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4中原智库专题十:坚定总坐标 坚持总思路 完善总方略

河南省社科联  2016-02-27

  专题十:坚定总坐标 坚持总思路 完善总方略

  李宏伟:河南实践的理性思考与战略谋划

  李庚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坚持基本治省方针

  王永苏:思路决定出路

  唐玉宏:学习完善“三个总”战略是让中原更出彩的现实选择

  吴宏亮:“三个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张宝明:践行“三个总”战略:实现河南人的“中国梦”

  张占仓:坚持总思路 持续谋发展

  孙德中:完善总方略重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苗长虹:加快完善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主载体

  刘美平:产业集聚区带动下的河南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

  郑秀峰:科学谋划河南产业协调发展大课题

  屈凌波:准确把握“三总” 以粮食安全新战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

 

  河南实践的理性思考与战略谋划

  ——论“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的理论内涵

  李宏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前不久,郭庚茂书记在主持省委中心组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也是对我省发展思路的系统总结、高度概括、完善提升,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正确路径和基本遵循”。可以说,“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以下简称“三个总”)的战略谋划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河南务实发展中的具体运用,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体现了省委高度的理论自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定的政治性

  坚定的政治性是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强调的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和深远意义的政治要求。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政治现象、政治原因或政治意义及其事物本质;才能及时作出反应和决断,把握各种社会政治现象和矛盾的现实状态及其发展趋势的预见能力;才能具有用新视觉审视新事物、用新经验丰富新理论的战略意识和谋划水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首要的就是坚定总坐标,毫不动摇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让中原更加出彩必须坚守的政治方向。

  总坐标是政治上的基准,是管根本、管方向、管原则、管定位的。“坚定总坐标”,就是坚定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和领会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总书记强调,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不仅是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关系人民福祉的重大实际问题。当前,国内外各种思潮、各种观点甚至各种奇谈怪论很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对我国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千方百计唱衰中国。对此,有的党员干部政治辨别力差,对错误言论辨别不清,信以为真;有的心存疑惑,对错误言论抵制不够,对群众引导不力;有的理想信念动摇,追求享乐那一套;有的政治原则性不强,不顾全大局,阳奉阴违,对中央决策部署搞变通,打折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勇于亮剑,敢于斗争。

  当前,我省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紧要关口,肩负着服务全国大局和推动河南发展的双重责任。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各级党员干部自觉主动地增强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坐标意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方向不偏离、政治立场不摇摆、思想路线不岔道。

  二、深邃的思想性

  战略的谋划,实践的探索,无不贯穿着学习的深刻、思想的深邃。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也是贯穿“三个总”战略谋划的思想主线。“三个总”的战略谋划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阐述思想、又指明路径,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蕴涵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坚定总坐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这是让中原更加出彩必须把握的思想方法。

  回顾近年来我省的发展实践,从探索传统农区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到建立以航空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模式;从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到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从全面深化改革先抓“两个突出”、把握“两个条件”、做到“两个结合”,到加强“双安”“双治”“双基”建设,无一不是自觉认识和遵循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智慧结晶。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越来越重要,涉及的领域越来越新,问题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而一些领导干部面临着“本领恐慌”的危险。有的违背规律,急于求成;有的看问题分不清个别与普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的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总坐标,坚决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切实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区分现象和本质,善于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注重区分“七个指头”和“三个指头”,看清问题的主流和支流;注重区分“延安”和“西安”,正确区分矛盾的性质,全面正确地看待问题,自觉认识和遵循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干事创业热情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不走错路,少走弯路。

  坚定总坐标,旨在强调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脚踏实地推进河南发展战略思路和举措的贯彻实施。

  三、发展的继承性

  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时间上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其内在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在历史中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及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一个国家或区域要实现永续发展,需要不断产生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就是对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发展举措因应形势变化加以完善和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立足河南实际和阶段性发展特征,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深入谋划,持续探索,不断实践,开创了合乎省情、顺应民意的发展之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一高一低”战略目标的提出,到新世纪之初实施的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和中心城市带动“五大战略”,从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到九次党代会提出的走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上述关乎全局的总体思路和战略举措,都在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加快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扎实推进“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与东部沿海地区政策性差距缩小,战略地位和比较优势上升,具备了跨越起飞的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讲话精神,明确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把已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总体思路坚持下去,既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又着眼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发展,理出了河南更加出彩的总思路——“确立总目标、把握总布局、聚焦三战略”。这一总思路符合河南省情,顺应发展规律,是对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再部署、再动员。

