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5中原智库专题七:聚焦“互联网+”

河南省社科联  2016-03-07

  专题七:聚焦“互联网+”

  李庚香:以“互联网+”让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出彩

  何白鸥:以“互联网+”提升党的群团工作水平

  张占仓:“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重点及对策

  杨迅周: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与路径

  汪振军:“互联网+” 引发文化大变革

  杨建国:“互联网+”成产业园区发展助推器

  张广宇:“+互联网”与“互联网+”政府统计调查有关问题思考

  高 璇:“智慧河南”建设的五大误区

  林园春:“互联网+”助推河南农业走进3.0时代

 

  以“互联网+”让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出彩

  李庚香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重要战略任务。而“互联网+”,则是修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的根本性保障,是让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出彩的有效招数,是紧迫的战略举措。

  一、推进数字化建设,建设“文化河南”云平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内容数字化滞后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们知道,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从PC时代经过互联网时代而迈入了大数据时代。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必须适应数字化和大数据这一浪潮,推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要充分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加快建设数字农家书屋以及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科技馆等,让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产品数字化,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产品数据库,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内容数字化建设滞后问题。

  未来的文化竞争中,数字化平台建设是制胜关键。因此,要加快“文化河南”云平台建设。要坚持宽带通路,统一平台,各自终端,通过集中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惠民服务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全省数据平台体系。要将全省各种文化资源打包上“云”,打造网上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推动形成资源配置优化、百姓点单选菜、供需无缝对接、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要支持和推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乡镇、村的推广和使用,让群众在“云端”上尽享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全社会文化资源大配送、大循环的格局,解决“书屋没人进、电影没人看”的问题,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筑牢“网络高速公路”,建立“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筑牢硬件,创新和完善软件。如今,互联网已经和水、天然气、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新的公共基础设施。要加强数字文化设施建设,筑牢高能高效、快速通达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高速公路”,提高公共文化的覆盖率和服务效能,使政府治理精准化,文化民生普惠化,切实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互联网+并不神秘,其本质就是要提高效率。要使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起来,并“+”出巨大效益。要注意互联网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未雨绸缪,掌控风险点。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不断优化“互联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体制制度环境,抓好社会参与机制建设;要把公共文化服务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河南省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并建立网上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抓好评价工作机制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真正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培育“互联网+”公共文化创客人才,激活互联网+公共文化众创空间,努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问题

  创新是一种眼光。不在于你过去曾经是什么,而在于你站在什么角度看到了什么。培育“互联网+”公共文化创客人才,激活“互联网+”公共文化众创空间,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问题的关键之举。要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营造良好的创客人才的教育、涌现环境。要创新和完善支持机制,努力形成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大力打造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全省其他区域的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要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适销对路”、供需对接,使群众真正喜欢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我们相信,互联网+,一定能赋予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产品新生命,一定能使公共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更能深入人心,使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出彩。

  (作者系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

 

  以“互联网+”提升党的群团工作水平

  何白鸥

  党的群团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当前,随着互联网以不可逆转的态势介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要重视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提升党的群团工作水平。

  一、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予以加强和改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执政基础。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组织动员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除了通过党的自身组织直接联系与组织群众外,还要通过建立或整合与社会各方有着密切联系或体现利益代表的群团组织,并通过他们的工作实现党对人民群众的组织动员。这是党的群团工作的功能所在,也可以说是党的群团工作的主要任务。它要求党的群团工作必须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必须自觉防止和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提高群团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动员力、号召力、影响力,推动党的群团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在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结构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相对单一的。在改革开放特别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融入,社会结构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日益变得多元和复杂,从而给党的群团工作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譬如,随着群众就业、生活、聚集方式日益多元化,如何适应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探索构建网络化群团组织体系,实现全覆盖、夯实基层基础的问题;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如何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和群众工作需要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兴媒体做好群团工作的问题,等等。要从容应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力有效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必须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把握“六个坚持”和“三个统一”要求,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提高党的群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互联网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全方位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据统计,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达6.68亿,而且还在持续不断地增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一切,改变一切,这也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就像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能一样,以其强大的魔力在与社会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使之产生更具有活力和效能的新业态。

