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5中原智库专题八: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河南省社科联  2016-03-07

  专题八: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王建国:把握关键点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郭 军:社会信用关系的经济理论思考

  单玉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诚信意识养成

  孙发锋:河南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陈爱国 毕亚斐:浅谈服务型企业持续性信任关系的建立

  仇惠敏:保护信息主体权益 提升征信服务水平 推动信用河南建设

  乔法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

 

  把握关键点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王建国

  当前,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益被提上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成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褒扬诚信、严惩失信。”这些精辟的论述,为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由社会信用制度、信用服务行业、社会信用活动和信用监管体制四个方面组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不同层面的关键点,找准突破点,全方位突围,有效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紧紧围绕核心点:尽快建立和完善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下的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以道德为支撑的信用自律制度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信用行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健全信用服务行业及其管理制度。信用行业服务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市场的需求,对信用主体进行独立、客观、公正评价的中介服务行业。三是进行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自律和信用风险防范,开展社会诚信方面的宣传教育。四是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体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抓紧做好基础工作,积极予以推动,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二、牢牢抓住重点:完善诚信机制

  一是信用信息公开机制。政府公用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主体,应当在保护国家秘密,企业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依法、依规,以不同的形式,公开在行政管理和业务活动中掌握的信用信息。二是信用产品供求机制。社会信用体系的正常运行要求形成发育良好的信用服务市场。通过政府鼓励示范,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引导企业重视实行防范机制等措施,培育和形成信用产品的需求,市场主体通过应用信用产品辅助决策,规避市场交易中的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扩大信用产品的需求,刺激信用产品的供给,使信用市场良性发展,社会信用机制得以正常的运转。三是信用的惩戒和褒扬机制。行政管理部门通过信用分类管理,严格监控有失信记录的市场主体,形成社会约束机制,让违法失信者在公共服务,银行信贷等方面丧失便利,在生产经营中会减少交易的机会,提高交易的成本,直至被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逐出市场。司法机关通过信用体系获取案件线索,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惩戒力度,依法追究违法失信者的行政民事和行政法律责任,使违法行为无处藏身。新闻媒体对失信行为进行曝光,使他们的形象受到打击。

  三、有效突破难点:建立诚信政府

  在林林总总的失信现象中,政府部门的诚信缺失最为可怕。有些地方党政部门也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说话不算数,承诺不落实,敷衍群众,造成的危害比市场失信更为严重,损害政府形象,透支政府信用和公信力。干部不讲诚信,在老百姓面前就没有说服力;政府诚信缺失,就无法推进诚信社会建设。政府言而有信,才能为企业经营做出良好示范,更有利于推进社会诚信提高。作为市场监督和管理者,政府应推进政务公开,建设诚信政府。要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决策法治化、民主化,提高透明度。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做好行政审批、财政预决算、保障性住房建设、价格收费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息息相关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工作,力求经济社会政策透明、权力运行透明,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彰显推进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的决心和力度。同时,必须看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全社会的积极配合。

  四、冲出突破点:严惩失信

  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要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定期组织发布,使诚信的人受益、不诚信的人吃亏。要构建奖励诚信、约束失信的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惩戒失信,司法机关要对相关法律作出司法解释,会同有关部门签署“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实施惩戒失信行为。要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在生产企业开展“诚信做产品”活动,在商场、集贸市场开展创建“诚信经营示范店”活动,在农村推介“道德信贷”、“信用农户”等经验,引导农民诚实劳动、诚信经营。

  五、稳稳把握基点:强化诚信教育

  诚信的宣传教育是政府的一项长期工作,应当继续加强在全社会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一是结合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普发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全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牢固处理诚信守法的观念,把城市守信作为基本准则,制定具体的方案,组织多样的诚实宣传活动。二是大力普及信用知识,各类院校,研究机构,行业组织和信用服务机构,面向社会开展系统的信用知识培训。三是切实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教育企业和个人重视社会对自身的信用评价。四是发展信用行业的专业教育,培养一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队伍。