  四、强烈的务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要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让中原更加出彩,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重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准定位、积极作为,激发出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强劲动力,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为服务国家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秉持务实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两转两提”,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良好的态势,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均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深层次矛盾正在破解但还没有根本缓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把河南省情放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审视,我们面临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复杂,这是河南的基本省情。因此,必须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科学发展。

  “三个总”的战略谋划,顺应了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既坚持了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又因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和提升。在原来“三个体系”基础上,把现代城镇体系拓展为现代城乡体系,把现代市场体系纳入进来,成为“四个体系”;在“五网一系统”的基础上,把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合并拓展为现代交通系统,把坚强电网纳入能源支撑系统,规范为现代交通、信息网络、水利支持、能源支撑、生态环境“五大基础”;把开放纳入保障性措施,构成“六个保障”,从而形成“一四五六”总方略,使河南发展的战略和举措更加科学完善,更加符合河南实际。 五、高度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努力“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目标和任务也会不同。“三个总”的战略谋划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不抄模式,不循陈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河南新的发展实践有机结合的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按照“三个总”的要求,坚持已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总体思路,与时俱进,结合变化了的实际,在新的起点上形成“一四五六”总方略,为抢抓战略机遇明确了方向和路径。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遵循规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后发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尤其是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载体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用的发挥,成为河南实现跨越发展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河南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使产业聚集区支撑起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极大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累计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1516亿元;富士康、创维、酷派、天宇等13家整机生产企业相继签约,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落户,E贸易蓬勃发展……可以预见,遵循“总思路”和“总方略”,河南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必将呈现五彩斑斓的图景,为中西部地区赶超发展提供新样本和新经验。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重要指示精神,关键是要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结合河南目前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着眼长远,全面审视、衡量、调整、完善、提升既定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打开解放思想的总开关,进一步强化开拓创新精神,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优势,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总目标。

  六、辩证的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以普遍联系和系统的方式而存在,事物的发展始终是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辩证法,我们就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妥善地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够顺利发展。反之,什么时候违背了辩证法,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工作就会走弯路,甚至会出现严重失误。“三个总”的战略谋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由前后贯通、上下衔接的三个层次组成,凸显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实践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照辩证法办事”的要求。

  “三个总”的战略谋划,从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到把握科学思想方法,从确定“总目标”、把握“总布局”到“聚焦三战略”,从“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到“五大基础、六个保障”,既有管方向的坐标定位,也有目标和布局上的基本思路,更有路径和举措上的具体部署,是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河南实践的总体设计和战略谋划。“总坐标”是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根本前提,“总思路”是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布局,“总方略”是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基本途径和重大举措。“总坐标”决定“总思路”,“总思路”引发“总方略”,三者紧密相联、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内在关联紧密的辩证统一体,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使河南的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路子更加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这指明了辩证思维能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三个总”的战略谋划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反映了省委在治省方略方面的政治自觉与方式方法创新。可以预见,随着“三个总”战略谋划的深入人心,这一思想理论创新成果必将在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必将在让中原更加出彩的进程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作者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坚持基本治省方针

  李庚香

  一、科学认识新常态,完善治省总方略

  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是让中原更出彩的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是新的治省方略,是基本治省方针。对基本治省方针进行完善和调整,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河南新要求的需要,体现了对河南省情的深刻洞察,体现了郭庚茂书记对河南这一中原大省孜孜求治的决心和治理水平,体现了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为未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随后,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他又进一步强调,要“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示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了出了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为首要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已不再是昨天的故事,而是新的探索和创造。与之相应,中国的政治生态、从政环境、舆论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战略计划和制度设计只有深刻把握新常态的特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形势,才能够认识和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方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基本治省方针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才能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二、完善治省总方略,抢占发展制高点

  “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是基本治省指针,反映了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适应新常态的行动路径。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一是如何在“一路一带”战略中积极融入。二是推动郑汴洛协同发展,建设大郑州都市圈,在中部崛起中形成新动力。三是建设“法治河南”,推动河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推动文明河南建设,实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破题”,需要集中力量打造老子文化品牌。五是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让中原更出彩。六是发挥“总”字优势,以“三集”、“三聚”,聚合十八市之力,汇聚中原力量。

  三、坚持总思路,持续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刀真枪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推动治省总方略全面落地,既是政治要求,更是重大机遇,需要我们知行合一,积极作为,努力使治省总方略成为我们的行动纲领。一要心领神会,精准把握,使大家“知其言更知其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要勇于担当,真刀真枪推进改革,真正解决“为官不作为”问题。三要尊重规律,重视方法。四要建章立制,强化制度建设,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聚精会神下好让中原更出彩这盘棋。

