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省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综述

河南日报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2020-11-2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11月6日,省社科联组织召开省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来自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发改委、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10余位专家学者,就有关议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研讨交流。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伟大成就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  

全会客观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令人深感振奋、备受鼓舞、充满信心。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研究员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我们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对我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奇迹。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中西方应对疫情的比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得到充分彰显。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科学规划了我国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全新命题。这意味着,现代化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主题。我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相比,有五个显著的不同:第一,我们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14多亿人口的现代化,相当于整个西方人口的总和;第二,我们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一致的现代化;第三,我们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第四,我们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统一的现代化;第五,我们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是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同时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未来形势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时甚至是在逆风逆水中推进。这要求我们“十四五”时期必须把握两个大局交织震荡、发展实践和外部环境变化互动的新特点,以创新效率对冲风险,化危为机,化险为夷;既要有忧患意识,也要有必胜信念。  

2.“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走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研究员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走向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  

一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从经济总量上说,我国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求我们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化。三是由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城乡融合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靠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牺牲农村发展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非常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实现城市和农村要素自由流动,走城乡融合发展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四是由区域非均衡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采取的是非均衡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已形成“1+4+5”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由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协调发展。五是由国际循环为主转向国内循环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走的是以国外循环为主的发展道路。基于当前特殊时代背景和复杂的外部环境,必须以国内需求为基点支撑经济增长,坚持走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路子。六是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增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创新驱动。这直接关系到我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七是由科技跟踪模仿转向科技自立自强。在发展初期,我国创新主要是跟踪模仿。要走向经济强国,仅靠跟踪模仿是不行的。科技自立自强就是由跟踪模仿转向并跑、领跑。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采取举国体制攻克重大科技创新问题,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立自强。八是由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转向高收入发展阶段。整体来讲,我国已处于中高收入阶段,消费升级要求产业升级及时跟进;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需平衡,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九是由产业价值链低端转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红利消失,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的竞争优势和拓展空间越来越小。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3.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发展动力,凝聚发展合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赵秀华副教授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准确、深刻、系统理解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横向来看,党的全面领导涵盖党内领导以及党对政府、社会组织、治国理政等各方面工作的领导。纵向来讲,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全面领导在纵深层面的贯彻和彰显,党的领导必须由党中央逐级传递到各个地方和所有基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全党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权威。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党的组织优势。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发展战略支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李新安教授表示,“十四五”时期,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牢牢控制产业链、创新链上游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他认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善科技创新生态,让市场起决定作用落实到技术创新链、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狠抓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以市场为纽带的产学研资政一体化组织形式;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主体。核心在于聚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要探索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重点在于加强对科技创新主体的资金政策支持。对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视程度,最直接地反映在创新资金分配上。要增强融资匹配性,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经济运行评估和检测中心主任刘涛副教授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减弱,必须进一步增强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高保中教授指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基础是全面促进消费。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是前提,要重点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力度,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主力军的作用;提高收入是根本,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是保障,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降低预防性储蓄,为消费腾出更多空间。关键是拓展投资空间。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锻长板”是较长时间内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和战略重点。要加快补齐医疗卫生、教育、环保、养老等方面存在的供给缺口,加大水电气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等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加快5G、物联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撬动企业投资。根本遵循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通过新需求推进新消费,通过新消费倒逼新产业,通过新产业促进新消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荣增教授表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柔性化战略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一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核心”和高质量发展,突出安全、健康、生态、智慧等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的城镇化,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完善城市功能是内在要求。要把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全新理念和技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和公共卫生设施、生态环境设施等软硬件设施,更好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二要更多地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新动能。要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三要彰显新治理理念,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要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和人民需求,着眼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杨玉珍教授认为,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看,脱贫摘帽、稳定脱贫是基础,是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目标衔接。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刚脱贫的农村乡村振兴阶段的目标要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直接对接,不能贪大求快。二是数据衔接。要利用好脱贫攻坚工作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的海量的、可靠的数据,服务乡村振兴。三是政策衔接。要推进集中式、特惠型脱贫政策向常态化、普惠型政策转变,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和标准统一。四是产业衔接。要对脱贫产业项目进行认真研究,结合乡村振兴目标和乡村规划做好项目衔接。五是机构衔接。“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和良性运行,各级扶贫工作机构不能简单地撤销并转,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六是队伍衔接。脱贫攻坚发现、锻炼了一大批关心农村、奉献农村的党员干部,要让这些干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七是主体衔接。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农民组织起来的路径,持续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4.开启河南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化期,也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区域竞争发展格局重塑的重要时期。对河南而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找准坐标定位、谋划战略转型路径,乘势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努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聚焦补齐关键短板,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一是对标经济发展高质量,加快补齐创新发展短板。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中叶教授指出,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要抢抓国内新一轮创新资源布局机遇,制定创新路线图、产业链创新图,打造高质量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体系,以高质量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抢占发展先机。孙中叶认为,要围绕涉及河南经济长远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更具灵活性和含金量的人才政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尽快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胡美林高级经济师表示,要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在河南布局,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中原孵化转化;高水平谋划建设沿黄科创带,整合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沿黄地市科创资源,着力打造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三是激发数据要素潜力,增创数字转型发展新优势。胡美林指出,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倍增提升效应,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创新应用,建设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巩固提升河南信息集散中心和网络交换枢纽地位,着力打造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中心和数据应用示范区。四是强化“多链”融合,推动要素协同发力。胡美林认为,要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资金链、优化人才链、打通数据链,强化智库平台、孵化基地、金融资本等配套支持,提升“政产学研金用”融合发展水平,探索构建“高端智库+科创中心+产业资本+中试基地+产业集聚区”的新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新模式和新路径。  