  党的群团工作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它向前所走的每一步都带着一定时代的印记,它必须紧跟时代的节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央召开的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群团组织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新环境,特别是对网络空间不适应。”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一问题,抓住了互联网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关键所在。实质上,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广泛性的特点,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覆盖和联系社会各方,深入影响社会各方每一个人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它的这一特点,与党的群团工作所具有的群众性的特点极为相似,把二者“+”起来,更容易使党的群团工作贴近群众发挥作用。因此,互联网时代要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使党的群团工作走在时代前列,切实把工人阶级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作用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13亿多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互联网思维,努力为党的群团工作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三、创造属于党的群团工作的“互联网+”时代,让党的群团工作充满无限能量

  时代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每一项能够创造价值的工作。党的群团组织要紧紧抓住“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机遇,创造属于党的群团工作的“互联网+”时代,更好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顺势而为,积极实施党的群团工作上网工程。党的群团工作的活力在于血脉畅通。要积极探索建立省、市、县统一的党的群团工作网站,包括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平台,努力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党的群团工作新格局。同时,各群团组织要立足自身实际,建设具有本群团特色的网站,并推进互联互通以及与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的合作,大力实施党的群团工作上网工程,畅通党的群团工作的毛细血管,通过“互联网+”把党的群团工作做活做实。

  协同行动,着力提高党的群团组织“互联网+”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讲,“互联网+”不是简单地“互联网+社会各行各业”,它需要能够把社会各行各业“+”起来产生良好效益的能力。因此,党的群团组织要把“互联网+”运用好,就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内涵要求,着力提高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实现党的群团工作跨界合作、跨界发展,最终融合成一股磅礴的力量,切实把社会各方面的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围绕大局,切实从严从实加强网宣队伍建设。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多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工作,是党的群团组织的使命所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努力加强群团组织的网宣队伍建设,充分运用网上阵地,亮出群团组织的旗帜,主动发声、及时发声,弘扬网上主旋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咬定青山,不为歪风、邪风所左右,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着眼发展,努力建立“互联网+”党的群团工作机制。工作实践表明,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党的群团工作健康发展和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障碍。要研究探索“互联网+”在党的群团工作中的实际运用,通过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以及推动群团干部跨系统多岗位交流等,建立有保障能力的“互联网+”党的群团工作运行机制,以保障“互联网+”能够很好地与党的群团工作融合在一起,进而给党的群团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格局。

  总之,“互联网+”与党的群团工作深度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党的群团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主动拥抱、自觉融入“互联网+”的大世界,推动党的群团工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重点及对策

  张占仓

  近年来,在科技革命推动下,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带来了完全不同于过去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发展理念的历史性跨越,也使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社会管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经济社会活动和创新创业集聚发展基础平台。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根本任务是通过搭载高速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重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国家全面推进“互联网+”战略的新一轮竞争中,谁主动出击谁将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的科学内涵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扩散和应用过程,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再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在大数据时代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公共基础设施,为全社会提供越来越便利的智能化信息服务,从而使信息资源成为新的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创造财富的源泉,促进智能化社会建设,逐步形成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系统。正像农业社会必须有土地资源、工业社会必须有“铁公机”(铁路、公路、飞机)一样,在信息社会必须有“互联网+”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有效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重塑经济形态、促进提质增效,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加速拓展,构筑新常态下的竞争新优势;有利于重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大幅度降低全社会的创业门槛和创新成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推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动力转变;有利于通过播撒互联网本身具备的低成本“分享”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人民群众广泛便捷获取公共资源提供有效途径,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布局

  充分考虑河南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的基本省情,衔接省委省政府提出并正在努力推进的把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做大的重大部署,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议考虑以下重点: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

  中央高度重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首推的“互联网+”创业创新,是最为有效和主动的策略。河南应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基于河南人口大省和工业结构偏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基本省情。要发挥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的驱动作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激活全社会的创业创新资源,快速形成新业态、新增长点、新爆发点,为我省经济社会增添生机和活力。

  (二)“互联网+”协同制造

  河南是制造业大省,拥有原国家工业部委320个专业机构中的38个研究院所,在盾构机、超硬材料及制品、超高压电气、大型成套矿山装备、智能终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大型客车、电池、食品等领域均形成了较好的发展优势。面对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以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整合国内外最新技术,持续立足于把工业做优的既定策略,务实推动工业创新发展和升级增效,进一步巩固工业大省的地位,是全省发展大局的需要。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

  河南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对农业的发展,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对农业发展效益偏低问题,“互联网+”农业提供的机遇迎面而来。从鹤壁市的试验企业来看,通过“互联网+”农业的转换,种植业和养殖业等资源配置效率都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为农业全面提高发展效益带来新的希望。所以,我们在“互联网+”农业方面,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动新一轮农业现代化的跃升。