  (作者系省社科联主席)

 

  思路决定出路

  王永苏

  郭庚茂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所作的辅导报告,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的要求,对河南这些年的思路和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概括、提炼升华,提出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这三个“总”很系统很全面,可以说是正确思路的集大成,符合河南省情和发展阶段,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可以说是绘就了一幅正确应对复杂形势、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蓝图,按照这样一幅蓝图持续干下去,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坚定总坐标是讲政治的,是讲往哪儿去的问题,就是要坚定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政治前提。总思路就是对全省工作大局的总体把握,是讲干什么的问题,总方略是讲怎么干的问题。

  一、对全省发展思路和方略进行总结提炼概括完善,使之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河南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确保方向正确,避免决策失误,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是强政府体制,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省委是全省的领导核心,省委决策对全省发展的影响很大。思路决定出路。过去的经验教训表明,决策正确发展就快就健康,决策失误发展就慢甚至导致倒退。就河南来说,两方面的例子都不少。例如,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化国企改革、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开放、推进城镇化等正确决策符合规律与趋势,成效巨大,功不可没。而搞大跃进、办人民公社、吃大食堂、割资本主义尾巴、发动文革打到一切,以及后来的办经联社、推广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千村百万工程”、大规模的干部驻村、在一般农村强制并村等等,正面成效并不明显,甚至导致巨大的决策性浪费。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决策正确,始终干正确的事情,河南的发展效果肯定会更好,现代化程度一定会更高。如果在省委主导下通过全省上下的深入讨论研究,形成对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方略的共识,通过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坚定不移,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得好,历届班子接力赛,不折腾,不偏差,始终把全省工作大盘子拿捏好,不走错路,少走弯路,不干错事,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近几年省委工作大思路是正确的,实践效果是好的,应当长期持续下去,首先是贯彻到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工作中去

  “一个载体四个体系”、“一极两圈三层”、“四个河南,两项建设”、“三大战略”等等重大决策,符合河南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中央精神。特别是“四区”的规划建设,意义重大。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实现了河南从分散发展向集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大幅度提高了河南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为加快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基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规划建设为内陆地区扩大开放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形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增长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规划建设使河南的农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把中央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的要求落到了实处,为争取国家支持搭建了载体和平台。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开启了从以行政区划为主谋划发展向以经济区为主谋划发展的转变,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化解了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与保障耕地红线之间的矛盾,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民强省和粮食安全双赢的路子。这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路和方略应当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使之相互衔接,协调配合,形成有机的体系。

  三、进一步概括提炼,使思路方略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更精炼、更响亮

  一个好的提法要抓住关键、简洁易懂。如“三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这个提法意义重大,针对性强,又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予以肯定,应当给予充分重视,提到总思路总方略的高度上来广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河南是个三农大省,在农村就地分散发展的历史很长,惯性很大,有刘庄、西辛庄等在农村就地发展的先进典型,有《朝阳沟》那样的文艺作品对下乡好的长期渲染,有还在进行的驻村之类的政治任务,以村为本的发展观根基深厚,要彻底清除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过于分散的发展布局严重制约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但相当一些人意识不到,或者重视不够,就象我们对城市病看得见、很重视,对农村病看不见、意识不到一样,要真正把全省引导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发展思路上来实非易事,长期坚持下去阻力也不小。同时,必须看到,撒胡椒面式的分散发展虽然效益不高,但道德站位很高,契合小农心理,很容易得到媒体呼应和广泛宣传,要把占比降下来很难;集聚发展虽然效益较高,符合发展规律和趋势,但有锦上添花之嫌,容易招致来自道德立场的非议。栗战书同志在贵州省委书记位置上提“倾全省之力建设大贵阳”,实际效果很好。这样的提法在河南就行不通,河南没有哪一任领导人敢提倾全省之力建设大郑州,即使提出来也会遭到强有力的抵制。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河南,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样的提法特别有市场,“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样的提法很难被理解并得到坚决贯彻落实,重回以村为本分散发展的危险并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在一些地方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因此,必须加强对全省工作思路方略的研讨提炼、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针对性、系统性。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学习完善“三个总”战略是让中原更出彩的现实选择

  唐玉宏

  郭庚茂书记代表省委、省政府,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高度出发,从河南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自身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出发,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发展的“三个总”战略,即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更出彩的现实选择,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完善贯彻落实,交出出彩答卷。

