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4中原智库专题三:践行核心价值观 打造文明河南

河南省社科联  2016-02-28

  专题三:践行核心价值观 打造文明河南

  李庚香:增强价值观自信 建设文明河南

  蒿慧杰:打造文明河南:诚信是基础 政府要先行

  张光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河南建设

  张宝明: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河南建设的精神旗帜

  张宝锋:文明河南:从培育社会资本开始

  王桂兰: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打造文明河南的依据和动力

  范晓音:核心价值观重在落细落小落实

  丁 素: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与河南形象

  赵士红:领导干部要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张新斌:文明河南与根亲文化的初步思考

  贾世秋:核心价值观传达:如何安顿青年人躁动的灵魂

  李 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创新

 

 

  增强价值观自信 建设文明河南

  李庚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积极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就是要切实增强价值观自信,把文明河南建设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思想力量和理论支撑。

  一、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切实增强价值观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高度概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要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必须增强价值观自信。通过悉心培育和大力倡导,使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理性认知,而且有感情认同,自觉树立起对党的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坚定信念,对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二、打造文明河南,推动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转化

  建设文明河南,开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转化,使河南以一个文明型大省的形象出现,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具体而言,要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抓道德建设。要强化明德知耻、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意识,树立以德立身、以德为政、以德兴业理念,加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二是抓法治建设。要坚持依法办事,要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要完善法规制度,要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三是抓诚信建设。要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文明河南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大诚信教育力度;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有效引导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四是抓服务型机关建设。要树立服务就是生产力,就是综合竞争力,抓环境就是抓经济、抓服务就是谋发展的理念,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明河南建设,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发力:

  第一,以文明河南托举中国梦。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是中国梦在河南的具体体现,是一亿河南人民为之奋斗的总目标。增强价值观自信、推进文明河南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个总目标善做善成,促使增强价值观自信、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精神追求,转化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物质力量。

  第二,以文明河南践行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24个字,高度凝聚、高度概括,要在实践中引领人们学习它、领会它,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需要一个载体将它同人们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对于河南来说,文明河南建设就是这样一个载体,因此,积极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就是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切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把文明河南建设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第三,以文明河南凝聚社会正能量。当前,我省正在全力实施国家三大战略规划,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着力加强文明河南建设,就是要找准文明河南建设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着力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和激发创造力的重要作用,为增强经济硬实力汇聚浩气磅礴的正能量。

  第四,以文明河南提升文化软实力。当前,在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河南要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总目标,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积极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必将有助于提升中原文化的软实力。要通过文明河南建设,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实施软实力战略的根本,使河南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三、推动文明河南建设善做善成

  文明重在建设,道德重在实践。文明河南建设是我省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善做善成,推动全省人民将“文明河南”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一)进一步提炼中原人文精神,使文明河南建设具有“精气神”。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深厚的文明沃土孕育了河南特有的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特质。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更是河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兰考时指出,“焦裕禄精神和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和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

  (二)进一步发挥中原文化的优势,使文明河南建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就要善于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让文明河南之树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作为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河南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深厚中原文化土壤。

  第三,突出根文化优势,打造根亲河南。根亲文化是河南寻根实践发展的真实写照,是河南文化自觉性的真实体现。一种文化,滋养一个民族走了五千年的历程。根亲文化是立足于河南寻根理念与实践基础之上,以河南根文化为核心吸引力,历史与当代互动、文化与经济互联所形成的特有的“寻根找亲”的文化与文化现象,是以传统文化为纽带的河南与全球华人互动的特殊文化现象。

  (四)努力实现文明河南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文化强省建设一体化发展。国务院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写进了文件,明确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一使命,需要我们对文明河南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强省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作出系统布局。要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文化强省建设,则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五)着力培育大美河南的良好形象。当前,要塑造河南形象已经成为全省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文明河南建设,塑造良好的河南形象,对于河南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系省社科联主席)

 

  打造文明河南:诚信是基础 政府要先行

  蒿慧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打造文明河南,是我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核心是“做文明人、办文明事”, 基础是诚信。离开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失去依托、成为空中楼阁,文明河南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是公民个人的立身之本、社会良性运行的道德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应该讲,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诚信早已深深融入每一位中原儿女的血液。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诚信建设,近年来通过大力打造诚信河南,河南的对外形象明显提升,大家都为作为一名河南人而骄傲。但毋庸讳言,这决不意味着河南的诚信环境已经很好了,相反,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比较突出的是,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出尔反尔,说一套做一套,引进客商时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都敢承诺,项目真进来后,服务跟不上,政策难兑现,甚至公然损害客商的合法权益。还有,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受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一些人见利忘义、道德沦丧,社会上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影响很坏,不仅对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造成破坏,而且损害我省形象,影响我省发展,所以,我们在打造文明河南过程中,必须始终突出诚信建设,大力倡导重诚守信,让诚信之花永远盛开在中原大地,为河南改革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推进诚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抓好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用制度和规则培育形成全社会诚信氛围。其中,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重诚守信,会带动整个社会诚信风气的养成。推进诚信建设必须把政务诚信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着力点有五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示范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的诚信水平和作为,对全社会诚信建设具有表率导向和牵引促进作用,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强化有诺必践,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强监督考核,强化失信惩戒,以政府诚信行为取信于民,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另外,必须积极推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管理、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等规章制度,加快构建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信贷征信数据库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必须大力推行信用报告、信用承诺和信用审查,在行政管理中率先使用相关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稳步推进信用信息在重点行业规范管理方面的应用,支持发展信用评级、信用调查、信用管理咨询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动惩戒机制。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政务诚信的核心和生命线。政府部门不违法,行政权力不滥用,是政务诚信最基本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带头遵法守法,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履职用权,将依法行政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依法行政来协调利益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重大决策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超出法定权限或与法律法规抵触的,不得作出决策;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作出影响公民、企业、其他社会组织权益和增加他们义务的决定。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减少政府失信行为的“釜底抽薪”之策。如果政府管得多、管得宽,而且又不作为或乱作为,那么失信行为必然出现,所以,必须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大幅度精简审批事项,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确保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开放到位;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公布目录清单,探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步做到清单之外的事项,都由市场主体依法自主决定。