  (四)“互联网+”电子商务

  服务业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是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要充分发挥综合性交通枢纽优势,做大做强电子商务,特别是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式电子商务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突破,促进电子商务持续实现跨越式大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河南在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在服务业新业态、新领域、新增长点上下功夫,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把郑州由过去传统的以商品零售与批发为主的商都建设成为新的以电子商务为标志的国际化商都。

  (五)“互联网+”高效物流

  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传统公路物流港、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全国唯一的“米”字形高铁中心等,还拥有在国家快速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中货运量与货运价值均居全国领先地位的郑欧班列、已经开通业绩增长迅速的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双基地空中“丝绸之路”等综合性交通枢纽优势。应利用“互联网+”带来的高效物流的技术优势,全方位提升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管理等物流关键环节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化国际物流中心。

  (六)“互联网+”党政管理

  全国已经公布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河南正在完善的“互联网+”行动计划都没有安排这项工作,其实在现行体制下,很难想象在快速“互联网+”化的未来,党政管理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运行模式之中。因此,最为重要的党政管理,也需要纳入“互联网+”行动计划,并以党政管理实现“互联网+”为动力,引导全社会进入“互联网+”新时代。

  三、促进“互联网+”战略实施的对策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过程中,全省各个方面要自觉着眼大局,高度重视,恪尽职守、同心协力,共同打好这一总体攻坚战。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保障。要在省委统一领导下,一方面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发挥省委、省政府顶层设计的作用,有序推进。要建立专家咨询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互联网+”行动有序高效推进。

  二是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来推进落实。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党政系统的引导支撑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期要着力解决基础设施、数据采集、存储、开放、开发、保密和资源共享等问题,促进全省有序进入“互联网+”时代。

  三是夯实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宽带中原”战略,加快推进4G网络、公共场所和机关单位高速无线Wi-Fi普及等,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能够低成本享受信息服务。

  四是加强政策支持。要强化资金引导与政策支持,结合发展实际,在省财政厅已经出台的支持“互联网+”发展基金的基础上,研究出台进一步鼓励“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互联网+”领域。

  五是加强学习培训,解决人才和应用普及问题。把“互联网+”列入各级党委、政府中心组学习的内容,提高领导干部适应“互联网+”的能力。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引进和培养一批“互联网+”领域高端人才。

  六是要不断完善河南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要看一看沿海各省怎么干的,切实把行动计划和省情结合起来。

  (作者系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与路径

  杨迅周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促进城市中信息空间、物理世界和人际社会的融合,并通过丰富的应用系统,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提高政府及公共服务的效率、方便市民的工作生活、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环境,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也称“互联网+城市”。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各领域、各部门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存在着信息孤岛与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市民感知度和参与度不高、信息资源价值战略未形成等问题,需要在主要内容与路径等顶层设计方面进行研究。

  一、着眼城市宜居,营造普惠化的智慧民生

  在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推动构建普惠化的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与养老、智慧教育等。

  (一)智慧交通

  应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实现车流量、车速、车型等交通信息的实时监控,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和路况信息的动态发布,有效提高市内道路的运行效率,缓解市内道路的拥堵情况,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同时,为了方便居民出行,增强旅客周转能力,还应大力推广市内智能公交站台建设,对城际公路客运实施BRT、ETC改造,并积极与周边城市开展一卡通平台的互联互通。

  (二)智慧健康与养老服务

  要充分利用全民健康信息和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全民健康信息监护平台,逐步推进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实现与养老、医疗、社区服务等相关部门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全民健康信息监护平台以市信息监护平台为中心,连接社区卫生中心,建立居民、社区、各级医院、120急救中心多方联动的预警体系,通过远程健康监护系统,使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各个家庭,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远程健康监护系统包括远程监护、远程护理、远程诊断、联动预警等子系统,主要利用物联网健康监测设备,远距离对病人、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推出“智慧医疗”APP,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联通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签约服务为抓手,不断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体系形成,同时积极推进市民卡智慧医疗诊间结算。通过云技术平台整合优化全市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城市养老服务在网络空间上的延伸。

  (三)智慧教育

  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将教育信息化工作从之前的学校“单兵作战”升级到区域层面整体部署,加强资源共享。积极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建设,通过建设无盲点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校园安全监测、分析、预警;通过建设校园一卡通,实现校内消费结算、身份识别的统一管理和一体化服务;建设由校园RFID卡、人脸识别终端、RFID读卡器等构成的安全识别系统,通过校园网络实现在校学生进出、人数统计、外来人员识别、访客路线安全等管理措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建设智慧校园物联网共享平台,打通校园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