  一、要深刻把握“三个总”战略的理论内涵

  “三个总”的战略谋划是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丰富实践的最新总结和系统集成,既有战略层面的宏观指导,也有实际层面的具体部署和要求。“总坐标”决定“总思路”,“总思路”引发“总方略”,三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是一个内容全面丰富、前后逻辑一致、内在关联紧密的统一整体,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又完善和深化了历届省委、省政府遵循客观规律、推动科学发展的探索成果,站位高远,统揽全局,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做好河南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十三五”发展方略的科学谋划和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要进一步丰富“三个总”战略的科学内容

  “三个总”战略从局部设计到整体规划,可以说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和脉络。但是,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三个总”战略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在坚定总坐标上如何更好地坚定正确方向,确保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研究在坚持总思路上如何更好确立总目标,确保河南经济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和动力;深入研究在完善总方略上如何更好完善一个载体、构建四个体系、夯实五大基础、强化六个保障,不断探索我省科学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确保全省上下聚神聚力聚焦促发展,开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三、要在贯彻“三个总”战略中主动有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靠人为,事在人为。”贯彻“三个总”战略,必须要有一种主动有为的思想状态和工作姿态,抓住影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切准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合理诉求,进一步增强“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和“等不起”的紧迫感,把问题化作机遇,把群众期待化作动力,把“三个总”战略化作力量,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要求,积极主动有为,以看得见的措施和摸得着的成效,真正让中原更出彩。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

 

  “三个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吴宏亮

  省委书记郭庚茂同志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坚定总坐标表达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总思路深刻论述了发展的重要观点,完善总方略科学阐释了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三个总”的战略谋划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对指导河南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意义重大。这里,谨就“三个总”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之间的内在逻辑与联系谈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坚定总坐标表达了鲜明的政治立场。立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不同,因而在制订政策、面对问题、作出决策时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人们的思想行为总是有一定立场的,不管是自觉的立场,还是不自觉的自发的立场。立场问题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大问题,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讲,树立正确的立场,尤其重要。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是为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个人或者少数人谋利益,是衡量其党性觉悟和政治立场的重要试金石。《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就只有两句话:一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句是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郭庚茂书记关于坚定总坐标的论述,强调要站稳政治立场,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事情作决策必须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以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检验标准,让人民群众更好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群众立场这个问题上,党员干部真正想明白了、站稳了,做事情就不会出偏差。再难的事情,只要顺民心,真正为群众着想,就能够成功。

  第二,坚持总思路深刻论述了发展的重要观点。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把握社会,揭示出生产力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从而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基本观点,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都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郭庚茂书记关于坚持总思路的论述强调,要把已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总体思路坚持下去,既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又着眼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一是确立总目标,就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让中原更出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把握总布局,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河南具体化,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三是聚焦三战略,就是持续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总思路,从奋斗目标、总体布局、努力方向等方面谋篇布局,以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其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仅充实、丰富和提升了河南原有的发展内涵,而且根据党的18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赋予河南长远发展的新内涵,使目标更加清晰,布局更加科学,方向更加明确。坚持总思路,实现了中央要求和河南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的河南“好声音”。

  第三,完善总方略科学阐释了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我们要完成任何一项建设的任务,要办好每一件事,要解决每一个问题,总要选择适当的、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在这里用过河要有桥或船的形象比喻,生动而又深刻地说明了解决方法问题对于完成任务、做好工作的重要性。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工作方法问题。他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样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有着许许多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亟待我们去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广大干部努力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便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各方面的事情办得更好。

  鲜明的立场、深刻的观点、科学的方法,三者在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基础之上实现了有机统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核心和实质,又是马克思主义内蕴价值博大精深、外溢影响广泛悠长的气质品格。“三个总”的战略谋划,是领导干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这就启发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践行“三个总”战略:实现河南人的“中国梦