  (作者系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社会信用关系的经济理论思考

  郭 军

  信用往往被视为社会学范畴,称之为社会信用或社会信用关系。然而,人的社会信用及其关系影响变化,又无一例外的总是通过相应的经济行为、经济利益表现出来。现代社会,社会信用与经济信用实际上永远都是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社会信用关系直接、鲜明的反映着经济信用关系;另一方面,经济信用关系和社会信用关系的内生互动性则构成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基本的运行机理。如果说社会信用关系是一种游戏规则,那么,这种游戏规则就是对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利益的一种规制,一种激励和约束——大家必须按照游戏规则从事。显然,社会信用并非只是社会学范畴所专属,还应该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社会信用对个体的、集体的,宏观的、微观的经济运行、经济动力和经济效能的影响。

  一、全面提升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信用关系水平

  按照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影响进行机械划分,社会信用关系的第一个内容层面应是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信用关系问题。公务员是代表政府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的严谨规范的岗位工作者,其公务机关大楼悬挂的国徽宣示着这一岗位的内涵与外延,表明着公务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而贯穿公务员行为准则的一根红线是社会信用。人民政府为人民,公务员手中的一切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公务员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为着人民的利益。因此,维系公务员——政府——人民之间关系的本质内容就是这种社会信用关系。公务员的社会信用度不仅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社会信用度,还直接影响着政府在人民中间的形象、权威。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所以社会变迁、吏治波动、朝代更替、政府换牌,最终的成因无外都是社会信用出了问题,都是社会信用关系的破裂所致。革命者加速旧政权的崩溃和新政权的诞生,关键的也都是看到和利用了社会信用关系的微妙变化。所谓失民心者失天下,失去的恰恰不是政府大楼,而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社会信用关系,是政府大搂里边官吏即政府公务人员社会信用的泯灭。吏治腐败是最大、最危险的腐败,这种腐败不仅仅是导致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更可怕的是由于人民感觉到政府社会信用的不再,必将会动摇国家政权和整个社会的安危。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下大决心和气力整治国家公务人员贪腐问题。无论是“老虎苍蝇一起打”,还是具体的八项规定反“四风”,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包括重学焦裕禄等,其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就在于调理重塑公务员——政府——人民之间的社会信用关系,促使公务员及其政府社会信用关系的本源回归。

  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加快企业社会信用关系体系建设

  经济史告诉我们,人类经济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们从单个劳动生产进入聚集在一起建立现代企业组织,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而维系这种组织生命力、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级化发展,实现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生产关系运动的正是社会信用关系,即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所结成的社会信用关系。从这一视域看,社会信用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的、重要的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就业关系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表明的是一种产权关系,就业关系和分配关系则反映的是社会劳动关系,而无论是产权关系,还是劳动关系,内在的都体现着一种社会信用关系。比如,农民工所以工资微薄且经常不能按时拿到工资,表象上看是“拖欠”,本质上说是企业社会信用的缺失,企业主社会信用关系的沦丧。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按照所有制关系划分,总体上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代表国家和人民兴办的经济体,本应一切为着国家和人民,却也时有发生偷逃漏税现象,除了制度、机制方面的原因,重要的是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社会信用关系的不断弱化,出现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贪腐,国有法人组织运营差强人意。民营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呈持续走高态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民营企业和科技研发人才、重要岗位的技术工人之间的摩察、冲突,也同时呈上升趋势,甚至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跨越的瓶颈。民营企业与劳工之间、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应有的社会信用关系和现实之间的背反,是该反思、省悟的时候了。企业社会信用关系的欠缺,不仅使企业间失去了基本的诚信和相互促进的动能,长此以往,必然使企业的生产关系僵化起来,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生产关系不适应企业生产力的性质,阻碍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深化人的社会信用关系意识,增强经济运行的生机活力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信用是构成和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脊柱,人是社会信用关系的主体和主导。人的社会信用关系构建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既有着共同的社会信用内容特征,也有着差别化的社会信用内容规则。所谓共同,即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要求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应当以诚相待,人际交往、群体交往都必须要讲信用。所谓差别,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坚守的社会信用关系理念与信念,人们诚信与失信的评判规则,以及以社会信用关系为基础所建立的社会制度、体制、机制,亦或说,一个社**追求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信用关系,从来就是约束、规范人们经济社会活动的、带有制度的、道德的、伦理的性质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遵循,上至一个国家领袖,下至一个普通公民,概莫例外。然而,今天之时代,社会信用关系似乎只是一个标签,似乎只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训诫,像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现在,从中央高层到地方决策者,从政府红头文件到行业下发规定,一方面说明目前我们的社会信用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经济运行正能量的释放,社会信用关系的相悖正在对经济活动产生着负效应;一方面当政者已经不能容忍社会信用关系再这么如此模糊和紊乱下去,全面提高社会信用度,把他放到各级党的、政府的领导者的重要议事日程,放到各类各级企业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的重要议事日程,放到每一个人的脑际中、心窝里,已成为必须要干的工作。