  二、着眼运行可靠,完善精细化的智慧政务和智慧城管

  “智慧政务”和“智慧城管”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将大大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实现智慧管理和高效服务。

  (一)智慧政务

  智慧政务应在城市各政府部门原有的政务外网、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外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配合智慧城管、呼叫中心智能化改造等专项应用建设,促使市政府从原有的“电子政府”升级成为行政效率高、城市管理成本低的“智慧政府”。

  (二)智慧城管

  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智慧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建立健全“智慧城管”应用体系,着力实现“一个平台”即统一支撑平台、“两个中心”即运行监管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六大核心应用”包括智慧城管、智慧市政、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环卫、智慧应急等的总体架构,构建以基础服务、数据交换、GIS共享服务、统一GPS监管、统一视频监控为应用支撑,以数字城管、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网上办案、决策辅助、行业监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环境保护信息化、公共安全信息化和城市生命线(水、电、油、气)智能化。

  三、着眼产业创新,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大数据共享开放营运,既带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又催生出新经济、新业态,集科技、信息、知识、环境、文化、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战略性和创新性经济,表现形式是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

  (一)电子商务

  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制定出台相关规划文件及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与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发展制造业电子商务、旅游业电子商务和“名优特”产品电子商务等;通过建设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全面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及相关产业互联网化的快速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

  大力引进一批金融投资企业,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发展P2P网络借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态,扩大融资渠道、减少融资成本,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不断壮大互联网金融市场。制定完善P2P网贷及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准入门槛、行业标准及监管机制,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安全性及可持续性。发展壮大第三方支付体系,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货币汇兑等支付业务类型,扩大移动支付应用范围,不断壮大第三方支付规模。

  (三)智慧物流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现代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物流中心建设。通过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为物流中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城市铁路、公路与航空等运输资源,结合RFID、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等技术,实现物资的高效快速传递,并打造出一条全程可追溯的物流链条。

  (四)智慧制造

  加快互联网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融合创新应用,促进制造业互联网化发展,提升制造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能力,重点加强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大数据等在制造业的创新应用,全面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提升行业竞争力。支持机器人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和鼓励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四、着眼区域示范,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

  积极打造智慧城市空间载体和平台,开展试点示范。

  (一)智慧社区

  城市智慧社区指的是充分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家居生活、便民服务、社会治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即“互联网+城市社区”,其典型应用包括智慧便民服务、智慧物业、智慧政务和智慧家居等。河南省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尚处在萌芽阶段,发展还很不平衡,还主要集中在主要中心城市的主要社区;智慧社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产品与技术方案尚不成熟,社区智能化产品 “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技术方案还存在很多问题;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缺乏建设和管理服务等各类人才,也没有政策引导和支持。智慧社区建设应该由政府部门牵头,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下建立平台标准,设立专项基金,集聚产业力量,将分散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构建集成的、开放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智慧应用走入千家万户。在进行智慧社区建设时应选取若干基础良好、条件满足的社区进行试点,根据实际实施效果,有针对性的调整智慧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种类,进而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增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感知程度。

  (二)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是智慧产业的聚集地,以促进入园企业“集群发展”为核心理念。园区的产业打造将运用平台化的思路,迅速聚集产业资源,积极培育和扶持企业转型发展,营造健康的智慧产业生态环境。积极推行“产城一体、以产促城”战略,推动智慧应用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智慧园区具有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因此建设智慧的园区,重点应关注园区底层设施的智慧化和管理平台的智慧化,进而实现园区的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智慧园区建设首先应强化智慧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重点吸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经济等新兴智慧产业以及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智慧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引导扶持一批互联网+孵化器或众创空间,成为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智慧园区还应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和运营平台来提高园区管理效率、提升园区产业服务水平,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目标。

  五、几点建议

  一是成立协调机构。智慧城市建设牵涉方方面面,特别是要依靠许多国家、省和市等单位,协调难度较大,需要成立权威的专门协调机构。

  二是开展多方面的前期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性较强,需要进行全方位探索试验。应针对各城市自身特色进行超前谋划,多方论证,开展建设智慧城市的系统决策研究。

  三是制定“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就建设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建设任务、具体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及对策措施等进行规划,同时还应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储备库。

