富裕的天然优势。河南是农业大省,一地有一地的气候,一地有一地的风物,独特的气候禀赋就是当地特色气候产业的发展优势。《河南省气候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条例》规定,省气象主管机构可以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的开展。我们落实《条例》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强化品牌意识,完成了宁陵梨、柘城辣椒、新县花菇、平舆白芝麻、兰考蜜薯、四大怀药等一系列经济附加值高、驰名中外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提升了名优农产品价格及品牌价值。开展“气象+保险+溯源”,针对温县山药成功开发全国首个地理品质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实现“气候资源—气候产品—气候品牌—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助力了脱贫攻坚,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农村富裕。

  气候之利是自然资源利用的最优选择。我省风能太阳能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省“十四五”时期能源增量主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风电光伏发电量将比2020年翻一番。我们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产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2021年省发改委批复在省气象局设立省风能太阳能气象工程研究中心,开展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和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研发自主可控的风能太阳能专业预报模式,支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能源转型升级,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是气候之利的又一典范。1961年以来,我省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均呈减小趋势。人工影响天气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种途径。近年来,我们推进人影作业由地面作业向地空立体化作业转变、由季节性作业向常年性作业转变、由抗旱减灾向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型拓展,在水库增蓄、林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秋连旱,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省气象局牵头中部6省协同开展跨省跨区域大范围空地一体化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外场研究实验等,为合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提供科学支撑。

  四、加快科技创新,建设气象科创高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已成为时代科技的标志,成为全球合作、竞争、发展的新蓝海。科技变革催生气象服务业态革新、供给结构优化、技术产业升级,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气象发展方向。

  省气象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建设中部气象科技创新高地。一是持续夯实气象基础能力。聚焦监测精密,发展智能立体协同观测技术;聚焦预报精准,完善智能网格精准气象预报系统;聚焦服务精细,发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开展基于场景和位置的精细气象保障服务;聚焦气象信息化,不断提升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基础能力,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相关数据获取、存储、汇交、使用监管制度。二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农业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推动河南省·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建设黄淮暴雨和极端天气科学试验示范基地。作为黄河实验室理事单位,与省科技厅共同设立省级科技研发计划气象联合基金,围绕重点领域攻坚突破。三是加快建设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气象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孪生大气,提升大气仿真模拟和分析能力;推动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应用算法,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美河南,气象万千。省气象局将坚持趋利避害并举,防范气候风险,展现气候美景,释放气候红利,使山间长出“摇钱树”、大地变成“聚宝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生相成,美好生活与美丽中原相映生辉,为建设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和谐宜居的美丽河南作出气象贡献。

  (作者:赵国强,河南省气象局总工程师、正研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