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李克强总理希望“河南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支撑”。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不辜负党中央对河南的厚望,推动河南“十三五”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需要着力打造“混合动力”,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
河南“十三五”发展需要打造“混合动力”
长期以来,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以最终消费为例,2012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2013年为50%;2014年为51.2%。但在新常态下,这“三驾马车”的主导地位削弱,投资增长乏力,短期内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也难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面临的任务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在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虽然传统增长动力减弱,但仍然是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主要支撑。由于以全面创新为内涵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还未最终形成,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一方面要推动包括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模式业态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加快实现供给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还要挖掘传统发展动力潜力,不断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焕发传统发展动力新能量。因此,在原有发展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新老动力的平稳转换,成为“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省同全国的情况一样,传统产业比例过大,发展的动力在减弱;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动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动力转化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现实难题。因此,“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领域和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持续用好传统动力,加快培育新兴动力,着力打造“混合动力”,实现河南经济逆势增长。
培育发展“混合动力”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必须努力让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与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要充分认清“三驾马车”的内在潜力。“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产品消费逐步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要将增长的重点转向服务消费。投资在增长中的作用十分关键。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投资减速最为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不再重要。要使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中高速而非中低速以至低速增长,投资依然起着关键作用。近几年我国出口增速减缓,有金融危机后全球增长乏力的影响,但主要是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所致,但我们要看到未来出口依然有较大潜力。
要充分认清“三大动力”的无限魅力。改革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发展瓶颈;开放能够整合全世界资源为我所用,让区域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创新能够赋予技术和产业无限生机,使技术和产业插上奋飞的翅膀。当前,在国际经贸规则重塑、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与此同时,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是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要充分认清“三驾马车”与“三大动力”的辩证关系。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但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技术进步,它们动力作用的发挥必须负载于“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为“马车”提供不同于以往的“轮毂”。《建议》提出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要素配置质量、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议》还提出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关键就是要破除抑制新需求的制度障碍,以满足需求变动趋势为核心推动供给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所以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与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决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三大动力”有助于“三驾马车”的稳定性、均衡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推动经济发展平稳换挡、转型升级。
精准把握打造“混合动力”的着力点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打赢这场决胜战,必须准确把握打造“混合动力”的着力点。
着力提升传统动力。要把握消费由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的趋势,更好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以新消费需求引领新供给创造,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生产和消费同步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要把握投资由传统产业和房地产投资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转变的趋势,更好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把握出口由传统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向新的综合比较优势转变的趋势,通过创新升级继续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着力用好政策动力。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奋力推进河南自贸区建设,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合作。要适时研究推进黄河文明复兴战略,寻求新的战略经济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各有1亿多人口,完全有条件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大市场,成为带动发展的新空间。落实总书记的要求,河南要尽快自觉在黄河文明经济带上定位,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布局,实现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发展的良性互动。
着力用好新型城镇化动力。新型城镇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突出在农民工融入城镇、新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一融双新”上做文章,使城镇化步入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的新阶段。2014年河南城镇化率45.2%,低于全国城镇化率的54.77%。到2020年,河南要实现56%的目标,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要坚持以产兴城、依产促城、产城互动,落实好“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等做法,在继续打造好郑东新区、航空港、产业集聚区等基础上,着力建设中原城市群。
重视外生动力。要积极争取自贸区概念在我省落实,探索我省作为内陆地区如何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的办法和模式。要充分发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发挥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优势,发挥根亲文化的优势,面向欧洲、中亚和东南亚,探索承接产业转移、引资引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去国际市场竞争发展,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从中汲取发展的动力。
着力用好“双创”动力。必须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要特别重视大数据的作用。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催生的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要正确认识新经济业态带来的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河南以传统产业为主,业态创新比较落后,必须加大力度支持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要及时并不断抓住这些新动能,打造“混合动力”,使河南更好地决胜“十三五”。
(作者李庚香 系河南省政协常委、省社科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