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树立底线思维 坚持生态优先

《河南日报》2021年5月16日 07版  李贵成2021-05-16

    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底线思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统筹谋划区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利用、保障改善民生等工作,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守护空间底线。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黄河流域空间发展还不平衡,空间开发存在差异性。因此,必须按照空间均衡的原则,运用底线思维,通过构建规划管控、政策保障的空间治理模式,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一是要科学进行资源区域划分,每个区域要根据该地区环境资源承受能力发展经济,特别要注意加强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防止跨区域污染转移,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避免一个地区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枯竭的现象。二是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及治草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口密度、能源结构等社会经济因素,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规划要求,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提高整个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度,牢牢守住黄河流域空间开发底线。

    维护发展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是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之路。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黄河流域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二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打造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三是走绿色技术创新之路。只有将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加强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才能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真正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呵护民生底线。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切实把黄河流域能源资源保障好、环境污染治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好,让沿黄两岸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一是实施黄河流域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应健全包括资源开发补偿、污染物减排补偿、水资源节约补偿在内的各种补偿制度,合理界定和配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权利,健全交易平台,重点解决长期累积叠加的各种环境问题。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黄河源头区生态保护,着力解决黄河流域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体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守住制度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限”“禁”“关”合力,限制在黄河干流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项目,禁止新增黄河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坚决关停沿黄排污不达标企业。坚守“三条红线”,即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红线、水功能区纳污红线,最大限度实现全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达标控制目标。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审计,建立统一高效、联防联控、严格问责、终身追责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探索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清除市场壁垒,推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守卫道德底线。人是自然实践的主体,人类的实践行为与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否和谐相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在此过程中,需要人们反思自身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时刻坚持道德底线,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真正在社会与自然、人性与制度、道德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最终实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