  (四)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是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守信践诺的有效方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颁布施行好几年了,政务公开工作也是年年部署年年抓,但成效还不能说很理想。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公开标准不明确,公开什么、公开到何种程度,都由部门说了算,群众想看的要么看不到要么看不懂;另一个是监督问责和惩戒不够,因为政府即使不公开也不需要承担什么后果。所以,推进政务公开,必须从群众最想了解的方面入手,把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贯穿到行政行为的全过程,让权力的运行轨迹清晰可见,绝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时要强化公开责任落实,坚决遏制和纠正想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不想公开什么就不公开什么的现象,使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养成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媒体和社会监督。

  (五)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和管理。公务员是政府决策的执行者,是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履行者,所以,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和管理,是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基础。必须深入开展公务员诚信、守法和行政伦理、职业道德教育,在公务员中不断灌输和强化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还要抓紧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将公务员录用、履职情况以及重大事项等信用信息纳入档案,并将失信记录和违规违纪情况作为公务员考核、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努力建立一支守法守信、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作者系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河南建设

  张光辉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这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三个倡导”,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文明河南作为“四个河南”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着力提升全省公民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河南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规划,在本质内涵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实践要领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度衔接,是我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打造文明河南,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它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打造文明河南,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为依归、为统领,在全省各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的纽带作用,努力把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实现同“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统一起来,在全省各界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打造文明河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和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它强化了实践导向,有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转化,需要构建载体、选好抓手、找准突破口。具体到我省来说,就是要大力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努力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衔接的价值理念、精神力量、文明环境,培育形成“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打造文明河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打造文明河南,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要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文明河南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着力点: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打造文明河南的过程中,我省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要求普通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结合我省持续开展的“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要不断弘扬中原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要不断弘扬中原优秀文化。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厚的文明沃土孕育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原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河南的具体体现。国家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之一,不仅是中原经济区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首个明确了传承文化使命和功能的经济区域,我们要依据得天独厚的文明因子,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河南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要选准立足点和突破口。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要选准立足点和突破口,结合我省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抓道德建设。善于通过教育提升、舆论引导、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扬正气、讲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二是抓法治建设。要加强知法守法用法教育,引导人们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准则。三是抓诚信建设。当前诚信危机是道德领域最突出的问题。要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文明河南建设的基础工作,增强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监测机制、评价机制和惩戒机制,有效引导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四是抓服务型机关建设。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服务就是生产力、就是综合竞争力、抓服务就是谋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健全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要构建大宣传格局,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共同价值的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要深化务实宣传工作理念,构建大宣传格局,深入挖掘河南精神,生动讲述河南故事,努力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一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微”字上下功夫。现在,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不断推出先进典型,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深入挖掘如史来贺、吴金印、吴树兰等典型人物事迹,增强其感召力、凝聚力;要继续推出如“南水北调”、“商丘好人”、“竹林镇”等先进集体形象,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结构,产生覆盖全面、远近皆宜的示范效应。三是运用文艺表现形式,在以文化人上下功夫。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持续打造中原作家群、中原戏剧家群、中原书风、中原画风、中原摄影家群、梨园春、武林风等知名文艺品牌,运用各种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为文明河南建设注入新活力。

  (作者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河南建设的精神旗帜

  张宝明

  在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的转型期,社会对“共识”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立足于核心价值观的全球视域、中国视域、当代视域,聚焦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有效路径等重大问题,确定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坐标。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河南建设,这是最近召开的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作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单向度的意识形态话语宣传层面,而应重在融入和践行,让其成为引领文明河南建设的精神旗帜和坐标,成为弘扬中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明河南,凝聚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强大正能量。核心价值观与文明河南建设事业紧密相连。

  践行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是一项凝心聚力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具体到我省实际,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依法治省工程。法治是人所共求的善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随着改革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依法治省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内容。过去,我省各级各部门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如何使这项工作成为一个可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实现依法治省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谱系化、可持续化则是引领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二,强化德治工程。道德是文明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打造文明河南的事业中,要将依法治省与以德治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河南是文化大省,历史的先贤在这片热土上为我们立身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今天,我们要将这些丰富的“内存”外化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这是对核心价值观最为切实的倡导和践行。

  第三,塑造公民工程。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是社会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加强公民意识已成为当代中国扩大人民民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文明河南的建设中,在核心价值观的观照和引领下,我省社科界应深入研究公民意识的内涵,积极探索增强公民意识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现实路径。政府和社会要以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为依托,着力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促成我省公民意识的全面提升,建构个人——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和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市民向公民的转变,并最终推动河南公民社会的形成和生长。健全的公民塑造,将助推文明河南的提升,尤其是在法治与德治的双翼下,健全公民的塑造将使文明河南蔚为大观。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文明河南:从培育社会资本开始

  张宝锋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文明河南就是“繁荣的河南”、“秩序的河南”,如何走向繁荣,如何实现秩序,我认为,需要构建一个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及其保证制度体系有效运行的政治文化。制度体系就是以法治为表征,深刻反映时代特点,契合本国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规范体系。政治文化是支撑制度体系的意识形态,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价值体系和意义系统,旨在维护和捍卫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秩序性。从文化层面讲,社会资本是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互动所形成的信任、团结、合作、互惠、平等、参与等一系列认同关系, 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精神信仰和行为范式。社会资本是政治文化的内核与要义,是内嵌在民族深处的精神之魂,是制度实践成效优劣的思想保证。

