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是继“5.17”讲话之后又一次全面系统的回答了新时代“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讲话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对内“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对外发挥“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的崭新命题。讲话从主体、客体和路径三个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在文化融通和文明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实践遵循。
一、独特主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与西方世界的同行相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独特的主体。其独特性首先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真正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其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第三是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致力于“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独特主体性,决定了他们世界观的正确性、政治立场的人民性和方法论的科学性,从而使他们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既不会“外化”、“异化”,也不会“泛化”、“虚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体的独特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融通和文明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关键。
二、客体独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独特的事业,与西方国家同业相比有其独特性:第一,最根本标志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第二,立足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第三,根本路径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以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四,最终目标是“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打造一个适合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文明形态的理论体系,“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模板,也不是西方学术思想的翻版,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独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创新版。客体的独特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融通和文明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的核心。
三、路径独特:中国特色的文化融通和文明交流路径
文化融通和文明交流是文化和文明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在两种不同文化和文明的遭遇战中,强势文化和文明必然发生时间的纵向延续和空间的横向扩广;弱势文化和文明则必然是时间的纵向中断和空间的横向萎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先进文化和文明,在文化融通和文明交流中必然将呈现出与近代以来西方扩张道路截然不同的独特路径:其一,在方式上,我们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以军事战争和宗教传播为主的武力方式,采用的是以经济贸易和人员交流为主的和平方式进行独特的融通交流。其二,在内容上,我们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一己之利移植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和制度模式的错误,为了人类共同利益给世界贡献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文明新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三,在目标上,我们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侵略和掠夺世界财富的霸权行径,追求的是“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的最高理想。路径的独特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融通和文明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必然。
(作者刘振江,系河南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