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郑州市社科联  韩宇平2020-05-07

  内容摘要:本文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核心,参照国内先进城市发展经验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利用虚拟水战略等措施,为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水资源刚性约束;基本途径

  201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点,是黄河流域非常重要的节点城市,郑州市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中部崛起两大战略的交汇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将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把郑州打造成为我省参与全球竞争、集聚高端资源的战略平台,形成我省的核心增长极,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目前,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的刚性约束,对于肩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任的郑州市尤其如此。

  一、郑州市水资源本底情况

  郑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21立方米。全域地表水可利用量3.5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5.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实际本地可利用水资源量8.5亿立方米;郑州市黄河取水指标6.6亿立方米(含支流伊洛河2.4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分配用水指标5.4亿立方米。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0.5亿立方米。2018年郑州市总供用水量20.7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最多,为6.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1.9%;农业用水量为4.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8.4%;工业用水量为5.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5.4%;生态环境用水量为4.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2.3%。从当年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实际利用量看,郑州市的水资源利用潜力非常有限。

  二、影响城市用水总量的重要因素

  人口和经济规模是影响城市用水总量的重要影响因素。2018年1月发布的《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指出,在2035年,郑州GDP总量达到3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2万元,人口规模达到1350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达到90%。全国省会城市人口在所在省份所占平均比例为18%,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其人口和产业集聚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未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人口规模要持续扩大,最少也应该达到1500万的规模。2018年,郑州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0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0.41立方米。如果按照未来1350万人口计算则总需水量为27.54亿立方米,如果未来规划调整为发展到1500万人口则需要30.6亿立方米水资源。如果按照万元GDP用水量计算,在现有用水水平下未来达到3万亿元的GDP规模则需要水资源量61.23亿立方米;北京市2018年实现GDP收入3万亿元,当年总用水量39.3亿立方米。很显然,无论如何估算,按照目前的用水水平和目前的水资源可利用量难以严重影响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进程。

  用水结构是影响城市用水总量的关键因素。郑州市目前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为31.9%:28.4%:25.4%:22.3%。北京市2018年的用水结构为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为47%:11%:8%:34%。所以说超大城市的发展增长最快的是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而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比例则逐步降低。为此,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倒逼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逐渐清晰,郑州市未来的发展要大幅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和工业用水比例,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生活用水将成为最主要的用水部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用水要求将越来越高。

  用水水平是影响城市用水总量的重要因素。2018年,郑州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0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为20.4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4.1立方米(含火电),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86,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4立方米;城镇综合生活人均用水207L/d;农村居民生活人均100L/d。上述这些用水效率指标远优于全国平均值。在各项用水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目前国内最先进水平的北京和天津该指标是7.5-7.8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北京为13立方米。由此判断,郑州市单纯的通过节水技术手段挖潜的潜力非常有限。

  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增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实际上就两条,一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二是努力寻求开源措施。目前看来,在近期能够增加郑州市水资源供应量的途径有限,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和南水北调分水指标调整的可能性都不大。如果以现有的水资源量为基础,按照王国生书记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调研座谈时指出的那样,要更加坚定地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所以郑州市的发展只能一方面控制人口规模和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同时加大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力度。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1)制定节水行动专项规划,充分挖掘节水潜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持。(2)调整产业结构,大幅压缩农业用水,在不影响河南省承担国家粮食安全任务的前提下,郑州市局部可以推广旱作农业,将节约的农业用水转换为城市用水。(3)大幅度压缩工业企业耗水,特别是要坚决将高耗水工业企业外迁,火力发电、钢铁、石油、石化、化工、造纸、纺织、有色金属、食品与发酵等八个行业取水量约占工业总取水量的60%,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于以上八大行业要采取禁入措施,大幅度压缩工业生产所占比例和工业耗水比例。(4)发挥郑州市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仅仅是工业用水的1/10-1/6,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增长点一定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唯如此才能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5)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国家将出台政策鼓励污水资源化,建议郑州市学习北京和天津的经验大力发展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措施。(6)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建议在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的集约利用模式,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使得有限的水资源产生足够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充分利用实体水、虚拟水两种资源助力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水资源的概念包括常规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水资源指的是常规水资源,也叫狭义水资源(蓝水),即地表水和地下水。这些年来水资源概念又扩展到广义水资源,将降雨形成的土壤水资源(也叫绿水)也包括在里边。非常规水资源包括雨洪资源、污水资源化和海水利用与淡化、微咸水等。这些水资源我们统称为实体水,目前被普遍认为是支撑一个地区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量。

  近年来,虚拟水战略和虚拟水贸易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有力措施,通过大量的耗水产品的输入可以替代当地生产性耗水,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有学者计算2012年北京市消费引发的虚拟水用量高达139.5亿立方米,是当年北京市用于生产的直接实体用水量(35.9亿m 3 )的3.89倍,当年净输入虚拟水103.6亿立方米。大量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输入和高耗水产品的输入携带者大量的虚拟水输入支撑着北京市的2000多万人口的生活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虚拟水贸易对于缺水地区而言可以节约当地水资源用于生活用水和第三产业用水,可支持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向高水平商业城市发展。

  结合郑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1)充分利用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的便利,由省发改委主导在全省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将高耗水产业调整到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流域,郑州市的水资源主要支撑人口规模和第三产业发展,支持部分高附加值清洁生产高效用水行业的发展,调整农业灌溉用水适当发展旱作农业节约水资源支持城市发展。(2)将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物流中心、商贸城市、创新城市,充分利用郑州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大力发展商业贸易,实施虚拟水战略、通过虚拟水贸易助力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样可以保证未来郑州市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五、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是缓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有效措施

  目前对八七黄河分水方案调整的呼声比较大,但是由于各方的诉求难以调和,估计近期该分水方案的调整时机仍不成熟,即使调整该方案河南省也很难多分到用水指标,原因是该方案的前提是南水北调通水前,现在南水北调不仅通水,河南省还是南水北调的重要受水区,很难有理由说服给河南省增加用水指标。所以从长期来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开工上马应该是流域各省的共同愿望,如果西线一期工程能够上马则能为黄河流域带来8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资源供应,这将很大程度上缓解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形势,也必将大幅度缓解我省沿黄地区及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水资源约束。所以,建议省委省政府要和沿黄兄弟省份一道大声呼吁西线工程尽快开工,配合黄河水利委员会做好前期需求的评估工作,为西线的上马做好扎实的前期工作。

  (作者:韩宇平,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资源学院院长兼黄河科学研究院院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