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4中原智库专题六:建立健全制度 推进“两项建设”

河南省社科联  2016-02-27

  专题六:建立健全制度 推进“两项建设”

  李庚香: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 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重要政治制度保障

  张光辉:搞好“两项建设” 确保中原更出彩

  唐玉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张宝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的公民参与

  李太淼: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尹书博:着力提升执政能力 为打造“四个河南”提供有力保障

  丁 素:执政能力建设要靠制度来保证

  赵增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张守四: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闫德民:为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而努力

  赵传海:更加注重执行制度的制度建设

  霍清廉:打造“四个河南” “两项建设”是关键

  李 勇:把握原则、完善机制 积极推进“两项建设”

 

  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

  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重要政治制度保障

  李庚香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郭庚茂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强调:“要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让中原更加出彩,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发展的殷切希望。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是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中心工作的系统总结和战略设计。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推动力量。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就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

  一、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重视制度建设,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特别是在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同志就开始把制度建设作为问题来思考。1956年,毛泽东同志说:“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以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针对本位主义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批评本位主义的文章要写,但光批评,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研究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同样是那些人,实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1958年,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强调:“八年来积累起来的规章制度许多还是适用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积极性和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必须加以修改,或者废除。”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对制度建设的重视,并先后提出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制度建设更为重要。对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富有新意的制度建设思想。比如明确提出了健全党规党纪和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任务,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提出了建立健全党中央工作制度,提出了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提出了健全党的生活制度,提出了恢复和加强纪检监察制度建设,提出了探索靠改革和制度建党的新路,提出了“一国两制”基本政治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制度建设思想,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制度建设更加突出地摆在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中。党的十八大作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特别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且报告中涉及“制度”一词达上百次,制度自信、制度创新、制度改革、制度体系等论述亮点纷呈。其中,制度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一起,被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明确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就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了深刻论述。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上,要求“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加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要求“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确保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同时又强调:“把中央要求、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是制度建设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不断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在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制度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从制度上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完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民主一词的含义,是“人民统治”、“主权在民”,它是指由人民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民主政治把民主作为政治的定语,是指贯彻和体现民主原则、具有民主性质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表现为: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可靠保障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是民主与法治相结合的民主。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政党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都离不开政党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要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因此,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个根本建设。科学执政,要求党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要求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要求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二、制度建设是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治本之策

  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是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中心工作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基本遵循。要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关键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特别要加强和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这是省委、省政府治豫方略中的治本之策,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对党中央制度建设思想的深刻领会和对河南省情的深刻把握,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首先要深刻理解它的内涵。郭庚茂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对“两项建设”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论述,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是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就是促进思想政治建设持续加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基本形成,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体制更加健全,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郭庚茂书记关于“两项建设”的论述,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刻领会,提高认识,提高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的自觉性。

  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还要重视它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知行关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两个重要涵义,一个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个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无论是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两项建设”,首先它都是一种社会生活,其次它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所以,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必须重视它的实践性,切实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际上在这方面,河南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实践经验,比如邓州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这是邓州干部群众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过程中率先提出的,是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创造性实践。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调研期间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出重要批示:“邓州工作法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可加以完善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事务领域方面,直接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通过一定的执政方式体现出来的。而判断一个政党的执政方式是不是科学有效,取决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是否满意。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我们河南还有很多“邓州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认真进行理性的梳理和总结,并指导和帮助基层群众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丰富“两项建设”的理论内涵、实践意义,推动“两项建设”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一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享有和行使国家管理权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民主和自由、集中和统一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究竟在中国怎么搞民主”,“否定民主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对民主政治建设不积极不热心是错误的,不顾我国具体国情、照抄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是危险的,把发展民主看得过于简单、急于求成是会误事的,看不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对前景缺乏信心是没有根据的”。

  二是推进完善协商民主制度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会议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重大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组织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具有巨大政治优势,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三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要按照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要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体制,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不断增强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本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各项具体制度,拓宽党内民主渠道。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正确处理中心和核心的关系,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形成选好用好干部的正确导向。事在人为,事靠人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的标准,真正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多为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说公道话,使之人尽其才,努力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风气。二要要完善干部考评和选任机制。要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解决好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等问题,把合适的干部用到合适的岗位上。三要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在“一把手”选配这个问题上,只有高标准、硬标准,没有平衡,不搞照顾。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确保把德才兼备、政治上强、善谋全局、能力突出、作风民主、坚持原则、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来。要加强班子整体能力建设,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把优秀的干部放到关键的岗位上,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同时,既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充分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

  五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的战斗堡垒,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个党组织无论级别高低、分布在哪里,每个党员无论职务大小、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在党忧党,自觉担当起应尽的责任,自觉做好固本强基、凝聚人心的工作”。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我们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下大气力,锲而不舍地抓好四项基础制度机制建设,完善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机制,推进、完善、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矛盾调解化解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完善基层服务群众网络机制,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坚持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两手抓,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要以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双安 ”为基本目标,以法治和德治“双治”为基本途径,以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双基”为基本保障,保一方平安,力争少出事,坚持杜绝出大事。要进一步夯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基础,为改革发展创造好的社会环境。

  六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改革。一要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形成纠正四风、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二要严格落实党内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三要反腐无禁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当前,在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中,要注重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制度建设要强调“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如今,制度的“笼子”已经基本扎起,但还难以做到“滴水不漏”,“牢不可破”。二是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三是要强化制度建设的执行力,注重防范“制度失灵”,不能让制度沦为“稻草人”、“纸老虎”。

  三、努力打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加快推进“两项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河南的具体实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保持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广大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河南,如何通过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形成毛主席讲过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建立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政治生态,还需要我们做出持续努力。

  (二)变“潜规则”为“明规则”,努力建设“法治河南”。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当前,在党内以及社会上风行的一些“潜规则”,是与党的正式规则背道而驰的,其要害全在于一个“潜”字。“潜规则”虽然摆不上台面,但却像一只“无形的手”一样调整着组织内部的关系。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建设“法治河南”,全面提高河南的法治化水平,才能够变“潜规则”为“明规则”,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治化。

  (三)激浊扬清,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与公肃甥书》中说:“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这就是说,要兴国安邦治百官,必须除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对于河南建设良好的从政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至关重要。