  张宝明

  “三个总”的战略谋划,是对习总书记殷切期望的积极回响。从理论层面看,“三个总”的战略是对中国梦基本内涵的持续深化与拓展。作为拥有1亿人口的大省,河南的文明、富足对于中国的强大、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河南人的梦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梦,河南人勇于追梦,中国才能圆梦。因此,让中原更出彩就是要首先实现河南人的中国梦。从实践层面看,“三个总”的战略又是关于如何实现河南人的中国梦的总体部署,彰显出省委省政府对河南未来发展蓝图的科学谋划和战略把握,对河南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个总”的战略谋划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三位一体。“总坐标”是政治上的锚定点,是对河南人实现中国梦进程中方向、立场、原则及方法的把握,“总坐标”决定“总思路”及“总方略”。坚定“总坐标”是实现河南人的中国梦的基本前提。中国梦汇聚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以及现实体验,具有其独特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趋向,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政治诉求,习近平同志将其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据此,河南人的中国梦最终要以河南百姓的幸福生活为旨归,以充分彰显对每一个人的平等关照和尊重为尺度。因此,坚定“总坐标”就要求省委省政府关怀民众的福祉,坚持以群众为本,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总坐标”决定着“总思路”。“总思路”是思想上的指针,是对目标取向的定位和道路选择的设计。坚持“总思路”是实现河南人的中国梦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安排。具体而言,“坚持总思路”就是要确立总目标、把握总布局、聚焦三战略。“总思路”又引领“总方略”。 完善“总方略”意味着行动上的遵循,是实现河南人的中国梦的基本途径和重大举措,就是要“完善一个载体、构建四个体系、夯实五大基础、强化六个保障”。

  “三个总”的战略谋划,既是战略层面的宏观指导,同时也是实践层面的具体部署和要求。在具体践行过程中,我们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河南的实践具体化,以实现河南人的中国梦。结合河南省省情,河南省委省政府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文化出彩。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支撑中国梦的最强烈和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中国梦中所蕴含的和谐、平等、公正等价值基础就存在于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因此,实现河南人的中国梦首先要进行文化建设。为此,要着重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彰显华夏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中原文化又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亟待我们对这笔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进行开掘利用,激活这一巨大的文化存量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之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第二,经济出彩。作为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中国梦,首先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中国道路,把经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河南是人口大省,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富强,中国才能富强,河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就会推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形成,从而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等系列举措,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已跃居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但是,河南毕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省,人口多、基础弱、发展不均衡,要想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把富民强省作为第一追求,切切实实搞好经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生态出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式奇迹,但也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胁迫。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致使全国人民真正享受到的发展成果大打折扣。“美丽中国”从一个新的维度诠释了中国梦的内涵。生态文明是当下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梦之题中之义,是维系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根基所在。缺失了生态文明的支撑,也就失去了将中国梦变为现实的基础和保障,那样,中国梦将永远只是一个梦,甚至还可能成为中国人的梦魇。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这一地域特色,进行生态农业开发,用生态农业来取代化学农业,力争把河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大省,为中原人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为“美丽中国”做出河南的贡献。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坚持总思路 持续谋发展

  张占仓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出彩。省委书记郭庚茂同志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辅导报告时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我省工作时的讲话精神,要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坚持总思路的战略思考,脉络清晰,条理清楚,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确立总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让中原崛起,让中国中部地区崛起,让中华民族的脊梁挺起来。中原,居天下之中,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始终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之“中”的历史渊源。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兴,则中国兴,为世人熟知,是历代有远大抱负的领导者长期奋斗的政治夙愿。中原崛起,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内在标志,更是亿万中原儿女的心灵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历史脉搏,统揽九州全局,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出彩,既是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的一种诠释,也是对中原人民的一种厚爱,更是让我们河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中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晴雨表,中原崛起,支撑中部崛起,而中部崛起必然支撑中国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原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中央助力中原崛起,中原崛起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历史责任重大,我们的发展前景确实十分广阔。

  第二,把握总布局。所谓把握总布局,就是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河南具体化,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其中,打造富强河南,就是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在全国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绿色发展进程中,我们要乘全国国民经济服务化的东风,加快建设服务业大省,制造业强省,尽快缩小我们与全国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富裕起来,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确实让更多老百姓得到实惠。打造文明河南,就是组织全省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发扬具有中原特色的爱国、忠诚、和睦、勤俭、团结、奉献的传统美德,把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既安居乐业,又充满发展自信。打造平安河南,就是要依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缓解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和谐环境,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畅享幸福生活。打造美丽河南,就是针对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历史难题,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从生态环境建设抓起,通过各种政策与法制的引导与制约,抑制各种环境污染现象,倡导全社会的绿色消费观念,创新和应用绿色发展技术,加快建设绿色经济体系,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包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内容的“两项建设”,是打造“四个河南”的政治保障,必须坚持不懈持续推进。