  一、社会资本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润滑剂,是社会繁荣和谐的基石

  (一)它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信息不对称必然造成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随之带来的必然是交易成本的提高。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当代理人为委托人工作而其工作成果同时取决于代理人所做的主观努力和不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并且主观原因对委托人来说难以区别时,就会产生代理人隐瞒行动而导致对委托人利益损害的“道德风险”。社会资本以其诚信机制可以有效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使交易在“零成本”或较低成本下达成,使市场主体的预期更加确定,经济环境更加有序。

  (二)有助于克服“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增进集体行动和公共福利。“搭便车”就是不劳而获,坐享他人劳动成果。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外溢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不管有没有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例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获得加薪,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但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和成本。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搭便车的行为。搭便车是瓦解集体行动的第一杀手。搭便车造成集体责任扩散,个人懒惰懒散,凝聚力、积极性极大下降,整体效率降低;如若大家都搭便车,集体行动就难以开展起来,公共物品供给枯竭,大家都遭罪。

  (三)有助于消除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转变所到来的紧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熟人社会日渐解体,陌生人社会日渐来临。熟人社会的整合机制主要是以面子为载体的地方规范、地方知识,陌生人社会的整合机制主要是制度规范、普遍知识。但制度规范的有效贯彻还需以诚信与责任为主的社会资本的道德基石。传统的以人际关系功利取向的传统社会资本失灵,难以整合陌生人社会的原子化人群,特殊主义取向的特殊社会资本急需向普遍主义取向的普遍社会资本转变。信任、合作、责任成为社会资本最核心的价值文化要素。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繁重,如何使农民变成市民,并成功融入城市社会,使充满流动性、匿名性、高密度的陌生人社会实现有序繁荣,是文明河南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在文明河南建设中培育社会资本的路径选择

  (一)制度的正义良善。正义与良善的制度是孕育社会资本的沃土,必将创造出繁荣的社会资本,同时它也决定着社会资本的价值取向,制度趋恶必将改变或扭曲原本向善的心理和认知图式,塑造错误的价值编码和行为模式系统,人与人的关系要么陷于强权之下的不平等的依附庇护,要么进入极端个人主义的不合作、不信任、超级自由的原子化个人的囚徒困境。作为制度创设的主体,政府要不断地革新制度,将公平、正义、合作、互惠、诚信、民主、自治等精神内核贯穿于制度设计和实施之中,以普遍主义的信任取代特殊主义的信任,以适宜的或节制的个人主义取代极端个人主义,以民主法治代替人治。什么样的制度是正义或良善的制度?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价值及需求的肯定。维护人的尊严最基本的就是要维护好人的各项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意志自由、保障人的民主权利、注重伸张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平就是作为一个理性化的人类社会什么时候都不能缺少的价值观基础。

  (二)政府的公共教育。政府虽不能直接生产社会资本,但它却可以通过公共教育的投入,来改善公民素质,进而提高社会资本的存量与增量。政府举办的国民教育不仅给学生以知识与技能,还给学生以德性修养,使他们理解和运用信任、公正、平等、合作、互惠、博爱做人做事、治国理政等抽象原则,使他们明辨是非,私德公德都得到培养。实践证明,教育是提高社会资本最明显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传递人力资本,而且还以社会规则和规范的方式传输社会资本。

  (三)要有成长的制度空间。社会资本不会凭空产生,再强大的政府也难以通过强权生产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要在公民的实践中慢慢孕育、逐渐养成。公民要实践就要有实践的平台和通道,要有制度规定的可以对公权发表评论的公共空间。制度空间是主体活动的平台,就像种庄稼,有了种子,还要有土壤、阳光、水、空气等,否则种子就无从生根发芽。这个制度空间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建立与活动的章程、公权运作的范围方式、公民或组织影响公权的途径等。政府要敢于放手,要有自信,让老百姓管理自己的事务,让老百姓监督政府,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在民主实践的汪洋大海中学会民主政治的游泳技术,才能完成从草民、臣民到市民、公民的飞跃。关键不在于让不让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参与,而在于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只要规制科学合理,是不会出乱子的。

  三、复兴社区,建立密集的邻里网络

  建立密集的邻里网络是培育社会资本的至关重要的载体。在一个社区中,这类网络越密,其居民越有可能进行为了共同利益的合作。

  (一)公民参与网络增加了人们在任何单独交易中进行欺骗的潜在成本。投机者要面临这样的风险:既无法从未来的交易中获益,也不能从它目前参与的其他交易中得到它所期望的收益。用博弈理论的语言说,公民参与网络增加了博弈的重复性和各种博弈之间的联系性。

  (二)公民参与网络培育了强大的互惠规范。在许多社会背景下,互动的同伴们,倾向于给那些可以接受的行为制定强大的规范,并且在各种交往场所互相交流各自的期望。这些规范因关系网络而得到加强,而关系网络则取决于好名声的确立,其中包括信守诺言、遵守当地的行为规范。

  (三)公民参与网络促进了交往,促进了有关个人品行的信息之流通。公民参与网络使得名声得以传递和溢美。如我们所见,信任与合作,依赖于人们对潜在的伙伴的以往行为和当前利益的真实了解,而不确定性则强化了集体行动的困境。因此,假设其他条件相同,参与者之间的交往越多,它们之间的互信就越大,合作也就越容易。

  (四)公民参与网络体现的是以往合作的成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模板,未来的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过程具有过滤装置为我们提供了连续性,那些对交换问题的古老的非正式解决方案,延续到了今天,它们使得非正式约束成为长期变迁中的连续性之重要来源。因此,政府要培育邻里网络,包括楼道网络、兴趣团体、互助网络、志愿者行动小组等。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打造文明河南的依据和动力

  王桂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和核心理念,代表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强大动力。

