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王喜成、吴鹏、王笑楠、赵政、李俊坡2020-12-2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动力转换的重大举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和新常态以后,既面临着发展大有作为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河南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动力,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经济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思想

  进入新时代新常态以后,我国的生产、消费、投资、出口、产业和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等,都发生了重大或趋势性变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一,创新驱动发展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创新周期大大缩短,呈指数函数式增长,科研呈现多学科交叉与互相渗透态势。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向物质、生命、信息、地球等初现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前沿及交叉领域方向布局,积极适应新的科技革命成为大势所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促使我国科研部门、相关企业等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紧盯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未来战略必争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和协同创新,从而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对新时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意义重大。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它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可以通过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效能,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由科技创新所形成的新的增长点,既包括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包括高科技产业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绿色化的融合。这就需要由模仿和引进创新,转向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由跟随性创新转向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引领性创新,由技术创新转向以科学发现为源头、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够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创新驱动发展大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随着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应用、信息消费、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现代制造业模块化趋势愈以明显。面对这一趋势,原来的仿制、跟随型发展方式已经失灵,企业只有具备创新特性的“正向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才能占据发展制高点。尤其是当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西方国家竭力打压我们,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前沿科学技术,才能优化升级我们的科技和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四,创新驱动发展是着力打造“先发优势”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亚洲“四小龙”曾以“后发优势”取得了令全世界惊羡的经济发展成就,从而使这一学说倍受经济界青睐。“后发优势”战略的能够模仿和利用先发国家已有的先进技术,绕过别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减少成本,避免弯路,节省时间,确实具有很大优势。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作为欠发达国家采取的也是这一战略,当然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一战略也有不少局限性,它在发展的初期和一定阶段上效果突出,可是到了中高级阶段以后,再完全依靠它是很难追赶上先发国家的,必须要采取“蛙跳”战略,打造“先发优势”,才能实现“赶超”。而要做到这一些,就必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变“后发劣势”为“先发优势”。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唤着必须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

  经济高质量发是在我国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在多点突破形势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紧紧抓住和用好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动力,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创新潜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传统发展模式弊端日益显露

  由于我国长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出现不协调、不可持续和贫富悬殊问题等。同时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一直转型不到位、不理想,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较大矛盾,发展模式弊端日益突出。

  1、在人口红利方面

  我国到2016年时,60岁以上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两亿多,占全部人口的16.1%,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状态。同时,年轻型人口在减少,20世纪80年代出生2.2亿人,90年代出生2亿人,而新世纪的前10年,只出生1亿多人,且呈逐步递减态势。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相当于欧洲的近2倍,占世界总数的23.5%。人口老龄化的迅速来临使得老年抚养系数迅速提高。

  从2012年开始,我国平均每年净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数百万,社会不时表现出“用工荒”就是证明。同时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在过去10年内年均上涨了12%左右,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这也是劳动力减少的缘故。这种情况的出现,意味着我国人力资源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人口红利”在开始消失,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并将成为一些企业经营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因素将会不断消减,外贸优势不断减少。

  2、在资源环境方面

  当前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是我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陆续占到世界的15%左右,但能源最终消费量却占到了世界的20%左右,发展方面是成本高、代价大,甚至是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这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二是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在一个时期内,全国7大水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排放量多年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老百姓对此反应十分强烈。三是要素投入“边际递减”效应越来越明显。2015年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为67.0%,煤炭为64.9%,平板玻璃为67.99%,闲置产能达1/3左右,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长期性和绝对性的过剩,库存积压问题相当突出。

  3、在收入分配方面

  据前些年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家庭财产基尼系数已远远超过0.40的国际警戒线。其中,最高的1%家庭,占有全部财产的34.6%;最高的10%家庭,占有全部财产的62.0%;最低的25%家庭,占有全部财产的1.2%;最低的50%家庭,占有全部财产的7.3%,由此可见贫富之悬殊情况。不可否认,只要有市场竞争,就一定会有差异性;如果完全搞平均主义大锅饭,社会也肯定难以发展,“文革”就是一个例证。所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引入竞争机制,搞市场经济,因而贫富差距就出现了,这应该说不可避免。但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节节攀升、发展过速,到新世纪前后已经达到了0.5到0.55之间了。根据黄金分割律,基尼系数的准确“警戒线”应为0.382,对照0.40的国际警戒线,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非常高了。如近年来欧洲国家的情况是,奥地利0.231,丹麦0.247,瑞典0.25,德国0.281。美国情况近年来贫富差距也是快速上升的,如2011年已达到0.48,所以社会反映强烈,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就导致了美国“草根”阶层与华尔街的激烈对抗。基尼系数更高的非洲、拉美国家,则是政治不稳、社会动荡、问题不断。