  在我国,社会信用关系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点就是社会信用关系。如对国家而言,要正确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经济富强和社会民主、文明、和谐;对社会而言,国家政府必须致力于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经济社会大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体都能够得到平等、公正、法治的相待;对公民个人而言,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以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我国社会信用关系的历史传承,也是对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国家、团体、社会、个人言谈举止、交差共事的信用保障,已经成为我们处理国内外一切事务的基本遵循。研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必须着眼于人,着力于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感觉到,在我们的国度里,不讲信用,不诚实守信,不维护社会信用关系,最终都会受到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惩处。

  (作者系河南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教授)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诚信意识养成

  单玉华

  对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学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关注、探讨和呼吁。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的信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甚至是举世关注的问题。国务院2014年6月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使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向全新的发展阶段。纲要对社会信用体系的界定非常明确:“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广泛而全面的信用规范、信用制约和信用处罚,而是形成全民自觉的诚信意识并自发地付诸信用行为。

  一、信用社会构建的层次

  信用是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重要衡量指标,信用社会的建构有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全社会养成诚信意识,守信用成为全民自觉习惯,社会信用秩序井然;第二层次是社会信用体系规范严谨,人们意识到信用体系的外制约力量并不得不接受这一力量的制约;第三层次是社会成员意识到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建设信用体系;最低层次是知道守信用是正确的,但是社会个体和各种单位、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略信用的状况。我国现在的社会信用层次,应该处于第三层次的初始阶段。统观世界上信用发达的国家,一般具有三个条件:全民的诚信意识,自觉的信用行为与完善的信用体系制约。事实上,前面的两个条件可以合并为一个条件:有了诚信意识,自然会有诚信行为。而如何养成诚信意识、使诚信行为成为全民自觉,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难点。

  二、社会信用意识的培养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固然需要关注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他们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信用程度的提高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形成社会信用氛围的重要环节。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全民信用意识和信用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个人有了信用意识和信用习惯,无论是求学、务工、经商、当公务员等等,都会以诚信为准则,规规矩矩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这是解决信用问题的根本路径。反过来,一个还没有走向社会就习惯于考试作弊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无论他干的是什么工作,能经受住漫长人生中的种种信用考验吗?

  总结国外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培育公民诚信意识和信用行为的主要路径是:教育灌输,环境影响,完善的制约、监督与处罚系统。当下中国,人们不缺少对诚信的认知,大家普遍认为诚信是美德,信用缺失是当今社会的显著弊病。但是,我国道德建设近些年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知行反差”,即“知道”、“认可”与行为的脱节。在信用问题上同样如此。知行反差在信用问题上的表现,是人们普遍知道信用的重要,甚至由于信用缺失而蒙受过各种损失。

  提升我国公民的诚信意识,重要的不是教育与灌输,而是征信体制的完善、信用监督和处罚体制的建构和落实。此前有不少报道与文章,描写西方社会公民高度的诚信理念和普遍的信用行为。事实上,这些国家公民信用意识的养成,也是一个逐渐推进和持续维护的过程。这些国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人财物用于建设个人信用系统,实现了各种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最终与处罚机制对接,使不守信的行为成本非常之高,甚至贻害终生。如此的“信用硬环境”势必引导和督促人们的信用行为,使人们不得不守信用,进而在信用的社会氛围中逐渐养成信用意识和信用习惯。

  三、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社会成员信用记录严重缺失,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两方面:一方面,要加快全民征信系统建设。征信系统不仅要涵盖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还要涉及每一个公民,做做到依法采集、整理、保存、加工每个人的信用信息;另一方面,要建立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查询、交换、共享、处罚机制。

  在完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的前提下,征信机构在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范、避免利益冲突和保障信息安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必须依法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与此同时,推进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逐步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建立多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机制。通过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使个人的信用信息在就业、事业发展、金融活动和商业活动等人生多领域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