  建设文明河南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河南省情提出的打造“四个河南”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推进文明河南建设,是河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其在河南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打造文明河南的依据和动力。因此,建设文明河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打造文明河南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文明河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所提出的不同价值指向,是全体社会成员应该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建设文明河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和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文明河南建设的时代要求。文明河南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载体,其主旨就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努力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衔接的价值理念、精神力量和文明环境,在全省形成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浓厚社会氛围,进而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在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文明河南建设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不同维度明确了文明河南建设的价值导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文明河南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平台,它的本质就是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文明河南建设的时代特色。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我国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文明河南建设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而要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就必须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明的本质体现;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文明河南建设既不是要恢复古代的文明,也不是建设完全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文明,而是要建设具有当代中国特色和中原特色的时代文明。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文明河南建设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真实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和公民的日常行为中,因此,每个公民的日常道德生活,都折射和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因此,从公民个人角度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真正成为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准则。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打造文明河南的必由之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我省的文明河南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通过一系列道德建设工程和文明创建活动,促使全省人民把文明河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省形成“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的强大合力。

  (一)凝练中原人文精神,以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符号表达促进民众的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与区域相结合,形成各有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以往核心价值建设的成功经验。因为核心价值只有以地方文化为嫁接平台,与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众的受教育程度相融合,才能促进民众的有效认同,便于内化为行为准则。对河南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中原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善于从丰厚的中原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营养,以促进文明河南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充分挖掘彰显河南区域文化特色的价值符号表达来凝练中原人文精神,使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民众,进而实现当地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认同。

  (二)打造舆论载体平台,以根植民众生活实际的语言方式引导民众的价值导向。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的助推器。我们要树立务实宣传的理念,守好媒体舆论宣传阵地,强化舆论宣传队伍建设,加强对舆论宣传的引导工作,努力营造打造文明河南的良好社会环境。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进一步加强对舆论工作的监管和引导,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同时,坚持以根植河南民众生活实际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普通民众的价值导向,为文明河南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倡导行业人文精神,以结合不同行业实际的职业规则激励员工的敬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广泛性,只有与不同行业的职业规则相结合,才能深入把握不同行业的群体特点和观念差异,确立符合实际的目标要求和引导预期,体现职业道德规范的针对性和区别性,实现价值引导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富有成效地促进大众的自觉践行。因此,必须打造行业人文精神,以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则激励员工的敬业精神,激发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打造文明河南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制定社会交往公约,以明确可行的是非标准约束公民的行为方式。公民日常行为方式直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效,为此,必须制定社会交往公约,以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公民的行为,使民众在日常社会交往中,能够明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做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文明河南建设。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核心价值观重在落细落小落实

  范晓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之所以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因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最基础的主体是个人。一个社会,价值观大量地体现在社会生活深处,落脚在公民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而恰恰是在琐碎小事中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所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每个人择善而从、从善如流。党政机关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是国家行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群众、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一、落细,就是注重细节和细化

  细节是检验核心价值观的试金石。细节体现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时间点,体现在每个社会个体所呈现的精神状态。要把握细节、持之以恒。要针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生活点滴、工作细节入手,从潜在的心理需求出发,强化道德养成,注重道德践行,通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付出,从刻意为之到习以为常,达到常为小善、修身立德的目的。要强化认知、入脑入心。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要进入个人内心世界,着眼于讲清楚为何要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基础工程”来推动,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从思想深处加以重视;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做到鼓舞人心。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和群众性创建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要细化标准、规范行为。要细化目标、细化要求、细化责任、细化措施,不断完善市民公约、行业规范等行为准则,使各种条文规则更具操作性,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二、落小,就是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越是宏大的事业,越需要从小处着手,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当中,不是轰轰烈烈才感天动地,反而是小事才更能折射出内心冷暖。要注重“两个融入”。融入文明河南的建设中,融入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方面放在文明河南建设的大背景下,从宏观规划到微观策划,明确方向、思路和目标,明确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和责任主体,切实加以推进;另一方面从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单位、家庭等方面入手,使道德建设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要注重以小见大。融入的方式,是以“小切口”做“大文章”,以小事、小节、小问题、小习惯引证大爱、大善、大情怀、大操守,在生产生活中彰显人性的光辉。核心价值观看似抽象,实则具体;看似小事,却影响未来。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要注重防微杜渐。小事、小节同时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也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小事当慎,小节当拘,确是机关干部的金玉良言。每个干部都应慎独慎微,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自觉完善自己,懂得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三、落实,就是注重行动和实践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要注重由近及远,推进文明规范培育。更加注重对象化、接地气,探索创造适合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活动载体,引导干部职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规范行为、约束自我,培养遵德守礼、勤俭节约的自觉习惯,带头“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要注重以知促行,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引导干部职工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公益活动、环境保护等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要注重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建立激励型制度和约束型制度,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鞭挞,从而实现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的常态化。完善奖励扶助机制,强化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

  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到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再到普通公民的积极参与,只有我们每个人多一些担当、尽一份心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才能为文明河南建设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省直工委文明办主任)

 

  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与河南形象

  丁 素

  文明河南是河南文化建设的总布局,统领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抓手。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以下简称“双文明”)作为人格之本、道德之基,是文明河南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倡导“双文明”建设,推动我省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展现河南精神风貌的现实要务,是树立文明河南形象的实践要义,是推进中原崛起的实践要领。如何让“双文明”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就成为当下河南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从认识和实践要求上看,须把它置于全省发展的战略性基础问题来思考、置于文明河南建设重要性优先地位来谋划。

  一、“双文明”的重要作用和时代特征

  (一)“双文明”建设是文明河南的重要抓手

  “双文明”就是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目标,以文明河南建设为总统领,通过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建设,养成文明行为,传扬中原精神,提升河南形象实践过程。

  1.“双文明”建设是河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双文明”建设能积极整合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倡导的行为规范、规约各层面主体具体的实现方式,是树风正气、传递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全省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生动实践。

