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作出河南贡献,8月2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组织召开了全省社科界“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理论研讨会,目的旨在进一步引导和动员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为美丽中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从即日起中原人文社科网陆续刊发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就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系统部署,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这为新时期深入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遵循和路径。
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和生态大省,加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河南服务全国大局的重要使命和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但对标新发展阶段“双碳”目标的新要求,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力,通过加大有效制度供给,破解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堵点难点,推动全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之路行稳致远。
一、锚定四大任务,河南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坚实
近年来,河南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升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水平,绿色低碳经济体系持续加快构建,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社会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是产业节能降碳增效持续推进。河南通过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实施节能改造升级,推进节能降碳增效,促进能源梯级利用,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改造成效凸显,存量项目节能潜力持续释放。二是重点行业绿色升级步伐加快。河南不断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升级,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三是低碳高效产业体系雏形初显。河南加快培育壮大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储能、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产业,低碳高效产业体系雏形初显。四是产业低碳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河南通过实施主要污染物和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推行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近年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绿色低碳发展指标显著降低,走出了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锚定“两个确保”,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四大问题,厘清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底层逻辑
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市场主体是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的基础力量,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低碳转型的第一动力,资源要素是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的基础保障,低碳消费是倒逼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要顺利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其底层逻辑在于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科学处理“低碳治理”与“低碳企业”、“低碳技术”与“低碳产业”、“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之间的关系,推动市场主体、科技支撑、要素保障、消费拉动各个层面形成制度性合力,加速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当前,河南在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市场主体、科技支撑、要素保障、消费拉动等层面仍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体制机制性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产业低碳发展的痛点堵点所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低碳生产评价机制不健全,企业驱动力不足。企业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参与者,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企业是基础更是重点。目前,我国浙江等省份通过“碳均论英雄”改革,有效激发了企业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的积极性。当前河南宏观层面的低碳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制度供给不断完善,但是在微观市场主体层面,针对企业层面的低碳生产监测评价机制仍不健全,导致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激励约束体系未能充分释放其减碳潜力。
二是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科技引领力不强。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畅通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是加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目前,上海、山东等省市通过“绿色技术银行”等模式,有效推动了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就河南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日臻完善,但是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缺乏针对性、垂直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成果转移转化链条不畅、技术要素市场发育不成熟,导致“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之间“两张皮”现象仍存,绿色技术赋能产业低碳转型的“引领力”不强。
三是资源要素有效供给机制不到位,要素保障力不高。从生产要素视角看,依托成熟的要素市场,推动金融、人才、数据、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充分、高效配置是产业低碳化转型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聚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等核心任务,河南大力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要素保障,但是仍需看到,目前河南在绿色发展领域,绿色金融市场不完善,人才供给不充分,数据要素赋能绿色发展程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资源环境要素领域,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工具均相对匮乏,对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四是公众低碳消费引导机制不匹配、消费拉动力不够。从消费端对生产端低碳转型的倒逼机制看,依托碳标签机制,以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生产,加快消费端和生产端协同发力,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举措。在实践层面,近年来,欧美及日韩等国家相继开始推行碳标签制度,我国广东、上海等地也积极跟进实施产品碳足迹计划,开展低碳产品认证,然而,目前河南在碳标签制度的政策和应用层面与“双碳”目标需求相去甚远,消费者难以通过碳标签感知低碳生活,引导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生产。
三、健全四大机制,助力河南产业减碳增绿高质量发展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强化绿色低碳制度供给,推动河南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以完善企业“碳效率”激励机制为抓手,激发产业低碳转型的活力动力。建议借鉴浙江等地“碳均论英雄”改革经验,建立面向企业的“碳效率”监测评价体系,按照企业碳中和相关工作指引,分类、分行业、分区域为企业碳排放水平精准画像和赋分,结合数字经济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碳排放数据动态监测和实时共享,进而完善企业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定期发布企业碳信息,激励引导企业生产全流程绿色低碳转型。同时,要强化企业碳效率动态评估结果应用,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按照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碳效率”监测评价较高的企业,综合运用土地、用能、用电、排污、价格等政策工具给予激励。
二是以健全绿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为重点,加强产业低碳转型的科技支撑。建议借鉴上海等先行区域“绿色技术银行”模式,以深化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概念验证—培育孵化—中试熟化—产业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规律,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最前一公里”应用价值导向,精准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制约,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推广中心,引入科技金融力量,支持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为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早期应用场景和适用环境,探索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三是以建立资源环境要素市场配置机制为核心,强化产业低碳转型的要素保障。建议围绕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重点任务,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充分发挥资源环境要素在产业低碳转型中的保障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快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各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提高不同要素资源的组合配置效率,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以构建产品“碳标签”机制为突破,释放消费倒逼产业低碳转型的潜力。建议借鉴广东等地经验,结合我省实际,探索碳标签认证应用机制,围绕碳标签的标识、种类、标准、产品目录、法律责任、监管制度等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同时,加大对碳标签的鼓励和扶持,通过财税政策、专项资金或政府采购等多种激励手段,推进碳标签制度落地;在推进机制上,选择典型行业进行试点示范,积累探索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碳标签应用先进经验,并扩大范围逐步推行,此外,还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媒体宣传力度,使公众和企业了解碳标签,并与碳普惠制度结合,激励公众和企业使用低碳产品,释放消费倒逼产业低碳转型的潜力。
(作者:李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