  四是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扶持政策。针对重点发展产业和区域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意见,特别是在盘活要素资源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五是强化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和智力支撑。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智慧城市建设前沿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基地。

  (作者系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互联网+” 引发文化大变革

  汪振军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整合的时代。随着 WEB2.0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人们生活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可以说是信息技术革新引发的社会变革,是由专业人员技术创新到广大用户广泛参与使用,其特征是跨界与融合。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很多东西,从形式到内容,如今的互联网更加个体化、智能化、数字化,特别是它的互动化和用户分享等功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乐趣。一部手机就是一台小电脑,许多功能整合发挥作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模式下,互联网的信息聚合功能更加强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兴趣结构、传播方式。以往人们通过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接触新闻,现在则通过网络、手机等更加便利、更加灵活的新型媒体接受社会各方信息。以往的深阅读模式已被网络时代的轻阅读模式所替代,纸质媒体的书刊阅读逐步让位于手机、平板电脑,文字、知识、思想逐渐让位于图像、游戏、娱乐。

  互联网产生了全新的社群模式。QQ群、微信圈等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个个以兴趣爱好、生意伙伴、朋友等特定意义的圈子文化,这些圈子就像一个部落,大家在里面交流、分享、创造、聚集,在无形中已经产生了细分市场。

  互联网的用户分享功能也愈来愈被大家接受并使用。大家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创作和分享各种观点、资源、信息。用户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和信息。

  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自主化、平等化,消解了以往的专业性、权威性。使文化从以往单纯的专业创作到大众创作,人人都可以是作家,人人都可以是记者,而人人都是读者,人人都是接受者。专业与业余的差距在缩小,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如今,谁都可以是创作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塑造的一大批“草根作家”,如一匹匹黑马进入人们的视野。与以往的传统作家相比,网络作家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如今他们在文坛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网络已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一些传统的作家也开始转战网络。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对待同一事物,传统的线性思维已被节点思维所取代。任何人的思考在互联网世界都是作为一个节点存在。这个节点又与无数个节点互通互联,因此大家都是平等的。发散性思维对封闭思维形成强烈冲击。独断思维被包容思维、对话思维所替代。

  “互联网+”的另一优点是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每一位普通人只要有好的创意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搭建自己的众筹平台,获得从事某项创作或活动的资金,使得融资的来源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机构,而可以来源于大众。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新形态,众投模式激发了草根的力量,为平民创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众筹相关,众创模式集聚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大家只要有好的想法碰撞交流,优势互补就可以产生好的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的集聚更有灵活性。一个好的电视栏目,策划、制作、传播、营销完全可以与传统的企业不同,甚至人们在家里随时可以接受采访,将录制好的节目传过去就行,完全不必到电视台去。体制与机制的灵活的将极大解放文化生产力。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连接五湖四海,使广大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网络作为媒体,人的思想与肢体的延伸,人们以互联网为载体,拓展了交际圈、生存圈、事业圈、文化圈、娱乐圈,拉长了产业链。“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常态,给传统的文化从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市场都带来极大的冲击与改变。适应新常态,转变思想,主动参与,积极创造,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作者系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互联网+”成产业园区发展助推器

  杨建国

  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便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在产业园区层面,各地纷纷上马“互联网+”产业园区,与之相对应,“互联网+”与产业的结合也在不断孕育着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

  一、“互联网+”将成为产业园区升级新动力

  第一,在产业方面,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产业结合的不断深入,在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正在推动产业生态产生巨大的变革。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结合,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新的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和方法论也在不断的助推着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数据+云计算成为连接一切和智能化的根基,金融、汽车、物流、教育、智能硬件、O2O、泛娱乐这些行业都被互联网“+”了。

  第二,在产业园区方面,从重速度到重质量、重创新,中国产业园区历经三十年时间高速增长,愈加重视对技术引领与创新带动的依赖,在产业园区的平台之下,信息、技术、人才、金融加快融合,形成了互联互通的体制。这也为产业园区平台打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体制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需要统筹推进,任何一个软肋都可能引发水桶效应。在当前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 通过聚焦资源、让利市场、加强资产流动性,正在逐步成为中国产业园区的升级发展新的动力,塑造一批更具生命力的产业园区。