  2.“双文明”建设是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的基础工程。“双文明”建设可以实现文化与河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互补,各项事业通过文明建设实现科学性的整体互联,是发挥河南文化作为根脉和主干作用的关键举措,是河南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3.“双文明”建设是文明河南建设的活动载体。“双文明”建设上能传承中原文化的厚重积淀和精神血脉,下可承载化育民众、滋润社会的时代任务,集中体现河南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政治导向,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重点。

  4.“双文明”建设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双文明”建设既能集中彰显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对公民思想道德的“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要求,又有助于中原人文精神的历史性传承和塑造,用当代朴实简捷的概括来表征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的正根、正道、正统、正宗的根亲祖脉和普适价值的时代传续,是为人做事的根本。

  5.“双文明”建设是提升河南形象的关键环节。“双文明”建设能深度系统反映和提升文化河南的现状和水平,集中彰显中原厚重文化积淀,使河南整体性的文明状态得以改观,为中原精神的进一步凝聚,为文明河南的形象塑造,助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形成河南文化发展新优势、河南精神新风貌提供现实条件和成长舞台。

  6.“双文明”建设是文化强省的本质要求。它是文化大省发展的支点,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向文化强省飞跃的灵魂,它能凝练河南新精神,概括河南新文化,提升河南新形象,提出河南发展新要求。

  (二)“双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丰富的实践性:着眼于人的思想和行动,突出实践导向,具体、可操作。

  2.广泛的群众性:其行为方式和任务要求基本化、普遍化、生活化,体现大众意愿,反映民众实践,易于大众参与,优化行为方式。

  3.明确的导向性:倡导文明言行,引领社会风尚,明确政治要求,追求价值实现。。

  4.鲜明的时代性:弘扬时代精神,铸造至诚品格,突出时代特色,展现理性追求。

  二、“双文明”的科学内涵、外在体现和评价标准

  “双文明”在文明河南建设中有时代新要求,有发展新内涵。它既有顶层河南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又有布局详实的实践推进;既是传统中原文化实现“现代性转换”的实现方式,又是当下河南发展的“文明公约”和实践目标;既有体现河南特质的文化表达,又有实现要求的具体标准。其要义就是要围绕道德、法治、诚信、服务来建立“双文明”的体系架构,并根据不同的文明主体提出相关要求,实现建设任务和目标。

  (一)科学内涵

  1.道德建设是基础

  其核心要义在于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

  2.诚信建设是前提

  其核心要点在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等方面的诚信。

  3.法治建设是保障

  其核心要务在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服务型机关建设是关键

  其核心要求在机制、作风、效率、满意。

  (二)“双文明”的外在体现

  1.文明人的外在体现

  ①厚道本分:着眼个人的修养,来源于厚重的中原文化滋润

  ②诚实守信: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遵规守法:着眼于人与规则、法律的关系

  ④担当进取:着眼于责任与未来

  2.文明事的外在体现

  ①崇德向善、遵规守纪

  ②邻里守望、和睦共处

  ③敬业爱岗、忠诚履职

  ④善行义举、敢于担当

  3.“双文明”的评价标准

  ①弘扬正气

  ②平和理性

  ③乐于助人

  ④好学敏思

  ⑤崇义奉献

  ⑥倡勤善俭

  ⑦守规循章

  ⑧尊重科学

  三、“双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开展“双文明”的教育引导

  1.注重正面宣传

  2.加强教育引导

  3.坚持典型引路

  4.培育认知认同

  5.营造社会氛围

  (二)强化“双文明”的专项治理

  针对不同的社会主体,对负面行为、损害文明的不良行为、普遍的无德行为等进行专项治理,让不文明陋习无处藏身。

  (三)建立“双文明”的评议机制

  1.构建评议体系。确评议主体、明评议内容、讲评议方法、重评议效果

  2.深化和创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常态和长效机制

  3.营造正能量的舆论氛围,让平和理性成为社会常态

  4.在抓好融入上下功夫。即融入各行各业实际工作;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融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融入创新工作手段等

  (四)构建“双文明”的组织保障

  1.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

  2.发挥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

  3.发挥基层组织的基础作用

  4.发挥广大群众的参与作用

  (五)选好“双文明”的实施载体

  1.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选好地方色彩浓厚的“模式”载体

  2.选准具有一定普遍性,有明确内涵要求的“导向”载体

  3.用好现有已广泛开展并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载体

  (六)重视“双文明”的实践养成

  从道德建设、法治建设、诚信建设、服务型机关建设、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等方面推进实践养成。

  (作者系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

 

  领导干部要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赵士红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指出,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只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能够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人民群众就会向领导干部学习,大力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建设文明河南就会有重要保障。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领导干部

  (一)领导者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关乎党的形象。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作出表率就是鲜明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因此,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服务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要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良好道德情操,做时代先锋、社会楷模。

  (二)领导干部价值观的正确与否,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是群众面前的一面旗帜,领导带头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如果能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领导干部是群众的引路人,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是党执政的直接承担者、推进者和服务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如果领导干部不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将是一句空话。

  (三)领导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表率作用,是对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的继承。我们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是我们过去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保障。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己不正,焉能正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如此才能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地践行核心价值观,由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一)增强宗旨观念,切实做到为民。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要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要到发展形势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问题较多、情况复杂的地方去解决问题。近年来,国内发生了多起影响很大的群体性事件,教训值得我们深刻总结和吸取。这从反面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群众工作,积极对待群众利益,及时了解群众诉求,超前化解矛盾。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关心群众、善待群众、尊重群众的情感和意识,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和好事。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增强宗旨意识,才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帮群众之所需,才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鱼水关系。