  (作者系省社科联主席)

 

  搞好“两项建设” 确保中原更出彩

  张光辉

  今年6月,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提出了河南发展要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的总体部署。其中,郭书记再次明确了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的总布局,这既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省情提出的顶层设计,又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现实路径。

  “四个河南”与“两项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推进“两项建设”是打造“四个河南”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四个河南”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激发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创造力;只有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河南、平安河南。另一方面,打造“四个河南”,需要持续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总坐标,把握大方向;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两项建设”,确保中原更加出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和思潮甚嚣尘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不断分化遏制,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甚至我省也出现了诸如“郑州思想沙龙”、“809”等涉及意识形态的群体和组织,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自觉抵制,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四个河南”就无从谈起,而且还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国家长治久安。

  二、坚持依法治省司法公正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省、司法公正,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属于矛盾凸显期,各类不稳定、不安定、不确定的问题比较突出,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条件来支撑来保障,尤其需要重视平安河南建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用法律来规范国家机关的工作、规范公民的行为,疏通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三、加强民主监督扩大政治参与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加强民主监督,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只有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其他的民主形式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实践中政治参与占有重要地位,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特别要注重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机制和矛盾调解化解机制。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这是我省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抓好落实作了明确要求。我们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拓展深化,探索创新基层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基层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

  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要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下功夫解决好“总开关”问题。从近年来我省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例看,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滑坡开始的。党员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加强思想建设,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宝贵的资源,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特别是要按照总书记要求,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争做焦裕禄式好党员好干部,争当先进、弘扬正气。

  五、把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加强党的建设,要把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抓紧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和用好“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的团结统一”重要法宝,特别是要注重运用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促进党内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使批评与自我批评正常化、经常化。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抓住薄弱环节,推广运用兰考县后进村整顿“六步工作法”,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探索创新基层民主决策机制、矛盾调解化解机制、基层群众服务网络机制、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等基础制度建设,解决好群众的民主权利、合理利益和公平正义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更好地服务群众。

  六、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党的建设,扎紧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只有公开运行,才能防止被滥用。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从去年到今年5月,我省查处县处级以上干部职务犯罪277人,其中厅级干部32人,这些人腐败堕落,情节严重,影响恶劣,让人怵目惊心,令人十分痛心,也充分说明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习总书记在我省调研时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出彩。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打造“四个河南”,必须紧紧抓好“两项建设”,让一切推动发展的激情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新发展,中原就一定能够绽放异彩!

  (作者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高级编辑)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唐玉宏

  郭庚茂书记在南阳调研时,对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邓州总结出来的一个很好的经验,是基层民主决策制度机制的一个有益探索、一种成功做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就是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这是我省在基层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的一种成功探索和实践,并在全国得到了推广。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制度,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文化的、社会的,都是在基层群众的探索和实践中孕育、形成、完善和发展的。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凭空产生的,是脱离于群众的探索和实践的。省委、省政府把中央关于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的有关指示要求,同打造“四个河南”一起作为我省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任务,是省委、省政府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发展的政治前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党的十八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必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我们党在发展人民民主上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立场。因此,着眼于党内民主建设,立足于人民民主发展,不断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在实践中把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决策要求,转化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建设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民主政治制度。

  二、加强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是深化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出一系列管党治党的重大举措,有力地凝聚了党心民心,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会,提高认识,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性。当前,我省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随着发展阶段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各种利益日益多元化,人民诉求日益多样化,我们所面临的执政能力考验、改革发展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突出。只有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只有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具有全面性作用

  社科界是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在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中,我们社科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努力从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探索和实践出发,认真研究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的重大意义、现实背景和实践要求,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总结。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制度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同时,要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牢牢抓住党内民主建设这个关键,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巨大生命力,彰显我们党卓越的和充满活力的执政力,以破除所谓的西方民主神话和部分人对西方政治多元化的迷信。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广阔的发展前景,充分认识我们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政治魅力,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科界的精气神,实事求是地、态度坚决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我们党的一元化领导。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的公民参与

  张宝明

  2014年3月24日,河南省委召开全省党员领导干部会议,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充分领会科学内涵,切实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努力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所谓“两项建设”,一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二是要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两项建设”的概括与凝炼,是河南省委在深入学习习总书记讲话、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于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站在党长期执政和河南省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针对新的省情、党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政治文明的实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两项建设”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引领和归宿。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集中表现,它要体现和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利益和愿望,彰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然追求。正如温家宝所言,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就是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而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它是政治生活中进步的、积极的政治运作规则,具体表现为进步的政治制度形式、进步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进步的政治运行机制。完善的政治制度是政治意识文明的表现,它使政治行为更为理性化、程序化、规范化,使社会更加法治化,并以此来践行民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表达人民的根本诉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大多数人的意志、愿望和利益为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管理人民的自治制度。从国家制度层面看,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要求在国家制度和政府管理方式上实现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从公民层面来看,要求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体制的构成,影响公共权力的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影响公共决策的开展过程,与国家融为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题中之义,换言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内在地要求公民参与国家或政府的政治事务管理。政治参与是公民自下而上地影响政治运作的过程,它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泛而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不仅是发展河南省民主政治、建设河南省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南省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我省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觉醒,通过主动政治参与行为维护自身权益的愿望日益强烈。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努力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干部选拔任用逐步走向公开透明,人大代表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民主协商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听证制度不断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政府积极回应走向常态化;监督渠道有效拓展,网络评论畅通了普通人表达监督的渠道,网络问政成为可能。这些新举措为我省公民广泛而有序的政治参与创造了条件,也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河南省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我省公民政治参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民主政治发展,日益凸显对民主与秩序的双重诉求。而民主的实现有赖于合理的制度保障以及正确的路径选择,秩序化的目标规定着当下我省公民的政治参与只能是一种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河南省委、省政府作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导者,理应为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提供更加有效的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河南省委、省政府要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制度创新、制度安排,保障公民的知情权、选举权、参政权、监督权,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一个具体、有序的行动过程。具体而言,河南省委、省政府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健全民主代表制度。一是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升人大的政治地位,强化人大的政治权威,提高人民代表的政治责任感和参政议政能力。二是拓宽人大代表的来源,优化配置代表结构,特别是要为弱势群体提供机会。