  第三,聚焦三大战略。就是持续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推动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是国家发展全局对河南的需要,也是河南省多少年来发展思想持续探索、持续积累、持续提升的精华,在河南省未来发展中居于战略思想层面,需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全面实施。其中,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发挥我们全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基地优势的需要,既延续了中原地区历来是中华民族粮仓的历史趋势,又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支撑了我们农副产品加工业大省的发展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彻底转变了过去长期通过行政区划组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维方法和传统观念,开始与国际接轨,按照经济区划、即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组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大提高了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已经赢得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也获得了国家45个部委空前的全面支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直接获得地方发展资源最多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与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未来进一步实施潜力巨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是我们地处内陆省份扩大开放的最好平台,实践已经证明并且将进一步支撑河南省改变传统封闭状态,通过打造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形成临港优势,集中集聚对时间与速度敏感的临空经济产业集群,推动开放型经济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大提升、大突破。

  (作者系省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完善总方略重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孙德中

  郭庚茂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的专题辅导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我省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以下简称“三个总”),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

  “三个总”的战略谋划,从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到把握科学思想方法,从确定“总目标”、把握“总布局”到“聚焦三战略”,从“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到“五大基础、六个保障”,既有关乎方向、定位层面的宏观把握,也有囊括目标和布局的总体考量,还涉及具体路径、举措的战略部署。

  “三个总”的战略谋划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地方党委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政治自觉与方式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河南的实践具体化,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原的演绎具象化。“三个总”的战略谋划站位高远、统揽全局,不仅是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的“河南声音”,更是让中原更出彩的战略谋划与总体设计,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做好河南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如何将“三个总”的战略谋划变为现实,是摆在河南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面前的重要任务。按照我个人的看法,还是要在完善总方略上多下功夫,重中之重是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因为破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种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同时河南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制约严重。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河南当前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后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需要在创新基础、企业主体、前瞻布局及创新治理等方面深入推进。

  一要夯实创新基础,打造一流的科技研发与创新服务机构。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设施,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优秀科学家来河南开展科研工作,支持更多的河南科学家在国家和国际科研组织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促进大学、科研院所实施开放式创新,鼓励和支持新型研发组织发展;在科技金融、专业服务等领域放松管制,激励创新,形成一批卓越的创新服务集团。

  二要形成倒逼机制,培育国家级的产业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推进需求侧政策的实施,合理利用产业化示范、标准、金融、采购等政策手段,理顺创新价值链条;研究制定激励非研发创新的政策,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知识产权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决策能力,吸引和培育本土的跨国创新型公司和行业“隐形巨人”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三要强化前瞻布局,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系统实施科学展望和技术预见,对全球科技创新动态持续进行扫描、跟踪和解析,为科技原始创新不断提出新的选题和方向;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文化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装备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围绕绿色农业、节能环保、全民健康、生态环境、城镇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现实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

  四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创新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进程。推动服务型政府、整体型政府和创业型政府建设,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负面清单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政策审计、政策协同,凸显战略意志驱动科技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评价、选拔和发展机制,支持科研人才潜心做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完善股权激励、分红权激励等措施,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探索协会、学会、基金、民营非企业机构等科技类社会组织使用公共财政,参与创新决策、提供公共服务。

  (作者系河南日报社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加快完善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主载体

  苗长虹

  郭庚茂书记“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的提出,是新形势下中国道路与河南实践有机结合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过程,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河南发展共识的凝练和普及过程,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推动中原更出彩的战略谋划和贯彻实施过程。“产业集聚区作为我省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中探索出的一个重要发展载体,是新时期为从战略上解决我省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资源环境约束、竞争力、人口压力这四大问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区域发展模式的重大理论创新和中原崛起的宝贵经验财富,是全省经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战略抓手,是我省科学发展总方略的核心和龙头。在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的“战略”谋划中,要明确和突出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主载体的地位,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乡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为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省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从自身发展来看,亟待解决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不完善、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从发展形势与趋势看,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区域战略格局的重构、“三化”协调与“四化”同步的要求、向创新驱动和低碳发展的转型等,都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加快完善这一载体、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的重要保证。

  一、以产业集聚区的开放发展为战略支点,强力推动我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全面构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最大的制约在开放,最大的后发优势和发展红利也在开放。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载体,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格局,应作为河南振兴、中原崛起的战略突破口。

  由于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以及构建新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要求,我国向西开放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新时期国家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国家地缘战略再平衡的重要支撑。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向海洋开放、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西部地区的向亚欧大陆开放相比,中原地区必须走“双向开放”的道路,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构建,夯实开放这一首位的保障支撑,一方面将承接外资及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扩大西部地区的市场和资源基地作为重大的战略举措;另一方面,要依靠一带一路战略强化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强化人才、技术、经济、文化联系,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

