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我们迎来了第32个爱国卫生月。对今天的多数人来讲,爱国卫生运动可能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汇。重温历史,对于打赢当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对朝鲜和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为了抗击细菌战,毛泽东主席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一场“爱国卫生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开展起来。1957年9月20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标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这是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定位,时至今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总体框架中注入新时代的内涵,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风采。
一是要在振奋精神上下功夫,建立全民动员的新机制。爱国卫生运动的要义在于全民动员。每个个体都是国家精神的具体体现,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同向同行。新时代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有效的全民动员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形成“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良性循环。但在具体操作层面,还要找到不同人群的“最大公约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当前的防疫工作就为丰富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找到了最好的切入点。每个人按照要求做好个人和家庭卫生,就是最直接的参与方式。群众间相互监督,不断修补防控工作的漏洞,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反馈到决策部门,进一步完善防控工作方案,这些都体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真谛。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和拓展,必将推动新时代的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发展。
二是在移风易俗上下功夫,找准新时期的着力点。爱国卫生运动的发端是“除四害”。今天卫生的概念由与疾病直接相关的“小卫生”拓展到城乡环境的“大卫生”。然而,作为一种群众运动,还是要避免过于宏大的目标,找到具体而微的着力点。在宏观上可以是着眼于移风易俗的“大善”,在微观层面却要立足人人可为的“小善”,最终积“小善”成“大善”。只有切中时弊、切实可行,才能使爱国卫生运动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当前疾病防控而言,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很多,这些改变总体上说是更健康、更积极的。比如,我们终止了相互见面的握手礼,似乎并没有影响情感的交流;比如,戴口罩,虽然未来未必人人戴口罩,但是患病者如果自觉地佩戴口罩,就可以降低传播风险。这些特殊时期的改变,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能保留下来,对于改善全民健康状况都是极为有利的。如果能因为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化风成俗,就能在整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上迈出一大步。这也是当前爱国卫生运动的价值所在。
三是要在改造国家上下功夫,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1978年中央《关于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中强调,“爱国卫生运动是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一场深刻革命”。这里的改造国家,既是指通过改变卫生状况改变国家的精神面貌,也包含着改善国家的治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关于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有“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可以说,爱国卫生运动就是当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样的理念和目标,需要在各行业各领域具体细化,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载体。爱国卫生运动就是很好的抓手。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不断考验着我们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如果疫情期间的社会治理伴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成为长效机制,在社会治理方面就能朝着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的方向更进一步。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一定会伴随着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当前,疫情还在持续,我们还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大考验。但是在逐步深化对病毒认识的同时,我们也在形成成熟的策略。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将更加自信地面对疫情防控的各种挑战,创造出属于新时代人民战争的新经验。
(作者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