  第二,健全民主协商制度。一是推动我省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各界民主人士的协商民主建设。二是推动协商民主的渠道建设。协商主体不仅包括各领域的杰出代表,还包括各阶层的普通民众。三是推动协商民主时效性建设。政府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保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

  第三,健全听证制度。政府要通过创新立法听证制度,增强立法的透明度和适应性。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以及多重利益冲突的决策,都应有序发动社会各主体集思广益,在听取各方意见,平衡各方利益后以公正、透明的方式做出决策。

  第四,健全监督制度。一是规范相关责任主体的权利,健全公民参与监督的相关规定,保障公民享有应有的监督参与权利。二是完善监督参与的制度体系,加强对决策和执行等环节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福祉。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李太淼

  河南省提出的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两项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河南的具体化,对河南加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就经济建设而言,政治建设可以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有力地推进经济建设和其他方面建设,但就社会全面发展进步而言,政治建设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它关涉到社会制度的文明进步,关涉到人们的政治权利和政治生活。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在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在拥有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拥有高度文明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享有更高层次的幸福生活。就政治文明建设而论,民主、自由、公平、正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而其中,民主更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没有真正的民主,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不会有真正的公平、正义。正因此,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才要建立真正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才要坚持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面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依然面临许多新挑战、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也是我省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让中原更出彩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四个河南”建设的相互关系

  “四个河南”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以及与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着丰富复杂的互动关系。建设“四个河南”,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保障作用。其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四个河南”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科学规划、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地制定好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发展措施、改革方案,这就需要广泛汲取民智、充分反映民意、广泛发扬民主,而民主政治制度正好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的集体决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空间。其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最高权力,保障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依法参政议政,从而对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可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而各级党委、政府依法、规范行使权力,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加快“四个河南”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其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利于法治河南建设。民主政治制度是与法治紧密相连的,民主要求法治,法治是民主的保障。随着法治建设的加强,河南广大人民群众、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素质、依法办事能力会大大增强,这不仅十分有利于平安河南的建设,也十分有利于富强河南、文明河南、美丽河南建设。

  三、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深化改革。其一,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及时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比如,要及时推进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化,领导干部集体决策规范化、程序化,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推荐干部规范化、程序化等等。其二,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要及时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提案、质询、监督、罢免等方面的制度,充分发挥人大的功能作用。其三,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创新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的政治参与开辟广阔的制度空间。其四,要发展基层民主。要在农村广泛推广“4加2”工作法,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大力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其五,要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要依照国家法律健全、完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要改进和创新司法体制机制,确保司法公平正义。要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总而言之,既要为“四个河南”建设创造良好政治环境、提供良好政治保障,也要不断推进河南的政治文明进步,让河南人民拥有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者系省社科院中州学刊社长、研究员)

 

  着力提升执政能力 为打造“四个河南”提供有力保障

  尹书博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结合河南实际,省委提出了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两项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打造“四个河南”提供有力保障,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成我们所肩负的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任务的内在要求。

  一、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着力提升领导发展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仍然是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对于河南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当前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紧要关头,传统优势减弱消失而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深层次矛盾正在破解但还没有根本缓解,比如工业在我省经济中占比较高,但大而不强是制约经济增长和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依然偏高,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总量较少。所以,对河南来说,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没有发展,无论是增强综合实力,还是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都无从谈起。在新的起点上,各级领导干部提升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大力气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注重促进扩大就业,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我省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矛盾和问题大量出现,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各类矛盾容易碰头叠加、交叉影响、蔓延升级,各类利益冲突比较多,兼顾各方、调和平衡的难度增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正确处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一方面要靠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靠党的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如果领导干部没有很强的群众工作能力,不能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化解矛盾,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创新理念和方法,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作为“第一信号”, 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任务”, 把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第一抓手”,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借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要践行好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畅通有效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政治参与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党的群众工作机制,三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党群和谐程度的考评机制,用长效机制确保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持续;要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信访等实际问题,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增强“四自”能力,不断提升党自身建设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了应对“四大考验”,抵御“四个危险”,我们党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增强“四自”能力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四自”是一个有机整体,自我净化是基础,自我完善是途径,自我革新是动力,自我提高是目标,四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只有不断提高“四自”能力,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保持党的纯洁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坚如磐石。

  (一)在从严要求中自我净化。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和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引领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要自觉清除思想上的灰尘和心灵上的污垢,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确保理想信念不迷茫、政治立场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

  (二)在深化改革中自我完善。事靠人为、事在人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们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尤其要使那些理想信念坚定、锐意改革创新、敢于负责担当的优秀干部充分涌现,使各级干部都各尽其能、才尽其用;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切实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奋发有为的进取姿态、以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检验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坚持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相结合,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三)在善于学习中自我革新。学习是国家兴盛之要、人生成长之梯。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使命、一种职责来对待。除了学习马列经典著作、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学习经济、科技、法律、哲学、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

  (四)在勇于实践中自我提高。当前,河南的发展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的重大意义和内涵要求,明确我省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把省委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以及作出的新部署、新任务学习领会到位,转化为推动工作、创新发展的实际行动。特别要看到,我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伟大事业,必然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尤其需要领导干部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要以与时俱进、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踏实作风,狠抓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进程中展现卓越的执政能力。

  (作者系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

 

  执政能力建设要靠制度来保证

  丁 素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是与特定的制度、体系、机制相生相随。一方面,特定的执政行为必然会形成特定的体制,特定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必然会有相应的制度来伴随。所以,加强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符合执政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要求;另一方面,特定的制度也会影响能力的变化,为改进、提升能力提供保障,因为能力的状况也必然会受制于特定制度,特别是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风格和能力。加强执政能力的制度建设正是抓住了能力建设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找到了能力提高的根本性。所以,省委的战略抓住了发展要害,非常正确。

