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基础上,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新使命和新课题,形成了“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民族复兴”的劳动发展观、“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的劳动教育观,构筑起以劳动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路径。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应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个特点和四个要求:一是目标的系统性。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既不能把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解为只是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忽略对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更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忽略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二是实施的贯通性。《意见》突出强调劳动教育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明确各学段学生要进行一体化、贯通式培养。从小学到大学,不仅仅是学生劳动技能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更是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变化的过程。大学阶段主要培养的是日后要直接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应在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深入理解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由衷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三是课程的必要性。《意见》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对普通高校首次提出“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加强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破题出新。四是推进的时代性。《意见》提出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的新变化”。劳动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创新内容与手段,打造劳动教育的“金课”,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即时性、趣味性。
(作者:刘向兵,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