  第三,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将成为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助推器。以物流产业为例,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从宏观上,基础设施不配套、自动化程度低、同质化严重等,从具体的物流企业上看,存在着企业规模小、规划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而在目前“互联网+”热潮中,随着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互联化、智慧化已经渗透到传统行业的各个领域,物流作为电子商务发展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金融互联化、物联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园区的信息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发展,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将有力促进物流资源的社会化整合和物流园区的集约化经营,全面提升物流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水平。

  物流园区的“互联网+”效应只是“互联网+”助推产业园区发展的一个具体案例。从整体上来看,“互联网+”将会开启产业园区升级新纪元,而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才刚刚开始,这种作用力绝非是简单的叠加和拼凑,而是从表到里的化学反应,产业园区必须构筑新的平台体系和产业生态,促进生产要素的流转,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二、产业才是“互联网+”产业园区的灵魂

  首先,“互联网+”战略是相对超前的,从提出到实施再到效果显现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在电商等领域互联网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并没有找准、找好与“互联网+”战略的结合点,甚至是抵触的。地方在积极推进“互联网+”产业或产业园的同时,要加强对传统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帮助他们学习、接受和转型。

  其次,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产业园首先应该做好的是找准产业,盲目的追求和建设“互联网+”产业园,容易脱离实际。以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为例,目前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愈炒愈热,也促使互联网金融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多方力量都在积极谋划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的建设,这其中,很多二三线城市也开始纷纷上马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主要取决于当地中小企业的活跃程度,而二三线城市相对缺乏建设该类型产业园的客观条件,在没有足够繁荣的市场支撑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很容易就变形走样。

  再次,“互联网+”是趋势不假,但也绝非永远风平浪静,稍有懈怠就有可能被风浪拍打下来。对于产业园区来说,切忌为“尝鲜”而不“择食”,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忽略了因地制宜和差异化发展,“互联网+”带来的也可能只是一个注定要破碎的泡沫。

  三、“互联网+”与产业园区结合的着力点

  第一,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很多地方政府其实一早就看出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招商引资的便捷和高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更多止于表象,没有真正活学活用,结果把“互联网+”弄成了“+互联网”。产业园区想要借势“互联网+”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解放,高新技术产业变化迅捷,思想不革命、举措不革新,对互联网、经济业务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缺乏互联网思维,甚至无法与互联网企业深入交流。从今年4月份开始,湖北省各级党政机关多次组织“一把手”级别领导针对“互联网+”产业的集中学习。部分政府机构甚至筹备成立专业的“互联网+”产业管理部门。

  第二,要做好“互联网+”的输入与输出,输出是一个广而告之的过程,即打造软环境,那么对于产业园区来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形象、品牌的输出,来加深投资者对产业集聚区的环境认同;而输入,则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强化对产业关联度、产业协同能力以及产业链的引入。

  第三、需要创新服务模式,面对“互联网+”战略,产业园的管理服务必须秉承开放理念,“互联网+”时代不断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对产业园区的管理服务产生颠覆性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往往超前于各种法规和规范。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是产业园区管理部门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系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民生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河南集聚产业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互联网”与“互联网+”政府统计调查有关问题思考

  张广宇

  当前,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后,立刻引起各方关注。作为以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为主要职责的政府统计部门正处在一个特殊而关键的时期,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和统计工作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也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中国统计工作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抢抓“互联网+”重大机遇,创新工作视角,充分挖掘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谋求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广泛对接和深度融合,拓展统计服务的深度、广度,推进统计调查现代化。

  一、互联网在我国统计调查工作的应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统计调查工作的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我国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进入中国并得到迅猛扩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建成以国家统计局为中心,连接各省级、市级、县级统计机构和部分乡镇、街道统计人员的统计业务专网。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主动把握、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加快对接大数据,提出打造政府统计数据搜集的“第二轨”,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发布等生产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革。着力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和联网直报系统“四大工程”;在居民消费价格统计、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以及近两年不少专项调查、还有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劳动力(就业失业)调查等统计调查中,都利用了手持电子终端采集数据,在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和房地产价格调查中积极利用电子化行政记录,在人口、农业、投资、交通等领域,大力研究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如,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在农业统计调查中积极利用遥感技术,成功开展了夏粮面积无人机遥感测量野外调查试验等工作。互联网在统计中的应用,既极大提升了统计信息化水平,解放了统计生产力,也为进一步推进“互联网+”下的统计应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互联网+”对统计调查工作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组织变革,增强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从事数据调查、采集、处理和发布数据的统计调查部门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更大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将带来较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现行统计数据生产方式造成冲击。现行的统计是以统计调查对象报数为主并辅之以调查员上门登记为基本方式的。在这种统计模式下,调查对象要为政府统计付出必要的精力和成本。而“互联网+”时代,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企业电子化生产经营交易记录等将大大拓宽统计部门收集数据的渠道,如进出口、货币信贷、财政等数据在相应的行政记录里均可查询;运输物流、终端消费等各种交易可以直接生成可用的数据,而不需要专门的统计采集,传统的统计数据生产方式会发生较大变化,需要健全完善现行的统计体系和统计方法制度。