  (二)带头艰苦奋斗,弘扬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保证。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破除特权思想,与广大群众同甘共苦。自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讲奉献不求索取,讲艰苦不图安逸,讲奋斗不计名利。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弘扬焦裕禄的艰苦奋斗精神,带头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三)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敢于担当。责任意识对领导干部来说是履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责任重于泰山,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珍惜组织所赋予的重任和人民所给予的权力,切实肩负起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全力推动事业发展的责任、维护安全稳定的责任、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责任、保持清正廉洁的责任。一定要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把工夫下到抓落实上,不折不扣地履行好工作职责,对急难险重工作,尤其是重大群体性事件,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查清原委、采取对策,讲究方法、及时化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一定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凝心聚力干事业,尽心尽责谋发展,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四)树立正确政绩观,科学谋划发展。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负着谋划一方、发展一域的重任。大家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干出成绩,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前提是走正道、讲科学、重实干,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事。要搞清楚怎样干才是真正对党和人民有益,对地方的长远发展有益。图名、图利、图官的“政绩工程”,往往是“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不仅会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而且,也对自己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现在考察干部的政绩、考察地方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和标准来判断,再搞类似形象工程的那一套,就越发得不偿失了。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真正树立和落实新观念,处理好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显绩和潜绩、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多做利长远、打基础的事情,多出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五)树立正确利益观,坚守清廉本色。腐败问题是侵蚀党的肌体、污染社会风气的毒瘤,腐败不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畅行。各级领导干部在利益的追求与处理上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利益为重为先。要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在对待个人利益问题上,必须坚定党性、摆平心态、经受住诱惑。少数领导干部自以为为国家、为地方做出了贡献,看到有的人迅速发家致富,感到心理失衡,感到组织亏待了他,就放纵私欲,想办法找平衡,最终走向不归之路。身处名利诱惑考验的特殊阶段,在体制机制还不十分健全的条件下,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自身的免疫力,经受住名与利的现实考验。

  (作者系省委党校党史部主任、教授)

 

  文明河南与根亲文化的初步思考

  张新斌

  文明河南,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我省经济社会上台阶的“四个河南”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本质特点,也是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河南与根亲文化关系密切,认真研究两者的关系,探寻河南文化的发展之路,对于“四个河南”建设至关重要。

  一、文明河南不仅包括“文明的河南”,还应包括“河南的文明”

  在“四个河南”战略中,文明河南与富强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不仅仅是一种并列关系,不仅仅表示河南发展的四个方面的目标,而且还具有特指意义。文明河南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升河南一亿人口的素质,这是一个十分宏大的目标。河南人素质的提升,对于“四个河南”建设,至关重要。因此,从“四个河南”战略角度而言,文明河南是以人的素质建设为目标,是“四个河南”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

  文明河南,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文明的河南”。河南人文明与否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河南人的文化素质要提升,这里包含了河南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河南人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普通河南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这些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等,政府要加大投入,采取措施,使河南人受教育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使河南人的文化技能水平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是河南人道德水平的提升,公职人员是表率,青年是根本,社会氛围是关键。因此,道德建设、法治建设、诚信建设、服务型机关建设,四个建设要一齐抓。尤其要与中央关于诚信体系建设融为一体。真正使诚信建设制度化、全面化、根基化,从而使人的素质提升与文化强国建设,中国梦的实现有机的融合为一体。

  另一个是“河南的文明”。河南是文化大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累积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数十个战略中,只有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有“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干,是中华文化中的正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东方文明的本质内核,其文明成果、文明理念、文明体系,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承继意义,对于世界文化成果的丰富与完善,也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成果便是华夏历史文明,它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代表性。正是由于河南所处的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河南所要承载特别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任务。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河南承载了国家的文化使命,河南战略也由此从地方层面上升为国家层面,这就是“河南的文明”赋含国家使命的关键所在。

  二、根亲文化是文明河南建设中“河南的文明”与全球华人互动的纽带

  文明河南中的“河南的文明”,离不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

  根亲文化是依托“河南的文明”中的寻根文化而创立的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理念。从河南的寻根文化实践与理论研究看,河南寻根经历了寻根文化─根文化─根亲文化三个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阿利克斯·哈里的小说《根》的出版,在美国形成了寻根的浪潮,到80年代初这股浪潮也推动了华人寻根并涉及中原。1981年春,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到河南寻找闽南人的根,并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寻根母语到中原》的文章,拉开了河南寻根的序幕。其后海外华人由零散寻根,到大规模组团寻根;由海外华人到中原寻根,扩展到海内外华人的寻根,并在河南召开世界性的宗亲联谊大会;由单纯的寻根拜祖到在中原投资兴业,不仅扩大了河南的改革开放,也使得我们对中原文化的本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2004年,我们正式提出了“根文化”概念,并提出了“中原历史文化的本质是根文化”的观点,对中原文化中的根文化家底进行了全面盘点。依照中科院1987年姓氏人口排序,我们提出300大姓中有171个姓氏起源于河南,100大姓中有77个姓起源于河南的观点。依照中科院2006年姓氏排序的成果,我们提出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起源于河南的观点。根文化,是河南学者对中原文化本质特点认识的原创性成果,反映了中原历史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一理念,不但在学界流行,也正式写入河南省十二五规划中。在此基础上,2008年信阳在多年的实践中提出了“根亲文化”的概念,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的行动理念,并举办了“中原根亲文化节”。根亲文化是河南寻根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结果,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的认可,并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得到了采用。