  强化中原经济区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深入研究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的战略功能定位,以创建“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东中西互动合作发展实验区”为载体,为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提供国家级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平台。以“产业集聚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为主载体,以产城融合、“四化”融合为路径,打造一批以开放为动力和品牌的国际、国内合作发展示范区。如探索推进中外合作产业园区、省际合作产业园区、省内共建产业园区等模式,并在利益分享、支持政策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试验。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中欧、中美、中韩等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一批豫港、豫沪、豫鲁等区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省内合作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的合作开放格局。

  二、将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乡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有机融入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能力

  以全面支撑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编制全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总体规划。面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十三五”规划,将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乡体系、现代市场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四大体系的目标、内容、战略举措有效归入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中,实现“四体归一”,对全省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发展做出明确的总体规划,做好顶层规划;抓紧制定产业集聚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四集一转”发展、投资与增长、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目标、定位和政策举措;强化主导产业集聚和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区集群化发展;聚集创新资源,大力提升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规划建设一批创新型园区。在产城互动的基础上,深度推进产城融合和两化融合,加快服务业发展,将部分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产业新城和科技新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要求,实施生态产业园示范工程,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

  三、大力推进治理创新,建立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核心、以建设法治政府和有为政府为前提的现代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现代治理能力

  改革创新是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内生能力的强大源泉。以推动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为目标,切实深化市场改革、政府改革和社会组织的改革,大力推进治理创新,率先实现产业集聚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实施产业集聚区市场准入和负面清单政策,分类制定产业集聚区市场准入的土地、环保、节能等标准。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在部分产业基础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在同一产业集聚区,以不同的园区为依托,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为不同园区编制专项规划,在产业集聚区范围内以园区政策替代普惠性政策。

  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集中财政、金融、土地等多方面生产要素,向科技型企业倾斜;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定产学研合作关系;推进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技术研发平台;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积极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不断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积极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将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和行政区。探索产业集聚区代管乡镇道路,制定产业集聚区代管乡镇实施方案,避免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在管理上的重叠、冲突和缺位,破解土地瓶颈,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人口向产业集聚区转移,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变,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和有为政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着力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环境;完善行政监管制度和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全面建设智慧产业集聚区。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产业集聚区带动下的河南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

  刘美平

  一、我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迄今为止,我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有2万多家企业入驻,的确带动了河南全省经济的发展,其奠基性功绩有目共睹。目前,产业集聚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可观,总体质量有待提高。调查发现,各个地市的产业集聚区质量总体上优于县域经济范围内的产业集聚区质量。二是产业集聚区内的配套服务与城市功能提升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研发型服务业的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严重不足。三是产业集聚区内高层次专业性人才、综合性人才短缺严重。四是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到河南后形成的次生产业集聚区为主,原发性的产业集聚区较少。

  二、产业集聚区在河南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的新定位

  产业集聚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突出她的新定位:第一,产业集聚区要成为新型工业化产业升级的实体经济载体,新型工业化以新型研发型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渗透为主要依托。第二,产业集聚区要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载体和就业载体,提升我省城市的层次和服务水平。第三,产业集聚区要要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前进过程中的开拓载体。

  三、产业集聚区的未来发展方略

  首先,实行优胜劣汰的出清机制。对于质量低、层次差、不成规模的产业集聚区能升级的升级,不具备升级能力的淘汰出局。优化产业集聚区内部结构。其次,研发型高端服务业与高层次企业同步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区自身的升级,自身升级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和技术研发与技术引进为途径。再次,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共同推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要推进城市的升级,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市民需求、产业工人需求三者共同供给性发展。最后,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大中小城市城郊城镇化要统筹规划,产城融合机制、产融结合机制协同发展。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科学谋划河南产业协调发展大课题

  郑秀峰

  最近,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的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抓住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是我省贯彻中央部署、立足河南实际、面向全国、着眼世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每个地区在全国的地域分工中都有不同的定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使命。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特别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我省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协调,工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金融对经济支撑能力有限,开放经济水平落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总之,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有待破除,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依然不足。从现实发展来看,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子已不只是河南的实践,而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将为全国其他同类地区提供示范。

  “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关键是产业协调,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要“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 ,以此来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工作思路,是对河南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定位。

  一、做好农业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这是河南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河南是产粮大省,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成为河南服务全国大局的重要使命。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已实现连续10年增产、连续8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三年站稳1100亿斤,在高起点上连年创造新的记录,不仅保证了全省一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河南粮食稳产增产,是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成果的集中体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但是,农业生产又是一个弱质、低效的传统产业,比较效益偏低。做好农业,就是要走好农业现代化这盘大棋,走新型农业化之路,破解河南农业大而不强,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困局,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是提升我省农业整体竞争力,使我省从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的必由之路。