  一、制度设计要适应变化的社会形势

  党的执政能力,说到底就是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题,以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为主线,以提高党的革命能力、政治能力、发展能力为根本而进行的实现执政合法性的建设过程。但政党建设过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首先应正视社会在变化的现实。当前社会有六大变化。一是社会结构趋于紧张,人群、阶层的变化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变。二是居住社区呈现多样,导致政权组织架构趋于细腻复杂。三是就业体制有规无序,导致社会矛盾丛生,公平正义受损。四是社会组织兴而不盛,导致执政共济进退两难。五是人口流动布局紊乱,导致执政不安稳因素增多。六是舆论形成错综复杂,导致执政意识形态极端重要。所以,执政能力制度建设要适应这些变化,根本在于执政制度建设的视角要调整好。概括说,一是要有公民社会视角,在培育和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中来推进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现代化;二是要有合法性视角,把它们作为制度构建和评价的综合指标;三是要有科学性视角,把它作为改进执政方式和执政水平的根本任务;四是要有整合视角,扩大意识形态包容性,建立和拓宽利益表达沟通渠道,推进党内民主。

  二、制度构建要突出社会整合能力

  把整合功能的提升作为执政的主线,是制度建设最具针对性的思路。就当前整合状况而言,制度建设有如何下不适应的因素。一是党的思想理论作风建设的社会化功能薄弱,影响了社会价值观的整合,给党的意识形态形成主流作用增加了困难。二是党组织的社会化功能的乏力,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是党的组织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对滞后,制度建设不足影响民主政治发展,找不准党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与各社会阶层、集团的利益平衡点;二是政治录用功能有待强化,社会先进分子、能人和社会精英加入党组织渠道不通畅,不公允,不规范;三是对各类传统民间团体和新兴社会组织的组织联接与协调统筹功能不够,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组织整合。3.反腐倡廉工作又面临新挑战。改革创新勇气不足、胆略不够,形式化的作风转变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根本变化,不愿作为、不敢作为、不会作为、不善作为的问题突出,出现有光不发热,出工不出效,只当和尚不撞钟的现象。对党内的新要求有阳奉阴违,软性抵触,柔性服从的情况,特别是消极不作为,积极不当作为,积极作为不当的情况较为突出。4.新规定下有些干部心理不健康。一是狭义贪婪的自私心理;二是焦虑烦躁的危机心理;三是紧张忧虑的抑郁心理;四是孤独郁闷的压抑心理;五是嫉妒攀比的失衡心理;六是精疲力竭的厌倦心理;七是待人冷漠的孤僻心理。

  要克服上述情况,制度建设着力解决两大机制:一是内在机制建设,即思想理论和作风建设。一方面是党内价值理念要统一,另一方面要提高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二是运行机制建设,即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参与功能,促进精英与大众关系整合。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强化政治录用功能,推进选人用人制度建设,提倡能力用人。规范初始提名权制度,要使主体多元化;建立干部推荐说明制度,扩大或普遍推行实名推荐;建立考任分离制度,完善反腐倡廉体系。

  三、制度完善要重点补缺政治信任

  当前我国社会的政治信任缺损已成为影响执政能力提升的大问题。对政治信任流失的状况若任其发展下去,会侵蚀执政的合法性。政治信任是构建起来的,不是自发形成的。在现代社会中应确立与现代政治发展相适应的信任新理念。

  (一)高度信任的政治并非是“至善”的政治。政治信任与社会信任具有重大差异。社会信任是无限的,而政治信任是有限的。如果政治信任超越了政权执掌者的权利范围,信任就可能转化为盲从和愚忠,这种信任的定势和刚性化,容易助长政治腐败。

  (二)政治不信任表达并非就是政治之“恶”。应把这种民众释放的政治不满视为现代政治生活的常态。政党对待这种不满应理性选择,区别对待,宽容多数人对执政有怀疑的权利,切不可一概以惩戒自我取悦于民,模糊取悦与取信的区别。但对那些以暴力方式冲击政治制度,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甚至分裂国家和民族的行径,应采取坚决果断措施。

  (三)经济发展与政治信任水平并非是正相关系。在完善政治信任过程中过分夸大经济建设的作用,特别是夸大到视政治信任为唯一时,容易使政治走入“困局”。邓小平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增长会带来民众信任的提升,但“经济奇迹”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失衡,尤为在中国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下,失衡会为政党赢得信任设置障碍,有些是难以超越的,当失衡达到了合理利益格局难以为继时,政治信任可能会土崩瓦解。

  (四)应建立制度化的不信任表达机制。在现实的制度完善中,制度化不信任越多,自发信任就越多。一套完善的制度是应当根据制度化不信任的精神和理念来构建的。因此,健全民众表达政治不信任的制度化通道是一件维系政治和执政更趋合理化的好事,而不是坏事。

  (作者系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赵增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紧紧围绕实施国家“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四个河南”、奋力推进“两项建设”这样的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办好中国和河南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发展取得成功;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则关键在于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一、制度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

  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制度,是社会为适应其需要用合法形式建立起来的大量规范的复合体,既包括总体社会制度,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也包括一个社会中不同领域里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生态制度、党的制度;还包括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学习制度、会议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审批制度、决策制度、选人用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等。简而言之,制度就是规定,就是社会成员必须执行的一整套强有力的刚性行为规范。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具备的功能作用是立体的、多维的,制度具有社会整合作用、社会保障作用、伦理教化作用、文化传承作用、利益分配作用、资源配置作用、信息传递功能、动力激励功能、行为预期功能、节约交易成本功能、保存和巩固社会发展成果功能等等。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互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治本之策。体制问题、制度问题,是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制度对执政党执政秩序的构建具有全局性的影响,起着长期的、整体的规范作用。制度经济学家常说,制度高于一切,任何一个与社会相悖的现象出现,其终极原因都应该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中去寻找,而不应该仅仅从个人行为中去寻找,因为个人行为也是由制度所决定的,行为的无序与错乱从本质上反映出制度的不健全。1962年邓小平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有一个好的传统,这就是有一套健全的党的生活制度。1965年他在《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一文中,把在组织上建立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相结合的组织原则作为党成熟的标志之一。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他又明确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因此,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习近平同志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