  完善的信用采集监督系统和高昂的失信成本,是人们不敢失信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比较成熟的环境中,失信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只有人人都把诚实守信当成大事,一生谨守信用,讲诚信守才能蔚然成风,人们才能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逐渐养成诚信意识,塑造守信品格,形成信用习惯。现在,在我国建设涵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信用体系,其技术条件和资金力量基本具备,只有把全民信用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硬件基础,全民诚信意识的提高和信用习惯的养成才能驶入快车道。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河南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孙发锋

  一、河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当其时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之一。美国某些著名大学的课程考试和某些北欧国家的公务员考试,答案就在试卷的背面,其目的在于方便应试者在考试结束后对答案,以初步确定自己的考试分数,便于在不通过考试的情况下,及时复习,准备下次考试。反观国内的一些考试,存在“猫和老鼠”、“警察和小偷”现象。我省也存在一些诚信缺失现象,比如,老人倒地“扶不扶”、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人民群众不满意,政府也面临着公信力考验。事实上,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比如,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其中就有“诚信”二字。在这种背景下,河南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当其时。

  二、河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首先,必须建立一种机制,能够使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诚信的成本,才能督促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诚实守信。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来源于惩罚”,我认为非常正确,也就是说,他律多了,自然而然的使诚实守信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就成为自律了。

  其次,必须建立一种机制,能够“硬碰硬”地执行失信惩戒机制,无论何人,只要有失信行为,都应受到惩罚,惟其如此,才能维护失信惩戒机制的权威性。要求失信惩戒机构的地位要高、有职有权。

  再次,必须建立一种机制,能够促进失信惩戒制度化、长效化,使之不随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随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最后,必须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澄清社会主体公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对于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公布的信息,要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确定其信息公开是否存在虚假、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等行为。因为现代社会,普通公民不一定能够看懂一些专业性的信息,所以需要第三方评估机构。

  三、河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如果失信惩戒机制是硬制度的话,那么诚信文化建设就是塑造软环境。文化是制度的观念基础和精神支撑。一种制度,如果失去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支撑,就会变形。我们都希望引进国外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是一定要以文化建设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建设最适合河南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而不一定是最好的,特别是从某一个时间点来看,更是如此。

  首先,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拿出重要版面时段、推出专栏专题,出版社要推出专项出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等形式进行典型宣传(包括正面典型和负面典型)。都市类、行业类媒体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多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多运用大众化语言,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塑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其次,运用公益广告形成诚实守信的正向效应。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广播电视、报纸期刊要拿出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和显著位置,持续刊播公益广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要发挥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公益广告的影响力。社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在适当位置悬挂张贴公益广告,目的在于增加先进典型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再次,诚信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特别是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最后,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中,增加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的内容,善于挖掘党的诚信文化资源,并在新的条件下发扬光大。

  四、河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在落实

  从政策科学上看,制定一项政策,仅完成了实现目标的10%的任务,其余的90%要靠政策执行。社会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制度缺失的问题,有些是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一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执行机制。政策资源(人、财、物、信息、权力等)的保障、执行主体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执行机构的职权分配、内部设置及规章制度建设、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控制、政策效果的评估等,都要进行周密部署。二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端正党风、政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同样道理,诚信政府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躲不过、绕不开的坎,政府要慎重承诺,做不到的事情,办不好的事情不要急于承诺,防止政策多变、朝令夕改。要在选拔领导干部时,对其进行诚信评估,以便把好干部队伍的关口。三是警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形式主义。象征性执行、“作秀”、“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大戕害。四是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到基层。城乡基层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和场域,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要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使之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中,融入城乡居民自治中,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

  (作者系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浅谈服务型企业持续性信任关系的建立

  陈爱国 毕亚斐

  服务型企业的信任关系是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服务性企业来说,信任的获得能够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风险,带来更多收益。

  一、影响服务型企业信任关系的主要因素

  第一,消费者的满意感是影响服务型企业与消费者建立持续性信任的最主要因素服务性企业的信任来源于企业对消费者的满意感。其中消费者满意感又来源于服务性企业提供服务程序的公平性、交往的公平性和结果的公平性。若消费者对企业的服务态度、服务设施、服务态度感到满意,就倾向于购买该企业产品。

