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和时代特征

  赵政 王喜成2019-04-17

  (作者:赵 政,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喜成,工作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的提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一思想的理论特质和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源自“老祖宗”、不忘“老祖先”的传承性,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实践性,既是时代产物、也是时代灯塔的时代性,具有突出价值特色的人民性,具有强烈革命斗争精神的政治性,具有独特理论品格的创新性,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系统性,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瞻性。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特质;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9)02-0007-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巨大理论勇气和历史担当,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由党的十九大提出和概括,继而写入党章、宪法,是我们党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前后衔接、相互贯通,同时又有新的拓展和重大创新。它既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政治智慧和独特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呈现出一系列崭新的理论特质和时代特征。

  一、传承性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宏阔视野与战略思维,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创立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不但很好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还具有突出的二重性特征,即源自“老祖宗”,不忘“老祖先”。

  中国共产党人的“老祖宗”就是马克思主义。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即开始徘徊在欧洲大地,从法国巴黎公社斗争到俄国十月革命,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不断风起云涌。苏俄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应时而生。在此后97年的光辉历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思想“谱系”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与之一脉相承,而且开辟了新的篇章。这一思想同上述思想体系在理论渊源、理论主题、理论品质、理论基点、理论目标上都有鲜明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理论传统、价值导向,又遵循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理脉络,是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源与流的关系,但同时也是“新版本”,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

  如这一思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是“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能够成功实践的“正确道路”[2]。这一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无论我们走多远,不管经受什么风浪,都要铭记为什么出发、肩负什么使命、到达什么地方。这一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的错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2]。可以说,这一思想坚定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原则,以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渊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它既“不忘初心”,又“继续前进”;既不忘本来,又开辟未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一理论谱系的杰出代表。历史上,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内在关系,使得我们民族千百年来虽历经磨难而始终联结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使民族的历史基因得以世代传承,永葆青春和活力。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是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所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高度重视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强调“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党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汲取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总结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和中国共产党90多年艰辛探索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理论本源,继承了中华民族老祖先的优秀文化根脉,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思想主张,又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断、新的理论概括、新的战略安排,以崭新的思想面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二、实践性

  彻底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其固有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实践性。这个思想一方面是实践的产物,她来源于实践,同时又随着时代条件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指导实践,是引领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行动。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只有伟大的实践,才能催生伟大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习近平同志的独特经历和实践养成密切相关。他在几十年的艰苦磨砺中,工作历经村、县、市、省直至中央等层级的主要岗位,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这种多领域多层级的领导岗位磨炼和从政成长之路,就是这一思想的萌生和孕育过程。从习近平同志的7年知青岁月和长期地方领导实践可以知道,这些经历为其思想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大量源头活水,有不少成果我们都可以在习近平同志7年知青岁月中找到原点,都能够在他地方领导实践的活动中找到注脚。如他在河北正定,尤其是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领导岗位工作期间,丰富的实践、深邃的思考和不断的探索,使他在实践基础、思想体系、理论内涵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理论品格。正是这样的长期实践积淀,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扎实根基,成就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以及“平语近人”的个性风格和个人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了深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到河北阜平县、湖南花垣县、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贵州遵义县、江西井冈山市、安徽金寨县、宁夏永宁县、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河北张北县等地考察扶贫脱贫情况,几乎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在很多次重要会议和活动中,在很多个重要场合都反复强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很多新决策新部署,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理论。正是由于这些实践活动的感受、启示,本着这样的思想原则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认定,“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所以,从实践中来,源于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坚实的基础。

  理论又切实指导实践。理论的价值全在于应用。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深邃智慧,通过实践形成的理论创新,极大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又积极用于指导伟大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根据其转化特征,出台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使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世界上走出了“中国轨迹”,创造了“中国奇迹”,书写了破解各种改革发展难题的“中国答卷”。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占整个世界经济比重的15%,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全国贫困人口中有6800多万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以下,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所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接来源于我们伟大的事业,并不是从书斋中产生的,既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以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巨大威力。

  三、时代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由新时代所催生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在为破解时代难题、引领时代发展、推动时代进步而指引航向,是时代的灯塔。

  时代是思想之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思想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思想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呼唤新的思想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历史方位、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在党情方面,由于新时代党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运行结构和工作机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以及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的问题不但依然存在,而且还成为影响党执政的最大变量。在国情方面,当前我们面临着空前的时代大变局,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期,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谋划、需要破解。在世情方面,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时代境遇面前,我们党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这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正是在研究和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可以说,它完全是时代的产物。

  思想是前进的航标。围绕新的形势任务和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战略家的伟大气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强调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统筹,既注重总体谋划又坚持重点突破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基于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的需要,这一思想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这一思想还在世界上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实践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6]由于这一思想立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立足新时代,着眼新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因而是指导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鲜活理论和时代灯塔。

  四、人民性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以人民性为价值特征,并突出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人民主体地位等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中。

  坚定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展现了他鲜明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坚信党的根基和力量都在于人民。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7]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一心为民的科学思想理论。

  深厚的人民情怀。在工作指导思想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人民导向。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闭幕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每次都宣示和强调的是人民主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本着这样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针对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针,不断回应和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不断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8]。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民主体地位。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如党中央于2013年的“8·19”和2018年的“9·21”两次召开宣传思想座谈会,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等,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讲话都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牢牢地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贯注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在民主政治方面,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在民生建设方面,提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补齐民生短板”,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8],“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

  五、政治性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突出强调讲政治为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高级干部要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其中最重要的是信念过硬,最根本的是政治过硬。