  说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是因为党的制度是在党的长期执政实践中形成并被全党所认同的,是党的行动准则和依据,是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的体现;说制度建设更带有全局性,是因为党的制度与党的各方面工作相联系,对全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制度的科学完善与否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全局都会产生影响;说制度更带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因为党的各项制度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也是与党组织自身的性质、特点、目标和任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起着保证作用,一经形成,便不能轻易变动。这三大特点,凸显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使命的迫切需要。政党治国理政的模式,从治理手段看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政策主导的治理,这种治理模式通常难免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二是民主法治主导的治理,这种治理模式实际上就是科学制度主导的治理,就是建立在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根基之上的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在政治体制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各个层面,都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既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也控制着经济、社会、军事、司法等各个领域的权力,决定着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所有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以及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观念等。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政党的功能,它几乎具备了国家机器的全部职能。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归根到底是完善制度提高强党兴党的制度化水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依靠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问题。因为,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各项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能够合理划分执政党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执政活动的责任归属,使党的执政资源的各类要素实现有效配置,从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反之,难免会造成无序和混乱,阻碍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发执政活动中不必要的扯皮和摩擦,最终降低执政的效率与效益。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增强制度意识,强化制度建设,使党的一切活动都依靠科学的制度与民主的制度来规范,保证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和谐、高效运转。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推进。就河南省而言,一方面,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中原崛起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障碍,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河南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成效如何,关系到河南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影响到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的大局。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总体目标,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从而最大程度地整合执政资源,提高执政的效率和效益。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制度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核心是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制度体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重点是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评价制度,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关键是健全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总的目的就是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把权力关进民主制度、法治制度、监督制度等制度的笼子里。

  (一)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制度体系。一是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是健全各级党委内部议事机制的前提与基础。二是规范各级党委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相关规则和程序。要明确和规范党委全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坚持和完善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和书记办公会的工作规则,明确和规范党委全委会、常委会、书记办公会的职能与分工;常委会、全委会研究决定重大问题,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防止和避免随意简化程序、颠倒程序,坚决反对个人独裁专断,搞家长制、一言堂,从制度上保障各级党委“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确保各级党委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三是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的保障制度。要建立和完善舆情反映制度,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舆情反映网络,健全反映社情民意的服务平台,使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能够及时反映到决策层,做到舆情反映的制度化、经常化;要坚持和完善重大问题在决策前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协商的机制,做到重大部署公布、重大决策出台之前,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座谈会、通报会等形式沟通情况,征求意见;要健全和完善专家参与机制,重大决策听取和征询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增强决策的科技含量和智力支持,从制度上保证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四是确保决策的执行力。对会议决定的事项,要明确每项决议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并向社会公开,决议执行的情况或结果,要及时向群众通报、接受群众评议,杜绝暗箱操作现象,杜绝执行力软化、弱化现象。对决策执行中群众不满意的地方,要切实整改,做到权力的执行在群众监督下进行,确保各项决策执行坚决有力。五是强化监督有力的制度规范。要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同级人大政协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媒体监督和网络监督,建立部门配合协作的联动机制,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要明确监督的职责、内容,监督不力应承担的责任。要通过建章立制,使各级纪检、监察、检察、审计、人大、政协等监督权力运行的职能机构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互联机制,在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上形成联动机制,提高监督制约的整体效能,切实做到监督有力。

  (二)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一方面,要切实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解决好选人用人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党管干部真正体现群众意愿、组织任命真正得到群众公认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突出政绩考核的科学发展导向,使考核由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观念,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要制定违背科学发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与生态严重破坏、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

  (三)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机制制度保障。“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自古至今,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吏治清明则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心安定,吏治腐败则尔虞我诈、遍地烽火、民不聊生。“党的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坚决反对腐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一是要严厉打击、严厉惩治一切腐败分子。要坚持不懈地纠正“四风”,始终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始终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抓早抓小,始终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二是要不断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真正做到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预防。要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大力推行阳光党务、阳关政务,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促进权力规范运行;群众举报是有效打击腐败的有力武器,群众举报的行为与积极程度同遭受到打击报复的可能与程度成反比,要进一步完善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畅通人民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诉和举报的成本与风险,增强群众反腐的积极性;要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各级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切实解决好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以及一些腐败案件难以坚决快速查办等严重问题;要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执行组织纪律,严格落实责任,严格追究责任,坚持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不能让制度成为只能吓唬人的纸老虎、稻草人,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制度真正成为一只只真老虎。人人敬畏制度,人人履行责任,就会在全社会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

 

  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守四

  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是省委提出的“两项建设”之一。其内涵就是要促进思想政治建设持续加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基本形成,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更加健全,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制度建设是执政党跳出“兴勃亡忽”历史周期率的根本出路

  抗战时期,黄炎培先生在与毛泽东谈话时指出“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几千年封建王朝难以跳出人亡政息历史周期率的根源,就在于“人治”观念的深刻影响。对黄炎培之问,毛泽东当时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即要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避免“兴勃亡忽”的历史宿命。我们党执政之后特别是在经历了20年的“左”倾错误之后,才深刻认识到了制度缺失的严重危害。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1980年,他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关于“如何才能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问题”时,又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先后废除了干部职务任期终身制,修改完善党章、党纲、党纪,明确了党与国家权力机关、与民主党派关系,完善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表决制、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以及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等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在艰辛探索中迈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坚实一步。但几千年的“人治”影响不是在短期内就能消除的。时至今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一言堂、家长制等封建主义的影响和做法仍不能说得到了彻底根除。我们党的长期执政,仍然面临着跳出历史周期率怪圈的严重考验,仍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根本保证

  《诗经》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有人群就必须有规则”,足见制度历史之悠久;人们常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足见制度作用之重要;大家都说,国有国法,党有党纪,乡有乡规,民有民约,足见制度内容之广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取决于党发展经济、政治、先进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能力。而党的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各项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在党的各项执政能力建设中,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当前,我省正在全面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努力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但从制度建设的现状来看,与沿海地区相比,我省在体制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某些领域权力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滋生和助长了一些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干部选任、使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和漏洞,影响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导致执政效率下降;三是权力运作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漏洞,滋生或导致了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郭庚茂书记在谈到许多市里的产业聚集区发展态势反而不如县里的产业聚集区好时,深刻指出:主要原因还是体制问题。这些都说明了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在这一次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增强制度意识,强化制度建设,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以积极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消除弊端,激发活力,从而从根本上加强和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 最大程度地整合执政资源,提高执政效率,切实肩负起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的崇高使命。