  二是对政府统计的权威产生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企业和机构的服务领域正在从商业领域渗透到公共服务,有些直接渗入到政府统计的传统服务领域,如光大银行推出的养老消费指数、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网络零售价格指数等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政府统计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不断进行印证和评估,政府统计作为统计数据信息主渠道的地位正受到挑战。

  三是对统计数据分析应用专业化带来挑战。在互联网推动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情况下,人类社会的数据量迅速激增,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同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不仅包括结构化数据,更包括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且具有数据量大、应用价值大、速度快、种类繁多、波动大等特点。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纯”出有用的信息、更好的为社会公众服务,对统计机构的数据处理能力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四是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将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推动各个行业颠覆式的创新发展,统计工作人员如果不能结合自身业务及时捕捉、研究、跟踪这些新的产业和科技的变革,将造成一种知识断层,不利于统计业务的开展和统计工作的发展。

  三、“互联网+”下统计调查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要加强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面对“互联网+”,政府统计即刻抛开现行的方法制度另起炉灶,全面依靠对“互联网+”的开发挖掘以获取资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这个必要的。应把“互联网+”作为政府统计的有益补充和验证,从““互联网+””与统计调查工作高效对接的战略高度,根据现有统计指标及标准,针对“互联网+”的特点,广泛搜集已经存在并继续增加的各类数据,分析其与目前的统计调查指标在口径、范围、内涵、定义等方面的差异,在制度设计、数据处理、分析和发布环节作出相应调整,逐步实现“互联网+”与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验证和接轨。

  二要从立法角度确定统计部门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主体地位。作为以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为主要职责的政府统计部门,应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因势利导、主动作为,通过完善立法、健全体制机制等方式确定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牵头协调作用,如,加快推进商业交易记录和网上搜索信息与统计各项指标的测算对接;加快实施各部门各行业行政记录与统计部门条件共享的进程;加快规范统计在线会话、数据发布、数据质量交叉验证的方式方法等,逐步实现“互联网+”与统计调查工作的最佳融合。

  三要切实加强统计人员能力建设。“互联网+”时代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要引导统计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和不可逆性,积极树立新的统计工作理念,主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统计技术和统计工具进行分析挖掘,不断提高数据挖掘分析处理能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处理需求。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高级统计师、经济学博士)

 

  “智慧河南”建设的五大误区

  高 璇

  城市发展在经历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主题阶段后,吹来了“智慧”风。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投入不变,红利更多,损耗更小。从城市演进轨迹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从城市发展内涵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转型升级的转换器,是城市发展模式创新的突破口。从城市发展理念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的着力点,是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切入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发展目标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各地区发展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河南18个省辖市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面对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河南智慧城市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是否陷入了个别学者所说的“智慧城市建设陷阱”?智慧城市建设误区是什么?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以上问题,对于实现“智慧河南”,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五化”融合发展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重项目,轻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一哄而上

  当前,河南智慧城市建设一哄而上已是不争的事实,自我国2012年首次提出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河南十八个省辖市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如此高速的增长速度,必然带来智慧城市“一哄而起”的过热现象。一是河南地方政府缺乏统筹规划。由于地方政府更看重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重大项目,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期效应,因此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很少借鉴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中规划先行的指导思想,政策在建设中决策随意,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支撑。二是政府政绩观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形成了以重要项目为主要考核的思维惯性,当看到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巨大政绩影响时,各级政府一哄而上,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而忽略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基础条件。

  二、“重概念,轻个性”:智慧城市建设千城一面

  200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可以说,智慧城市还是一新兴事物,在建设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全球还缺乏可供参考的成熟模式。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政府容易沿袭传统城市建设思路,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终形成内容上大同小异、功能上重复的智慧城市,城市同质化、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造成当前智慧城市“千城一面”的格局。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依赖较为突出。受传统城市建设路径依赖的影响,政府主导者往往只重视智慧城市的概念,没有仔细考究其内涵,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传统城市建设的智慧化,其建设主要围绕传统城市发展方向进行,即对旧城的改造和对新城建设上来,将传统城市的智慧化作为改造城市基础建设的主要任务,从而忽略了城市智慧管理、智慧民生等方面的内容,与传统城市建设区别不大,城市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趋同现象严重。当前,河南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大都涉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中心、信息产业、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政务等问题,规划内容大同小异,而忽略了对城市基础、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的考虑,城市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从而出现智慧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