  政治的特殊地位。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提出过一个著名论断:“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政治是政府、政党等在国家事务和社会治理中的活动,政党是政治活动的核心力量,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任何政党都应当按政治规律进行活动。然而在一个时期里,我们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人出现了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把经济搞好就行了,政治是空的,不那么重要了,由政治上模糊变成了政治上糊涂,自觉不自觉地犯了政治错误;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滋生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宗派主义,盛行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以致出现了周永康、令计划、徐才厚、郭伯雄、孙政才等这样的腐败分子,给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带来了严重破坏。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原因都是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没有抓好。党面临的一切矛盾问题和严峻挑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上的挑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党将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3]。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我们党作为具有崇高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突出特征是有高尚的政治信仰和严明的政治纪律。在党的建设中,政治建设是最重要的,是统领、是核心,是其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夯实政治根基,才能把准正确的政治方向、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永葆纯洁的政治品质,凝聚起全党的意志和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3];并强调,“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思想,赋予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新的内涵。新时代,我们党要想在迅速变化的发展中赢得主动,就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把伟大工程建设好,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际的举措,坚持不懈地抓政治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为实现伟大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把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著称,始终充满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情怀。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0],并多次对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作出重要论述。2018年,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11]。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理想信念放在最高的位置,强调得也最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和政治本色。

  具有无私无畏的战斗性和自觉的担当精神。针对当前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针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刀刃向内的彻底自我革命精神,坚定政治信仰,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驰而不息地反对腐败。长期的坚持,使党内原来一度顽固存在的腐败问题、利益集团问题、文件不出中南海问题等,都得到了根本扭转,赢得了党心民心。正像王岐山同志在《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一文中所阐述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来都是充满自信、绝不回避退让,系列重要讲话万变不离其宗,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无论从哪个领域、哪方面工作,无一不是从加强党的领导抓起,最终落脚在强化党的建设上;澄清了模糊认识,夺回丢失的阵地,把走弯了的路调直,树立起党中央的权威。他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使命担当,正风肃纪反腐败,挽狂澜于既倒,扭转了多年形成的“四风”惯性,其反腐败的力度、范围、效果、影响之宏大深远,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六、创新性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如果我们不能根据时代的要求,及时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拿出新举措、新战略、新办法,我们的实践就将徘徊不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曲折而无往不胜,并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关键就在于我们党能够挺立时代潮头,善于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创新性特征就极为鲜明。

  这一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演进和实践深化的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做出新概括,提出新方略。如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13]为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我们的世情国情党情,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立足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了如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正是基于对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的深刻认识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出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而且以其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现实解释力,提升出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的创新理论,使之成为我们破解当前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这一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进入新时代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针对这一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6],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洞察力和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任务、道路阶段、战略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是我国继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如何强起来,继“不挨打”“不挨饿”之后如何“不挨骂”,人民生活如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中华民族如何加快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等问题而诞生的一个新理论,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一思想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发展状态、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提供了全新选择。可以说,这一思想视通万里、知古鉴今,解答了许多前人所未解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这一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主要表现在:其一,这一思想进一步凝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并予以集中升华,深化了对我们党执政性质、执政宗旨、执政使命、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环境、执政途径、执政方式、执政保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拓展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其二,这一思想根植于推进“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性变革之中,源于对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聚焦于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分析和判断,形成了“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以新时代的新发展为生长点和聚焦点,成为21世纪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其三,这一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统筹,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了时代主题,升华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引领党和人民开启新征程的力量之源。

  七、系统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分析和回答时代课题,指导党和国家建设、改革、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成系统的一个思想体系,她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既有宏大叙事,又有民生琐细,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内在的贯通性,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四梁八柱”、体系完整。这一思想体系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内容包括“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宏阔视野和思维,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及发展的方向、方式、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与政策指导,内容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14],并且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

  思想深邃、逻辑严密。这一思想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武器,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强调树立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创造;这一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结合新的实践要求,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极大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世界上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四个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这一思想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稳定性与开放性、系统性与重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

  立足时代、引领时代。这一思想体系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倾听时代声音,引领时代潮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鉴于新时代的党情和长期执政的要求,这一思想强调,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坚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等,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针对当前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这一思想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一系列严峻挑战,这一思想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之,这一思想已形成一个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和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新境界。

  八、高瞻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球为坐标体系和舞台,具有宏大的开放思维、世界眼光。他既立足中国、努力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放眼世界,积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胸怀与担当。

  宏阔的世界思维。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民主赤字”“治理赤字”此起彼伏,贫富分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出现……“世界怎么了”已成为人类的“哈姆雷特之问”。面对这些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恢宏视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从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建设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新理念新方案,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这一思想还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体现中华民族鲜明特征的发展道路和经验、理论,提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以更多的选择,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所以,显著的开放性、包容性,宏阔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特有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构成了这一思想的独特风景。

  宽广的世界胸怀。在当今世界经济深刻调整,风险挑战不断加剧的形势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14]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的外交工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宗旨,秉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外交布局。这一思想坚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努力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用文明借鉴超越文明冲突、用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强调“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3]。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团结和动员世界上一切进步的力量,聚合起磅礴之力,“不断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全球治理更加有效、国际关系更加合理,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5]。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在2018年4月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卓越的世界贡献。当今的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凸显。面对各种挑战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积极为全球治理提供智慧。他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阐述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提出新方案新举措,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3]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视野和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他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源和发动机,中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在世界治理中的深度参与和积极作为,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更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朋友圈”日益扩大。当今的中国完全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判断和处理国际事务,公平公正、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和实践,已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华社,2013年1月6日.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网,2016年7月1日.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2017年10月27日.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新华网,2015年1月24日.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6年5月18日.

  [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12月26日

  [8]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1).

  [9]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17-02-14(1).

  [10]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社,2012年11月19日.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28(1).

  [1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7年7月27日.

  [14]王晓晖.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N].人民日报,2017-11-23(7).

  [15]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新华社,2017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