  三、制度创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倍增器

  制度建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但制度建设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无缺的,是尽善尽美的。”因此,只有不断改革与完善党的制度,革故鼎新,全面推进党内制度创新,才能使党在各方面的探索、创新的成果长期化,从而取得执政效果的最大化。在制度创新方面要抓好两个环节:

  一方面要及时把在执政实践探索出来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做法、好措施制度化。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基本体制、基本机制和基本制度,这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基本制度,比较合理地划分了执政党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了基本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了执政活动的责任归属,使党的执政资源的各要素实现有效配置,从而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这既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源,也是我们在今后改革中进行制度再创新的基础,要倍加珍惜。同时,在执政实践中,还要把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各方面的新尝试、新创造及时制度化,并不断完善,使之变成为具有普遍适用的行动准则和依据,推进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比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就是我省基层党组织的一个创造。只有将这类的创造及时制度化,我们才能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避免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极大浪费。

  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已与实践不相符合的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具体的制度都是和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当时的内外部形势紧密相联系的,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印记。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产生和形成具体制度的土壤变化了,具体的制度也要随之进行改革调整。现阶段,党政关系、科学决策、干部队伍建设、党内民主、权力监督制约等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制度上的弊端,导致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家长制、一言堂、缺乏监督制约等影响发展的体制滞后现象。在这一方面,又需要我们突破制度“迷思”,打破制度藩篱,全面深化改革,大胆试,大胆闯,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把制度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既要求真务实,又要与时俱进;既要科学设计,又要求实求效。最根本的,是要在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水平的前提下,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有效性,使制度全面见之于党的执政实践,从而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实现党的执政目标。

  (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研究员)

 

  为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而努力

  闫德民

  前不久,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省委书记郭庚茂第一次详细论述了“两项建设”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在论述推进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问题时,郭书记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纳入其中,强调要通过推进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使“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更加健全”。应当说,这同党的十八大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河南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具体实际来加以理解、深入贯彻。

  一、重视和强调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与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完全契合

  党的十八大不仅鲜明地把“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作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切实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将其作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指明了方向。

  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思考的重大课题。他强调指出,要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由此可见,郭庚茂书记强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作为推进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完全契合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二、河南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近年来,河南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先后制定出台了《规范干部任免程序实施办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暂行办法》等制度规范;建立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全面实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制度。商城县在推进党务公开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时,探索出一套完整规范的党务公开工作模式,其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认可。焦作市在市直单位探索构建岗位权力风险防控机制,形成了以岗位“六知道”和防控“六办法”为主要内容的“焦作模式”,这一模式实现了对岗位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尽管各地在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还存在不少亟待完善的地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还任重道远。

  三、河南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努力方向

  目前,我省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中央第八巡视组向河南省领导班子反馈的巡视情况看,腐败问题在我省的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比如,中央巡视组指出,在河南,一些领导干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插手土地转让、工程招投标等收受贿赂问题比较严重;有的领导干部生活作风腐化,为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买官卖官问题突出,跑官要官、拉票贿选问题一度也比较严重;干部带病提拔问题时有发生。

  为什么我们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方面做了不少努力,还不能把权力有效地关进制度的笼子,效果还不那么明显?我个人认为,根本在于现在的权力结构很不合理,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不仅依然存在,甚至比过去还要严重,有过之而无不及。时至今日,在我们党内,决策权和执行权还是合在一起,监督权也属于党委领导。权力结构不合理,权力结构改革不推进,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不解决,制定再多的所谓制度也无济于事。现在不少人在谈论“牛栏关猫”,在我看来,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目前,制度笼子之所以关不住权力,不是因为制度少而粗,而是因为权力太大。现在,我们的一些制度笼子,用来关蛐蛐、关蟋蟀还差不多,而我们却硬要用它来关权力这只“老虎”,这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大家有个共识,就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把权力有效地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必须着力加强制度建设。问题的全部关键,在于什么是制度?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有认识误区,在许多人看来,所谓制度就是制定的那些规则、条款。其实,这只是浅层含义上的制度。除此之外,还有深层含义上的制度,也就是能够保障这些规则、条款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体系。而在这种组织体系中,权力结构是最核心、最具实质意义的东西。也就是说,权力结构是深层含义上的制度的核心,是所有全部制度的实质和根本。因此,我们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更带有根本性的制度笼子应该是组织体系的笼子,权力结构的笼子。

  下一步,我们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点,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权力结构改革,着力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作者系省社科院党建与政治所所长、研究员)

 

  更加注重执行制度的制度建设

  赵传海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的“两项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民心声和时代要求。“两项建设”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是“制度”,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我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制度体系,但是对有些制度的贯彻执行却不得力、不到位、不周延。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执行制度的制度构建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一、注重和加强执行制度的制度建设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内涵维度看,制度建设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都需要有一套系统的制度规范,而且任何一个方面又有若干分支的制度规范,可谓包罗万象、内容丰富,纵横交错、相互支撑。从流程维度看,制度建设从酝酿制定到贯彻落实,不同环节同样要有制度保障。在这个视角下,制度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创制制度,即制定制度的制度。以道德标准判断,制度无非有两类,一类是好的制度,即善制度,一类是坏的制度,即恶制度。制度的善恶,首先取决于制度的创立过程和创立程序是否完备、全面、科学、合理,如果程序不当,即使主体愿望是好的,而产生的制度并不一定理想。因此,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关于制度产生的制度,使“议决”有所依,避免少数人的好恶决策,从而达到从好的愿望出发产生善的结果。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度,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各种迹象表明,我们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二是行为制度,既规范社会各种行为的制度。规范国家、集体、个人的行为,是制度建设的主体,也是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现有的制度,多数是规范性制度,对社会行为主体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执行制度,即落实制度的制度。对于大多数规范性制度而言,由谁落实、怎样落实、落实到什么程度,以及落实者出现“偷懒行为”如何被惩戒等,都需要有制度性规定。比如,国家已经有了交通法规,交通警察作为执行者,如果对违反交通法规者视而不见怎么办,这就需要有对交通警察起激励约束作用的制度规定。实施依法治国,必须建立健全严格执行制度的制度体系和执行制度的约束机制,使模范执行者得到褒奖,使严重违犯者得到惩罚。