  二、做大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大势所趋,是衡量地区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服务业既是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变量,也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导向。1978年至2013年间,我国服务业比重从23.9%提高到2013年的46.1%,但是,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相比而言,2013年河南服务业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的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河南不仅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推进新型工业化,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现代化发展对于推动河南整体产业协调,意义重大。

  为此,河南应强化现代服务业在转型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的定位,把现代服务业摆在转型升级的关键位置,构建“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针对河南生产服务业规模偏小,新型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较弱的现状,应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来发展服务业,将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针对河南产业集聚区的良好发展,要像抓工业开发区一样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尽快推出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现代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做好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围绕中原城市群总体功能定位,规划产业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构建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的服务业布局。

  三、科学谋划河南工业发展定位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表明,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但是,工业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孤立、割裂的个体,应该放到经济社会、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量,放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大局中去把握,放到河南省重大发展战略中去定位,河南省提出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是对河南省工业发展的一个准确定位。

  目前,河南工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压力期,“三化协调,四化同步”战略中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处教授)

 

  准确把握“三总” 以粮食安全新战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

  屈凌波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整个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河南是农业大省,发展粮食经济是中央对河南的要求,作为粮食大省和人口大省,面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三重压力,粮食连续增产固然可喜,但粮食安全仍须警钟长鸣,单纯追求数量安全的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亟需探索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发展战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创新资源利用方式,以保障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一、粮食安全新战略的内涵

  2014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2013年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后,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仅关注粮食的数量安全,更加关注粮食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安全。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应从产品层面、资源层面、生态层面来考虑粮食安全问题。

  2014年河南实现了夏粮的“十一”连增,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理应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责,但随着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粮食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从产品视角、资源视角和生态视角来看,粮食丰产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隐忧。

  二、粮食安全新战略下的粮食丰产背后的隐忧

  (一)从产品层面看,河南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具有一系列有利因素,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农业基础设施在全国居于前列,这些奠定了河南粮食稳产的重要基础。但是,河南的粮食产量基数已经很高,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大幅上升,种粮效益仍然普遍偏低,各种支撑要素已经绷得很紧,持续增产增收的难度增加

  (二)从资源层面看,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性比粮食产量的稳定性更重要,所以产品层面的粮食产量的稳定性必须建立在资源层面的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性的基础,粮食安全的着眼点必须从粮食生产潜力开发转向粮食生产能力保护。河南省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由于适宜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日趋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难度越来越大,占补平衡将愈加困难。

  (三)从生态层面看,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和食品工业大省,粮食生态安全更值得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化肥、农药、动植物激素等生产要素的大量引入,促使粮食供需达到紧张平衡,短期内粮食安全问题得到缓解,长期来看,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土壤毒化、地下水超采、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继续恶化,粮食供给不可持续,同时,粮食安全问题逐渐以食品安全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从现行的政策看,目前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对种粮大户来说都享受不到。一些地区虽然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有政策扶持但力度相对还比较小,随着租地成本不断上升,种粮收益的利润空间压缩,种粮大户出现非粮化倾向。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补偿机制,保护种粮积极性。实施用“财政转移支付换取粮食安全”战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取消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改革产粮大县政绩考核指标,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产粮大县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加快建立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调入区与调出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主销区粮源有保障。实施差异化政策,探索向种粮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免费供应良种,优惠价格直供农资,并优先提供农机具购置补贴,调动规模经营主体种粮的积极性。

  (二)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议在粮食主产区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严格界定生产方向和土地用途。在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规划平台上,加强部门协调和资源整合,明确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项目向核心功能区集中,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向核心功能区聚集,把核心功能区建成粮食稳产高产高效区,创造规模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改善新型经营主体金融保险服务,破除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瓶颈。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出资或参股设立担保公司,为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种粮大户提供担保,国家给予一定补助。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与其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在粮食主产区探索开展产业链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以粮食产业链内各经营主体间的订单、合同、应收账款等作担保发放贷款。尽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帮助保险机构有效规避大灾风险。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后劲。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必须以保障粮食生产为前提,从现阶段来看,一方面要加大粮食核心功能区外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高效农业,带动粮食主产区增效增收,一方面要重点拓展主产区二、三产业就业渠道,既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也为规模经营提供空间,从长远来看,在大量农民进城落户以后,应提高对留乡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使转移性收入成为与经营性收入并重的收入来源。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