  第二,消费者忠诚度是影响服务型企业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忠诚度是指由于商品质量、价格、服务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消费者对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感情,形成偏爱并长期重复购买该企业产品的程度。对于喜欢规避风险的消费者来说,其对企业的忠诚度越高,就越不可能冒险尝试享受另一家服务,而愿意选择习惯了的服务。因此,对于服务性企业来说,维持与同一个的服务享受者的长期关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持续利润。

  第三,承诺是影响服务型企业与消费者建立持续性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服务性企业产品的无形性、不易保存性决定了只有通过承诺来获得信任。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说,对服务接受方的承诺可以提供一种激励,增进双方的合作,但是承诺必须适度,如果企业总是对顾客做出承诺,在顾客看来,企业是不可信任的。

  二、培育服务型企业与消费者构建持续性信任关系的措施

  第一,服务型企业自身采取多种措施培育信任关系。服务型企业要重视和正确理解顾客满意度,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以赢得消费者满意感。其次,使企业认识到与交易方合作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收益,在企业信任的基础上进行长期投资和管理。

  第二,利用互联网的社区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在互联网时代,服务型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社区沟通这种更直接的、更个性化的、更具亲和力的形式来构建与消费者的关系。

  (作者分别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授、讲师)

 

  保护信息主体权益 提升征信服务水平 推动信用河南建设

  仇惠敏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征信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基础,是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服务,帮助客户来判断控制信用风险的活动。征信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主体信用活动的及时、准确、全面的记录,既帮助社会经济信息主体积累财富,也激励每个人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进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不断完善。《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使征信业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确定了征信及其相关业务规则,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银行对征信业的监管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征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近年来,全省人民银行在上级行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履行“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一是全国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我省稳健运行。数据库为商业银行等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二是积极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不断建立完善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信用评价机制,将分散由各部门掌握的信息整合、构建信息通报和应用机制,依托信用档案系统提供查询服务,实现信息共享,为地方政府管理和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三是征信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社会大众信用意识明显提升。四是信用报告使用范围、领域逐步拓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当前,推动征信业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支持,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成为摆在全省人民银行面前的迫切任务。为此,我们将立足本职,全力推动河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会同省发改委,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动行业和地方信用建设。

  二是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全面开展征信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征信业管理条例》,加强征信市场管理,有效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三是推动征信市场发展,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的征信机构,扶持征信机构的多元化发展,鼓励中小型征信机构重组并购,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满足各方面需要。提高征信市场的总体水平,完善征信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业务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与数据库管理等内控制度。

  四是进一步提升征信业服务质量,在完善现有征信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品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逐步实现业务功能的多元化。

  五是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发展普惠金融,深化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

  六是继续做好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征信管理处经济师)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

  乔法容

  习近平总书记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既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得以建立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保障,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之一。

  一、建构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从商品市场到要素市场,从现货市场到期货市场,从实体市场到虚拟市场,从传统市场到电子商务,都需要以信用作为构建的保障平台,以市场主体相互间遵守契约为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信用缺失,市场经济就失去了规范与秩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了泡影。

  二、重点抓好政府信用的提升

  社会信用建设的载体是个人、企业、非赢利组织和政府。无论是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是信用活动和信用规范的践行,政府信用都处于一个核心而又凸显的位置。它决定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它自身的信用又直接影响到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据近几年的相关调查,政府的信用状况堪忧。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问题严肃摆在我们面前。政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政府不能缺位。实践表明,政府对法律信用与威严有任何的懈怠与忽视,都是对社会信用基础的直接破坏。因此,市场经济呼唤信用,信用经济呼唤信用政府。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当务之急。

  三、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诚信是维护信用经济的社会资本和道德要素。如果说信用是维护市场经济关系的制度保障,诚信则是维系市场经济关系的道德纽带。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离不开诚信伦理文化的精神支撑,离不开每一位从事经济活动主体对诚信道德的恪守和自觉遵从。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诚信道德已经成为一个直接参与经济增长“大合唱”的重要社会资本,谁轻视信用,不讲诚信,谁就失去了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地位,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实践也充分证明,一个缺乏诚信道德的社会,难以构筑起社会信用体系的大厦。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