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4月1日挂牌至今,河南自贸试验区已建设两年九个月。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河南自贸试验区从挂牌之日起,就承担起了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两年多来,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营商环境、投资、贸易和金融等一系列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12月24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持续抓好全省对外开放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对此,河南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张延明说,为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商务部门将着力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优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着力推动河南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向河南自贸试验区下放省级管理权限,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同时,积极谋划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和新片区建设,加快推进“五区联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河南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溢出效应,带动实现“五区”要素整合、资源共享、功能叠加、效应协同,形成“1+N”全省开放创新大格局。加快推进各片区国际化定位建设,谋划一批高层次国际合作平台、合作机制和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从挂牌至今就广受关注,作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门户”,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情况如何?近日,我们采访自贸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给读者全面盘点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取得的突出成果。
政府职能有效转变,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服务持续优化
建立了综合统一的行政审批机构,简化审批事项和流程,率先在多证合一、电子办证、“政银合作直通车”等方面开展商事登记创新模式。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申请材料、办理时间均压缩80%以上。着力打造以“一次办妥”为核心的政务服务体系,形成“六个一”政务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政务服务工作流程、管理措施、风险监控等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
二是市场监管机制逐渐完善
三大片区已建成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推进协同监管执法,实现行政执法的全程电子化。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协同精准监管。推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联合应用,出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相关制度、清单,建立健全信用监管机制。
三是组织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建立了条块结合、协同推进的管理架构和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及工作制度。截至2019年1月,省级相关单位就自贸试验区发展已出台41份支持文件,481项政策措施。地方和部门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服务举措。
四是法制保障不断加强
河南省相关单位正按计划有序推进河南自贸试验区条例立法进程。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梳理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成立片区国际商事仲裁院、自贸试验区法庭,加快形成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设立郑州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开通知识产权快速授权、确权、维权绿色通道,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改革。
改革对外开放管理体制,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一是投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按照“有限核准、普遍备案”原则,对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全部实现备案管理。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进一步减少或取消外商投资在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限制,服务业、现代农业、健康养老等行业吸收外资比重稳步提高。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构建了跨境融资授信、境外企业监测联络服务、政策性出口风险统保等企业“走出去”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作用,为重大对外投资合作项目争取国家丝路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多双边合作基金,形成了信用担保、融资授信、风险防控等一系列助力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措施。
二是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大力促进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推广,国际贸易新载体日益完善。通过促进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升级等政策举措,新型贸易业态创新发展成效明显。构建了跨境电商正面监管新模式,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创造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鼓励企业参与“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等监管制度创新不断推进,“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检验检疫通关监管服务模式不断深入。自贸试验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不断推进,初步实现保税货物与非保税货物同仓存储、调拨。已经实现一个平台对税务、航运、外汇、空运、金融、仓储、运输等中介机构以及生产企业、进出口企业等多部门一次性全面查验。
三是金融领域开放不断深化
加快对民营企业和外资有序开放,民营控股和参股证券期货法人机构数量不断上升。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已经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自贸试验区内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持续增长,出口信用保险大幅提升,银行业增值服务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功能持续拓展。自贸试验区与人行、银保监局等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监管,按照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方式,重点监控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跨境资金流动、反洗钱等问题,已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监管效率不断提升。
打造“两体系一枢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是交通物流枢纽地位不断增强
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建设统筹推进,“东联西进”的物流通道不断拓展,“四路并举”的开放通道新优势初步显现。国际货运航线航班不断增加,郑州和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逐步强化,基本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井字形”国内骨干物流通道体系日益成型。依托中欧班列(郑州)形成了三通道出入境、境外双枢纽的布局,进出口铁路货物运力不断强化,中欧班列(郑州)实现了高频次往返均衡开行,货值货重均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进“信息丝绸之路”建设,实现了自贸试验区企业与我国国际互联网出入口的直连对接。开通铁海联运班列,推动了内陆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区域节点城市为支撑的陆海货运通道枢纽。
二是多式联运发展成效显著
多式联运的制度框架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成效显著。一系列规划方案的出台,明确了发展多式联运的战略导向与实施路径,搭建了相关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多式联运所需的物流通道持续优化,组织效率不断提升,企业物流成本大幅降低,郑州国际物流中心的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
三是内陆口岸竞争力不断提升
现代口岸体系不断完善,口岸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内陆口岸竞争力不断提升。郑州已成为内陆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城市。航空和铁路口岸开放门户地位明显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功能性口岸产业引领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口岸监管模式不断创新,培育形成了航空物流、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等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品牌。 (文章分析部分来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