  二、注重和加强执行制度的制度建设有助于预防制度失灵

  解决当下中国的许多问题,已有共识观念,一靠教育,二靠法制。国人已经明白,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当然,制度也有失灵的时候。一般说来,所谓制度失灵是指由于核心制度缺失,或者制度执行失范、制度供给程序错位、制度安排与社会环境不兼容、执行成本无法分摊等问题,出现制度供给的边际效率下降,致使制度难以运行的现象。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覆盖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然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章不循、守纪不严”的社会现象依然相当严重。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缺少对执行制度的监督约束,使已经出台的制度规范被有意或无意搁置了。例如,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党纪政纪层面,反腐败的制度可谓系统全面,但腐败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再比如,《食品安全法》已经颁布多年,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当前,政府和许多单位都规定,禁止民众在校园、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吸烟,但是由于缺少对制度执行主体的规定,且没有规定对违规者的惩罚程序和措施,因而使该规定在许多场合形同虚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造成制度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执行制度的制度建设没有跟上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建立健全执行制度的制度,是预防制度失灵的必要选项。一是执行制度可以明确执行者是谁,避免执行主体缺位;二是可以明确执行程序,防止执行方式不当;三是可以明确执行者的权力,保障执行者的正当行为;四是可以明确执行者的责任,约束执行者的偷懒行为。

  三、注重和加强执行制度的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实现制度现代化,更好地实行良治,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全体人民福利最大化,不仅是典型的国家性公共物品,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任何制度建设都要经历一个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任何制度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国家制度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必须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充分借鉴吸收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做好废、改、立三个环节的工作,有破有立、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制度,修正错误的制度,完善缺损的制度,创造适时的制度,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为此,一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二要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三要相信专家的远见和卓识,发挥智囊的谋划作用。

  在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同样需要注重和加强这两个方面的执行制度的制度建设。应该承认,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关键是如何落实这些制度还缺少应有的制度保障。方向已经明确,思路已经清晰,措施已经跟进,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和加强对执行制度的制度建设,保障各种行为制度落到实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贡献。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组织部长、教授)

 

  打造“四个河南” “两项建设”是关键

  霍清廉

  努力打造“四个河南”,加强推进“两项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精神的河南决策行动,也是河南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需要团结全省一亿人民,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搞建设,万众一心筑长城。特别是要把大家的意志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只有高度统一思想、统一方法、统一步调,才能达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是打造“四个河南”先决条件

  打造“四个河南”的决策,既符合中央的统筹规划精神,又切合河南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省情,更重要的是这个决策顺民心,畅民意,是一亿河南人民日想夜盼的梦想。

  由于种种历史和区位的原因,河南经济落后于东部沿海,落后于南方诸省,落后于京津唐,以至于形成了《区域经济学》上所说的“中部塌陷”。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一直在奋力直追,但是,直到目前,河南的经济仍然是大而不强。可以说,打造“四个河南”是“中国梦”的河南蓝图,更是一亿河南人民切身利益之所在。

  要实现河南人民这个美好的夙愿,关键在于动员一亿河南人民热情参与和积极投身,这就需要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完成打造“四个河南”的伟大工程,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赋予广大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监督权和平等分享发展成果的权力。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第一要义。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党的章程与文件,都是这么规定的。

  无论是从丰厚的中原文化中看,还是从国家的政体上看,要完成打造“四个河南”这项宏大的工程,没有强有力的党的领导不行。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从意识形态上,都不能出其左右。尽管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有那么一些“杂音”,但是,只要我们冷静地理性地加以思考,就不至于受其干扰。

  因为打造“四个河南”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历史任务,而且我们正处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之中。从内部来看,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紧缺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问题等等都是巨大的挑战;从外部来看,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金融风波的影响,大国势力博弈问题,以及周边边境争端问题等等,都会或多或少对河南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在这种特殊形势下,“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综上所述,加强和推进“两项建设”,不仅要未雨绸缪,更要贯穿始终。它不仅是打造“四个河南”的前提条件,更是打造“四个河南”根本保障。

  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要义是赋予人民相应的权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这既是党的宗旨,也是我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根本经验和法宝,还是我党战胜敌人和各种困难的历史经验的结晶。只要我党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和智慧;只要我党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就有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威力和凝聚力。这也是我们建党90多年的历史和我们建国60多年的经历一再被证明的不争的事实。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方法是尊重人民,尊重人民的意愿,尊重人民的劳动,尊重人民的创造力,更要尊重人民的正当而平等的利益。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与我国历史上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分水岭,也是与世界上一切资本主义执政党的分界线。在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务必要使我们所有党员干部明白,谁丢掉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谁将成为中国的“戈尔巴乔夫”。

  在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形式和内容并举。形式,就是程序,即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民主程序,在决策和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一步都不能或缺;内容,就是对每个党员的宗旨教育,尤其是对党员干部的宗旨教育,特别是要一刻也不能放松地对大大小小的党的一把手进行宗旨教育。做到党要管党,从严管干部,尤其是管好一把手。

  在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赋予人民群众评议权、取舍权。这既是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也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一定要不断发扬光大。

  三、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关键是干部制度建设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人的先天性智商没有很大的区别。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提高干部素质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科学的选拔制度是公开、公平、公正。广泛地接受民众和媒体的监督和参与。不仅要接受本部门民众的监督,还要接受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与评价。严防钻营分子混进干部队伍;即便侥幸混进干部队伍,也让他无处藏身。其次,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考评制度。干部执政和施政的过程中,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价。要改革目前考评干部的做法,不仅组织部门拿意见,群众也要拿意见,而且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办法。具体地说,任务的分解、绩效的考评、干部的工作作风好坏的界定,要让服务对象评价;干部的升迁与否,要让群众的评价占一定的权重。这样才能使干部敬畏岗位,在施政时如履薄冰。其三,要进一步完善问责制。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领导班子是主要因素。干部是否有足够的进取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尤其重要。速度上不去,质量管不好,贻误了机遇,甚至出了问题,一把手首先要负责,轻者丢官,重者坐牢。有这样的制度作保障,才不至于出现“一公里”现象,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豆腐渣工程”。