  与基尼系数密切相关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贫富差距非常突出。如2018年福布斯财富榜显示,中国首富马化腾的财富价值为4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0亿元;马云其次,是4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00亿元;杨惠妍第三,是2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0亿元,他们在全世界都排在财富榜的前10名。另一个方面是,现在全国还有上千万的贫困人口,而这些人的人均纯收入还在3000元左右人民币。据近年来一家中央媒体报道,一个地方高考录取二本学校的有292人,其中有60人家里拿不起学费,占1/5强。所以,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哑铃型特征还比较明显,而理想的橄榄型尚未形成,也就是说中产阶级队伍还偏小。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还有阶层固化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国社会上出现的“仇官仇富”现象就不是无源之水了,就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如果让这个问题一直发展下去,其隐患是令人堪忧的。

  (二)创新驱动对推进高质量发展功能强大、意义深远

  创新驱动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实施这一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但造成了企业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而且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资源、环境和人口红利等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原有的发展模式已见边际,必须实现转型发展。而创新驱动发展以其巨大的潜力、强大的功能,为我们实现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利器。

  首先,科技创新是当前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由于新科技的重大突破不断涌现,应用不断提速,已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从而使得世界各国产业和经济竞争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引起大国综合国力此消彼长。因此,当前形势下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经过长期以来的努力,我国的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为我们从“跟随”、“赶超”到“领跑”提供了良好基础。但要真正赢得这方面的突出优势,实现历史性转折,我们还要通过在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从而在世界科技竞争中执发展之牛耳。因此,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意义重大。

  其次,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不断蓄积,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在信息革命下广泛渗透,创新驱动发展与产业变革融合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最突出特征之一。由于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许多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技创新成果开辟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广阔空间。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一直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始终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实现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难以真正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并占据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基于这种发展现实,我们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而要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就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打造新引擎,抢占制高点,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变中取胜,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河南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实现动力转换。就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抓好重大专项安排,打造创新发展载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此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大动力。

  (一)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河南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在投入方面加大力度,为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逐年提高,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基础研究经费只有发达国家的1/3—1/4左右,如只有瑞士的17%、美国的25%、日本的37%。因此,我们要通过多方面改革举措推进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强政策倾斜,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支持企业建立研究院、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增加企业科研专项资金扶持,推动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快速成长;加大科技创新改革力度,进一步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推进形成社会各界协同支持创新的良好局面。

  要不断完善投资结构和运行机制。当前我国既存在创新投入不足问题,同时也存在创新投入对经济的驱动能力不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创新投入的使用效率低下。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要寻求更为有效的投入方式,优化投入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投入资金充分发挥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要改革完善科技投资评估和评审体制,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把科技投入、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科研项目商业化价值。鉴于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教训,当前我们尤其需要应着力弥补过去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短板和不足,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等的投入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二)切实抓好重大专项安排

  要着力围绕我省加快推进中原更加出彩的战略需求,设立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新产品开发及成果转化。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快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培育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产业,着力上云,上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要大力支持推动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要着重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并积极推动实施。要以高成长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为重点,依托国家创新工程研发机构,联合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着力在智能装备、创新药物、生物育种、光电集成等领域形成创新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完善省重大科技专项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金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拓宽重大科技专项融资渠道。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各级财政资金及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等,实现三链融合,推动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要实施创新产品采购优先使用政策,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支持力度,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要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我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三)着力打造创新发展载体

  要以“互联网+”和“智能+”为载体推进创新。近年来,“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各行各业,“互联网+”正在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必须通过“互联网+”抢占发展制高点。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根据中央这个精神,我们要大力提升对“互联网+”和“智能+”与创新驱动联动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抢抓“互联网+”和“智能+”发展机遇。要充分发挥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作用,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新引擎,进一步发挥河南电子商务在全国“互联网+”中的优势地位以及在跨境贸易中的突出作用,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促进创新创业快速崛起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推进创新。“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省地处“一带一路”和亚欧大陆桥腹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为平台,推动“产、学、研、政、金”创新链协同发展。要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孵化器等平台,构建多部门参与的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创新型经济快速发展。要加快郑洛新·中关村双创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加强各类引智平台建设。要推动原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不断增强我省在装备制造、食品、新型材料、电子、汽车等产业集群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加大创新投入,努力攻克一批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要统筹创新空间布局,探索建立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发展、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创新与资本对接、人才服务工作新机制,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要加强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推进中外产业园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

  (四)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

  要强化支持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执行和清理,加强监测、评估、督导,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强化“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完善考评、监管办法,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建立协调、督查督导联动机制。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法律得到实施,各项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原则上可以在若干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让所有创业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充分发挥高新区、开发区的示范效应,重点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创新龙头和骨干企业。要以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的平台机制,全面提高我省科技创新合作水平。积极开展海外名校英才回归、海外智力中原行活动,吸引一批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来豫发展。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外资研发中心来豫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豫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支持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豫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原载《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