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光明日报  杨耕2020-05-1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体系性是哲学的存在方式。有体系的哲学不一定具有科学性、话语权,但任何一个具有科学性、话语权的哲学一定有自己的体系。

  一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话语体系的构建都是由实践所激发,并以此为现实基础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同样如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对现实的“纯客观”的实证分析,不是仅仅面对文本的解释学意义上的“创新”,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或纯概念的逻辑推演,而是以当代中国的实践为现实基础,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并使现实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升华为概念运动,从而以概念运动反映现实运动。哲学必须展开概念运动,否则,就不是哲学;哲学又必须关注现实问题,否则,就是无根的浮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实践场域。市场经济不仅是社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且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不仅关系到物与物的关系,而且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有一个制度性前提,这就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本身又处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仅关系到经济运行机制,而且关系到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与由资本逻辑所构成的市场经济本性的关系,关系到价值观念的重建。当代中国实践的最重要特征和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把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个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因而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极其特殊而又复杂的社会变革,它必然向我们提出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必然向我们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时代课题。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再造辉煌,这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构成了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任何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对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去构建所谓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只能使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空心化”。

  二

  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展示的概念、范畴不同,而且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也不同。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现实的社会运动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特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是被西方话语“制造出来”的中国,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的西方利益关系。

  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主要是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而言的,而不是拒绝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不是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话语体系离不开语言,但又不等于语言。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语言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自由”“平等”“公正”……乃至“哲学”“话语”,原本都是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因此,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借鉴,并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实际上,自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语言和言语结构本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而且要吸收其中能够容纳当代内容的范畴、概念。但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不是把物质变成气,矛盾变成阴阳,规律变成道,类比变成格义,共产主义社会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语言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既不能操着一口“纯正”的西方话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也不能说着一口“地道”的古代汉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三

  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是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问题,其核心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由于人伦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关系,因而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某些规则、某些观点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一面,并蕴含着当代的某些社会关系问题。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与历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相衔接,对老问题(如知与行、义与利、心与性的关系问题)予以新的解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其合理因素,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并对此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涵、新的意义。

  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都会面临不同的现实问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遭遇的挑战。面对传统哲学,每一代人都会遇到继承什么、拒绝什么的问题,而继承什么、拒绝什么,并不是取决于传统哲学本身,而是取决于如何解答现实问题,取决于实践需要。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我们应当明白,不是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挽救了近代中国,而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传统哲学避免了同近代中国的衰败一道走向没落,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孔夫子”真正“周游列国”、名扬四海,使中国传统哲学重振雄风有了可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当代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思想上向世界清晰、准确地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

  (作者:杨耕,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