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美丽中国河南说 | 李红艳: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 促进沿线高质量发展

  2023-08-08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作出河南贡献,8月2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组织召开了全省社科界“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理论研讨会,目的旨在进一步引导和动员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为美丽中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从即日起中原人文社科网陆续刊发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1691480747769433.jpg

  南水北调工程共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的下、中、上游调水,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其中,中线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渠首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华北平原中西部边缘开挖渠道,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输水干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自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正式通水,至2023年7月20日,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75亿立方米,已惠及沿线24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8500万。受水区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证率由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中线工程改变了沿线城市的供水格局,成为供水生命线,因此,确保水质安全,促进沿线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两段齐抓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承担着为北京等4省市20多座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重任,水质能否达标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保障工作,2021年5月13日在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提出,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5月14日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又强调指出,要重视节水治污,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并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有优质水可调

  水源地水生态环境如果遭到破坏,水质被污染,就会导致工程无优质水可调,进而影响工程功能的实现。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基本能够满足调水要求,但仍存在着水质恶化的潜在危险,如出现库体水质中度营养化,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等部分入库支流水质污染的状况。按要求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要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以上的水质标准(GB3838-2002),即丹江口水库水源地水质总磷不能超过0.025mg/L,总氮不能超过0.5mg/L,氨态氮不能超过0.5mg/L等。根据近年的检测结果,库区水质总氮指标在1.2~1.6mg/L之间,超过Ⅱ类水质标准。另外,丹江口市也出现石漠化土地,最严重的为习家店镇和石鼓镇,涉及多个小流域。其中,石鼓镇的小流域因为当地地形与环境的因素,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流域内的水系直接汇入丹江口水库,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对水库的水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不防治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涌入丹江口水库,就会减小库容,对丹江口水库乃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长期有效运行构成潜在威胁。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关系,打破条块壁垒,加强区域协同,从全区协同治理视角出发,开展水源区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长效机制研究。建议水源区走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同时,转变管理思路,打破行政界限,构建基于水生态功能单元的中线工程水源区协调治理机制;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污水总量控制、排污量定额管理和排污权有偿转让为核心的水污染市场化防治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水污染风险预警与决策机制。

  (二)建好干线生态走廊确保输水过程水质安全

  为保障输水过程水质安全,中线工程调水路线主要走小秦岭和伏牛山等高海拔地区,全线采取自流形式,加上渠道高于地面,总干渠与沿线河流均实现立体交叉,流经之地的污水进不了调水渠道,且中线调来的水基本直接进水厂,但是输水过程中一旦产生二次污染,后果不堪设想。为切实加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原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原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划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工作的通知》,在中线总干渠两侧分别划定了一级水源保护区和二级水源保护区。为促进中线干线水质安全措施落实,国家还制订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干线生态带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工程建设管理区及水源保护区内的水质安全防范和生态建设任务,包括完善工程管理区两侧林带建设,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建设防护林,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开展沿线城市园林绿化,构建中线干线工程首级生态屏障,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整合国家和地方已有规划,引导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等措施,形成中线干线工程次级生态屏障。从规划可以看出,干渠生态走廊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区域广、涉及主体多,需要全国一盘棋,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建议中央政府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沿线发展绿色产业,推进污染企业关停并转、超标排放企业的技术改造及清洁低碳产业发展,加大对沿线符合环保标准企业的扶持。沿线地方政府按规划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综合考虑景观效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生态走廊建设方案,明确林业、环保、国土、发改、财政、工业、农业、水利、城建等部门的具体任务,确保方案有目标、有措施、有资金。由点连线,逐渐成带,最终形成中线干线生态走廊,提高输水水质安全保障程度。

  二、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沿线高质量发展

  工程沿线用水效率高低是决定工程供水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精确精准调水,细化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加强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调度;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对沿线高质量发展提出具体要求。

  中线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沿线受水区的供水格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是具体效益如何?分水方案是否合适?都缺少精确的定量评价,且受益区域多数是原来规划的受水区,沿线缺水严重但不在规划内的地区想用中线水难度非常大。建议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权交易机制,使原来不在供水范围的区域通过水权交易能用上中线水,扩展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需要建立精准的水资源使用效率评价模型和需水量预测模型,综合考虑供水成本后,由政府确定水权交易主体、可交易水权量和水权交易价格,水权交易市场确定水权交易方式及流程,完成水权交易,进而实现精准调水和分水,最大程度发挥工程作用。

  (作者:李红艳,河南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