  根亲文化是河南寻根实践发展的真实写照,是河南文化自觉性的真实体现。寻根中的根文化,虽然从宏观上讲包括民族之根与文化之根,但从河南寻根的实践中看,主要还是民族之根,既血缘之根。其文化资源包括,以黄帝、伏羲为代表的人文始祖文化,以张、李、刘、黄、林等姓得姓之祖为代表姓的氏祖根文化,以弘农、荥阳、颍川等郡望堂号为代表的姓氏望号文化,以汉魏洛阳故城为代表的客家河洛文化,以固始为代表的闽台移民文化,以及以名人故里墓葬为代表的中原名人文化等。根亲文化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因根而亲”。乡亲,是因同乡而亲近,宗亲是因同宗而亲近,根亲是因同根而产生的亲近,这些无形中拉近了全球华人同根而生的距离。二是“寻根找亲”。我认为,根亲文化实际上反映了海外与中原的文化互动,一方面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另一方面河南依托丰厚的文明主动走访到世界各地找亲,寻根找亲正是河南寻根在当今的真实写照,也是河南人文化自觉的真实体现。

  根亲文化是立足于河南寻根理念与实践基础之上,以河南根文化为核心吸引力,历史与当代互动、文化与经济互联所形成的特有的“寻根找亲”的文化与文化现象,是以传统文化为纽带的河南与全球华人互动的特殊文化现象。

  三、以根亲文化为切入点,将“文明河南”做实

  文明河南,尤其是“河南的文明”要做实。一是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口头上的,而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二是不仅仅是固化的、保护的、死的,而应该是一种活化的、开放的、互动的。三是不仅仅是消费的、接待式的,而应是市场化的、产业化的、永续的。四是不仅仅是齐头并进的、各自为战的,而应该是品牌的、龙头带动的、全面规划的、影响全球的。文明河南,关键是将“河南的文明”做实,做实的路径就是上述的“四个应该”:

  一要加强研究。要重点对“河南的文明”,尤其是根亲文化进行研究,在坚持深化学术研究、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念研究、战略研究、开发研究。我们对河南历史文化的认识,提出用“缩影”、“朝圣”、“家园”、“福地”四个词来概括。其中“河南为中国的缩影”,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中韩交流中,我提出“让韩国人到河南来寻找中国”,正是基于“缩影”的认知基础提出的理念。而“老家河南”,也是基于河南根文化的史实,是“河南是中国人的家园”的精准表述。要加强对河南文化的理念提炼,战略思路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现有学术研究的理论转化。二要做实资源。姓氏寻根依据的是文献,有的有考古发现,但很多有依据,无遗存。近年来我们提出要在加强对文物遗存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姓氏文化园区的建设,这是实化资料,形成景观的关键。三要活化景点。河南的景点,人文居多,主要是文物名胜与考古遗迹,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依托文物,扩展景观,尤其要活化资源,要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使死的东西活起来,拉近与当代的距离,尤其要与当代特定人群,形成互动。四要形成产业。要依托河南文化资源,打造专题文化园区,形成具有地方优势的文化产业。要围绕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文物复仿、功夫教育、古建修复、艺术品交易等,形成具有河南优势的文化产业。要拓展领域,深度开发,在文化礼仪复兴、文化观念衍生、文化内涵等方面开发,形成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探索河南文化高端开发的路径。要依托河南文化的内容,开发“河南故事”为主题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河南元素”的动漫、影视、游戏等新兴业态,真正作足河南文化开发这篇大文章。五是要打造平台。推动节会、园区等平台建设。以节会为平台,形成以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代表的根亲文化龙头项目,并以此扩大影响,形成全球华人向往的知名文化品牌与全球华人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平台,在文化强国战略,以及祖国统一大业的背景下,形成国家的文化龙头项目,真正将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落到实处。六是要建设特区。围绕河南文化特色,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推动开封大宋文化特区、新郑黄帝文化特区、登封嵩山文化(少林文化)特区、许昌三国文化特区、安阳殷商文化特区的建设。在对全省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品牌鲜明、架构明确、产业合理、业态先进的以华夏历史文明为主线的文化大格局,真正在传承创新上积累经验、创新模式、探索路径、构架全局,使文明河南建设,在“河南的文明”上打出一片新天地。

  总之,文明河南是“四个河南”的重要内容,具有基础性、引领性。要依托“河南的文明”,做大做活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使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形成特色,使河南后发优势真正得以释放,成为河南发展的新天地,文化强国建设的新亮点,成为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新亮点。

  (作者系省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研究员)

 

  核心价值观传达:如何安顿青年人躁动的灵魂

  贾世秋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14岁—35岁以下的青少年有4亿以上,这个庞大的队伍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吸引青少年作为一个重要方向。

  青少年信仰迷茫:疏离核心价值观

  第一,多元价值碰撞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既处于黄金发展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物欲浮躁,思潮喧腾,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社会价值判断屡屡出现混乱,青年人无所适从,随波逐流,或追名逐利、道德沦陷,或内心冷漠、自私狭隘等等。

  第二,个人价值虚妄的时代。新旧交替,泥沙俱下,中国青年人的信仰在慢慢地被社会的现实撕裂。惟我独尊,目空一切,反责任、反英雄、反文化、反主流、反崇高成了当下年轻人的时髦。

  核心价值观传达:如何安顿青年人躁动的灵魂

  第一,顶层设计。河南要把核心价值观如何有效传达给青年人当做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只是精神倡导,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操作标准化等,从战略管理的层面,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为未来河南社会的文明发展谋划崭新的公约式蓝图。

  第二,精准定位。以往在传达主流价值观念时由于传播言辞空泛、程式化窠臼,无法和兴趣多元、充满张力的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对接,使青年人形成刻板成见、消极抵触的不良情绪。总结经验和教训,要坚持以人为本,对这一特定对象群体展开调研,关注青年人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分类指导,精准定位。运用信任传达、观点传达、故事传达、创新传达,达成传播的最佳效果。