聚焦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会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王中亚副研究员指出,“十四五”时期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基础支撑,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在关键基础新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以及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增创河南“工业四基”新优势;二是做实集群强链,适应区域产业竞争由企业竞争向集群竞争转变的趋势,以提升链群发展规模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三是培育企业梯队,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发扬“店小二”精神,聚焦企业发展各阶段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加快产业生态体系升级,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胡美林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数字赋能,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各环节的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一批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化工厂,加快培育一批集“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两业”融合发展企业,驱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  

聚焦培育强大内需市场,打造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核心枢纽。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河南而言,要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超亿级人口消费市场优势,紧抓“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分工。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培育强大内需市场。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于善甫副教授指出,要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培育智慧旅游、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要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着力打通品牌连锁服务、电商物流在农村的“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鼓励各地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夜经济集聚区,培育多元夜间消费市场;支持郑汴洛三城联合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建设国内消费中心城市或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吸引更多省外境外消费回流。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开放能级。胡美林指出,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统筹推进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枢纽、开放环境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大开放”体系,着力打造中部开放发展前沿高地。  

聚焦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全会指出,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态和区域政策精准实施的重要空间单元,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对于引领我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新涛副研究员指出,河南要把都市圈发展与安全统筹起来考虑,加快打造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一要加快行政区划调整。目前,郑州都市圈建设中“核”发展受限、郑州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洛阳都市圈建设中“核”量级不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都需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加以解决,在更大范围内科学合理地促进各类增量和存量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二要不断增强城市圈韧性能力。重点从规划预案、应急响应、智能监测等方面增强城镇之间韧性建设的协同性。三要优化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向零换乘、小编组、公交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  

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丁辉侠副教授认为,“十四五”期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我省反贫困的两个重要命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反贫困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健康扶贫与健康中国战略有效衔接,加大对因病因残致贫群体的关注力度,持续巩固对因学、因技术致贫群体的有效扶持,重视贫困地区公共设施维护工作等。另一方面,要从长远综合角度谋划和应对相对贫困问题。要科学把握相对贫困的特点,充分认识相对贫困的多重维度,把握贫困人口在农村、城市分布的广泛性,在精准需求的基础上精准施策。面对我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要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探索打造河南省医疗养老综合小镇。  

聚焦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全会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省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距离文化强省尚有一定差距。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主任秦健教授指出,“十四五”时期,我省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大力传承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快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打造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策划:李庚香  袁凯声  

执笔:宋淑芳  牛玉林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