  总之,要完成打造“四个河南”的重大任务,“两项建设”是关键,既是目前建设好“四个河南”的紧迫任务,也是进一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计所系,更是实现“河南梦”的根本保障。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思政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把握原则、完善机制 积极推进“两项建设”

  李 勇

  省委、省政府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立足河南省情做出了打造“四个河南”和推进“两项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四个河南”和“两项建设”相互支撑、紧密配合,前者明确了我省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后者提出了民主政治制度和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的明确任务,“四个河南”、“两项建设”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契合,反映了全省上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科学把握。“两项建设”既是我省改革发展总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打造“四个河南”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和组织保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两项建设”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指示的重要举措,是河南省推进未来改革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主要工作任务。这里所说的制度不仅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更包括了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大量具体制度,如何搞好“两项建设”是一篇大文章,既需要顶层设计,又离不开各方面的积极协同,建立起高效的体制机制。下面,就“两项建设”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两项建设”要贯彻“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确保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习总书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明确了制度建设的核心和要义,提出了评判制度建设好坏优劣的原则标准。我省“两项建设”应当遵从“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

  于法周延,强调制度建设要合乎规律和法理,做到法律意义上的完整、缜密,并增加制度体系的覆盖面和互补性,避免出现制度盲点。我省的“两项建设”,首先,要绝对服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宪法、各类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的要求,不能棚架,不能进行实用主义的解读和选择式运用,“两项建设”不能与之发生抵触或偏移,这是一个大原则。其次,深刻研究我省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制度需求,科学制定地方性制度规范,并不断补充和完善。要处理好严格服从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与紧密结合本省实际进行制度建设及创新的关系。

  于事简便,强调制度建设在实践中要提高实施效率,切实发挥最大功能,尽可能简约、明晰、易理解、易执行,成本低,有效增强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导性,减少制度负效应或被闲置等问题。“两项建设”中,要屏除为制度而制度、把制度复杂化或繁琐化、甚至假“制度”之名维护部门和个人不当利益等弊病,大力推行简易程序,优化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两项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

  习总书记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深刻揭示了制度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制度建设在更大程度上的约束对象是干部、党员而不是群众,明确了制度约束谁、服务谁这两个基本问题,标志着制度建设理念的深刻转型,即制度为民、制度治吏。而且,这里说的是干部与党员,反映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体化推进规范国家权力与规范执政党执政权的要求。我省“两项建设”中,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基本理念。第一,每项制度的酝酿、起草、颁布等各环节都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进行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问计于民,汲取群众智慧。第二,各项制度要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个载体,广而告之,为民所知,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活动,万不能使其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更不能成为个别政府部门及有关人员掌握的特权。第三,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要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使得制度得到普遍遵守,没有人可以超越于制度之外、凌驾于制度之上,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两项建设”要建立统一、务实、高效的体制机制

  首先,要有科学的宏观顶层设计。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贯彻维护,各项具体制度建设的工作重点与相互协调等,都需要省委、省政府拿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度建设一定要有前瞻性,要对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有明晰把握,据此确立制度建设的总目标及阶段性任务。建立制度就是立法,要按照立法程序逐步完善制度的制定程序。要明确制度研究、制定和监督的执行机构。涉及全省政治经济问题的有关制度的制定必须由站位全省高度、超脱部门权力的相关机构来设计,由省委、省政府统一确定、颁布和解释,并督导其执行,具体职能部门只有执行的权力。涉及部门权力的制度,一般也不能由该部门自己来制定和解释,否则,难免为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所囿,带出其他方面的弊端。

  其次,要充分发挥制度功效,确立制度权威。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各部门都出台了数量众多的制度规章。然而,有一些制度却难以得到真正贯彻执行,原因就在于这些制度或脱离发展实际,失去了执行价值;或太过原则和笼统,缺乏具体的明确规定,执行起来主观因素就显得很重。更多情况属后者,因为这样的制度给人们从各自角度理解和解释留下了过大空间。尤其是程序化制度如果没有很明确规定,实体化的制度也就很难落实。因为同样一项制度要求按照不同的运行程序来做,效果可能大相径庭。所以,需要根据制度在实际中的执行情况,不断进行矫正、补充、完善,加强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保证制度价值,建立制度权威。

  四、“两项建设”要注重系统整合,发挥整体功效

  这些年来,我们在各方面都出台了很多制度,但如何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的角度,把各方面制度有机统一起来、连贯起来,形成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工作。制度只有统一起来,构成完善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所以,要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建立起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各方面具体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的有机体系,增强制度体系的完整性与协同性。

  要按照中央制度建设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对现行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认真做好废、改、立工作。对于实践证明群众认可、行之有效的制度,要予以坚持,并着力抓好落实;对于不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或与现行法规制度相抵触、不一致的,要予以废止;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要予以修订完善;对于制度缺位的,要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通过努力,形成功效发挥充分、易于监督检查的完备的制度体系。这项工作需要省委、省政府统筹安排,也需要各部门各地方积极协同。

  五、“两项建设”要注重制度宣传,强化执行力度

  “两项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制度宣传使全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全面深入地了解各项制度内容,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强化制度观念和规则意识。长期以来,有些制度形同虚设,或被曲解架空,而一些“潜规则”却大行其道,人情关系甚至腐败成为了经济社会活动的“润滑剂”,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公信力受到极大挑战,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干部群众没有真正确立起制度观念。这既需要通过制度的执行来强化,也需要通过制度宣传教育来强化,时刻绷紧制度之弦,保持制度权威。而且,通过制度宣传教育,可以进一步优化执行制度的文化氛围和政治生态。

  制度建设重在贯彻执行。任何实践证明好的制度都要一以贯之、坚持始终,通过有效形式考核执行效果,把制度落到实处。贯彻制度必须责任明确到具体的组织甚至个人。明确执行者、检查者,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和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一项好的制度,必定是人民群众拥护的制度,也是人民群众获益的制度。所以,发挥群众在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很重要,监督作用发挥好了,就能有效促进和保证各项制度得到更好的执行。

  (作者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