  首先是信任传达。社会心理学认为信任态度通常包含两个维度:信心信任和感情信任,对于青年人要特别加强情感投入。

  其次是观点传达。传播学者伯纳德·科恩说:“对不同的人们,世界看上去是不一样的,这依赖于他们所阅读报纸的读者、编辑和出版商为他们所画的地图。” 因此,主流媒体有责任为青年在变革时代的价值观迷茫指点迷津,用厚重的影响力引导青年崇仰追随,培养青年读者的政治认同感和心理认同感。《河南日报》在明确从“新闻纸”变成“观点纸”、“思想纸”时,在“为你选择、为你整合、为你评说、为你服务”四个层面上,解读时代、引领思考的尝试非常值得肯定。

  再次是故事传达。用鲜活的语言讲述感人的故事,从而取代直白僵硬的灌输一定更深入人心,可谓硬道理软着陆。

  最后是创新传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人数在2013年底已经达到6.18亿人,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激增至4.64亿,网民中以青年人最多。研究新媒体,更重要的是研究并借助新媒体的语境、思维和表达,是深入青年人内心的必然路径。

  第三,仪式传播。形式和仪式不同,青年人对形式主义的痛恨,往往湮没心灵对庄严仪式的正常敬畏与渴求。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通常必须通过仪式,才能在不断强化中得到广泛认同。比如设立阅读节、志愿者宣誓等仪式。

  第四,重视家庭。家庭教育是由民众自我完成的教育方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社会肌体才会正常。治国平天下,必须从家庭做起,家风家训往往能解决学校教育以外的大问题。

  总之,依靠政府、社会、家庭的系统工程,引领青年人洞穿社会现象的迷雾,志存高远,“热血写春秋,丹心献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找准自己的历史定位中,实现人生价值,为打造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创新

  李 勇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2013年12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分别从国民教育、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中提出了“两个面对”,即“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提出要积极推进“三个创新”,即“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两个面对”准确地判断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形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遇到的各种挑战,给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界定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三个创新”则准确地把握了主要矛盾,指明了今后的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

  一、理念创新

  “三个倡导”的表述言简意赅,但对于理论研究者和宣传工作者而言,要弄清每一词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格的工作要求,必须不断创新思维、加强研究、深化理解,特别是在面临世界范围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和国内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时,更需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我认为,以“三个倡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当前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也应当具有民族特色以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应当具有时代精神以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新鲜感和生命力,应当具有世界视野以使在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价值观交流交融中赢得认同、尊重乃至向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要有民族特色。

  1、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如“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观、价值观仍具有现实意义。习近平同志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精通中华传统典章,对祖国优秀文化充满感情,常常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并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时代精神。中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主干,以爱国主义和尊道贵德为主线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传承千百年来绵延不断,道德典范层出不穷,张巡、岳飞、史可法、杨靖宇、吉鸿昌、彭雪枫、焦裕禄等杰出人物都以荡气回肠的爱国举动彪炳史册,在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河南”活动中这些英雄人物仍是我们崇敬学习的楷模。

  2、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家国梦想使其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和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不断丰富创新,我们的研究宣传也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跟我国社会发展变化,从实践中找素材,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现象、新矛盾不断做出理论分析,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讲常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中国的,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理论宣传工作要善于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动语言、优美文字、活泼形式进行传播弘扬,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体的、鲜活的、亲切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要有时代精神。面对国际国内不同理论思潮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和激烈竞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的指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同时,积极研究各种理论思潮、各种文化现象、各种价值诉求,做细致深入的分析判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要主动汲取东西方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诸如自由、平等、博爱、公平、公正、法制、和平等美好思想,借鉴其优秀的文学艺术、法律体系、经济社会政策等价值观载体和形式。甚至对西方庸俗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也要加强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的而非肤浅的、有的放矢的而非漫无目的的批判,引导社会公众明辨是非,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要有世界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开放的。她既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价值追求,我们就应当以充分的理论自信参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交融,又要以坚定的理论勇气直面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交锋,在交流交融交锋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本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在世界范围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形成广泛认同和尊重。

  二、手段创新

  当前,我们应继续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的思想内涵,建立起严整的理论逻辑。但是,对于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代表的社会主体需要而言,更为重要的在于寻求行之有效的途径、方式、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2013年11月到山东孔子研究院视察时讲到“道德建设,知之不难,行之不易”,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也是如此。十八大之所以概括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目的就在于更直观地反映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家国梦想,同时,更好地指导实践,更有助于理解、宣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简明扼要、层次清晰、易于理解、便于掌握。我们目前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做好“培育和践行”工作,千万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高高在上的教条和空洞乏味甚至使人生厌的说教。

  (一)坚持“三贴近”原则。中央《意见》中指出“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条、每一句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也都是在实践中体现的,都是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的。要贴近实际,直面现实矛盾,化解利益冲突,不一味空洞说教;要贴近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中找素材、抓典型,不搞“象牙塔”式研究;要贴近群众,知民情、解民忧、聚民心,不做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教师爷”。

  (二)注重环境营造。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品行、性格乃至价值观影响深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等格言警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当然,环境营造绝非挂几幅标语,亮几个电子屏,发几册宣传材料那么简单,这是一项要持之以恒、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过程。既要建设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利用好报刊、广电媒体、互联网络及公益广告传播途径,更要在公众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营造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美好环境。

  (三)加强优秀作品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优秀作品可以反映时代发展主旋律,弘扬社会前进正能量,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鼓舞斗志、催人奋进。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为什么拍不出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好作品,为什么当下荧屏舞台上“韩流”大行其道,为什么欧美影视明星尽受追捧?我们许多影视作品一味迎合洋人口味,脱离现实、主观臆造,刻意展现负面的、落后的、庸俗的中国社会形象。这一点,韩国影视剧、美国大片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总在宣传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感,以本民族价值观为傲。影视艺术作品创作要从生活中来,但要高于生活,要提炼、升华优秀的民族品格和国家形象,不能在作品中照搬甚至虚构一些消极的社会生活现象,更不能以丑为美、是非不辨,宣传权谋、暴力、色情,误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泛滥。

  (作者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