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17”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鲜明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以此为标志,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值此“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重温学习、深入领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今天推出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特稿《把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纪念“5.17”讲话发表5周年之一》。
核心提示
哲学社会科学是耕耘思想、培根铸魂的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关于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起身上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凸显、作用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因此,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把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从“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等不同维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号召。哲学社会科学是耕耘思想、培根铸魂的大事业。打造河南哲学社会科学高地,要求我们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新时代河南哲学社会科学品牌群。
一、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进行了比较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新时代,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相比,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二、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培根铸魂”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这种作用也体现在对于“中国规律”的认识。特别是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我们党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要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三、社会变革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必须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这就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是正本清源;二是要守正创新。这个“正”,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我们要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这样,我们才能够让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这个“新”,就是说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变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并从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四、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这主要体现在“五个迫切需要”上。一是“两个巩固”;二是经济新常态;三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国际话语权。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我们要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五是全面从严治党。
“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新时代,我们进入党的理论创新的自觉期和活跃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不能心猿意马、犹豫不决,要坚持不移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这就要求我们要集聚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思想家、理论家,能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五、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科学,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并要求我们“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没有自己的哲学科学体系,就没有自己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话语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同时,讲理论要接地气,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通过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中国,又要借鉴国外,既要挖掘历史,又要把握当代,既要关怀人类,又要面向未来。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对中华民族而言,回答好“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走向何方”这一重大问题;对外部世界而言,回答好“何谓中国”,尤其是“何谓当代中国”以及“中国将如何发展”这一时代命题。
如何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呢?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习近平同志指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微妙所在。”“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一个社会科学家要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就要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为时代明德,及回答时代之问。在这里,在时代发展中要有所作为,就要勇于发时代之先声。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深度回答人民之问。
三是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理论精品,学术精品,要求作品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有实践深度,还要有创新维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为精品力作甚至传世之作的问世创造条件。“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说到柏拉图、莎士比业、亚当.斯密,想到的也是他们的《理想国》《哈姆雷特》《国富论》。”如果我们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在这个意义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在学术史上,没有哪个时期的学术高峰是离开了精品力作的,也没有哪个大师不是与精品力作相联系的。
四是坚持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广大社会科学家要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暖学问。《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很高的境界。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明大德,立大德,就是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就是在市场经济面前能够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就是要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就是要让大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要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本文作者为李庚香,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文章有删节,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