  三、“重模仿,轻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要素的强力支撑。然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多项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仍没有突破,被国外公司或研究机构所控制,河南技术对外依存度依然很高,据不完全统计,信息领域河南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因此,河南智慧建设仍处在模仿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突出。一是理性“经济人”思想严重。由于智慧技术研发存在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等特点,而技术模仿具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风险低等优势,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主体的企业会选择模仿抄袭和“拿来主义”作为企业技术发展路线,从而缺乏智慧城市建设自主创新的动力,最终出现“重模仿、轻创新”的误区。二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河南进入信息技术的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实力和规模相对较小,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也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动力。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有大型企业进入该领域的步伐依然较慢,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依然

  不大,最终导致河南智慧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事实。

  四、“重政府,轻市场”: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导向不足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成为点缀城市发展的花瓶,在没有充分发动企业和社会投资参与的情况下,政府往往注重大项目建设等容易提高政绩或形象的项目,从而挤占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忽略了市场对智慧城市的需求,导致智慧城市建设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的事实,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导向严重不足。一是政府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往往既充当规则制定者又充当智慧城市建设执行者,政府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独角”,忽略了市场对智慧城市的导向作用。在智慧城市投资和建设方面,由政府拨款投资,导致重复建设多、业务建设水平低、高效处理能力弱等问题;在运行维护方面,技术类、事务类业务没有剥离,全由政府部门负责,导致效果差、效率低。二是传统干部考核标准的影响。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唯GDP增长为干部选拨任用、干部考核标准没有改变,当看到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政绩时,政府领导者就会忽视市场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就会出现政府主导的误区,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五、“重形式,轻实质”:智慧城市建设资源整合难度大

  资源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所在。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者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城市化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然而,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形式,没有突破“信息孤岛”和体制障碍问题,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仍没有引起重视。一是体制障碍迫使资源整合难度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信息数据部门分块严重,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资源整合难度大。二是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由于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数据统计平台,各级政府、各部门根据自身需要,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按不同标准对同一问题建立不同的数据网,基础数据整合难度加大。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互联网+”助推河南农业走进3.0时代

  林园春

  农业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领域之一,“互联网+”农业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有利于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河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升级,要积极抢抓“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定制化,助推河南农业走进3.0时代,开创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

  具体而言,“互联网+”通过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助推农业迈入3.0时代。

  生产环节:传感技术、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而精准地监测到植物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的要求,并通过智能系统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实现智慧化生产。信阳市的无人植保机项目,就是利用物联网数据联通,通过遥感测控获取土地数据,再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适宜种植,从而解决了山地植保难题。

  销售环节:电子商务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面对面随时沟通,避免了农产品因为地域、季节等原因而滞销。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与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河南省蔬菜生产第一大县,扶沟县开始试验“互联网+”蔬菜的融合创新销售模式。苗木之乡鄢陵县,目前已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苗木在线销售。

  物流与安全管理环节: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实现基于网站、手机的质量溯源查询。郑州的云超市,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了农产品的可追溯。

  融资环节:基于互联网的P2P、众筹等模式,创新了农业融资模式,进而满足农业生产和组织方式变革的资金需求。

  基于以上认识,我省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大成就,也形成了一些经验。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推动我省进入农业3.0时代,仍需进一步谋划和设计。

  第一,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我省应明确“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尽快开展针对“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的指导意见,加快编制“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发展路线图,有效指导“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着力开创“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快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积极建立河南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着力打造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河南省农业电子政务云平台、河南省农业应急信息化平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及智慧农业系统等一批信息化平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第三,推进智能农业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进农业传感器、农业精准作业、农业智能机器人、全自动智能化植物工厂等前沿技术的开发。积极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智慧系统。开展面向周口、商丘、信阳、驻马店等粮食核心区的粮食作物长势监测、遥感测产与估产、重大灾害监测预警等智能决策支持服务。

  第四,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联合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积极推动河南双汇集团、科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永达食业集团等省内大型农业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网上交易。推动焦作山药、南阳猕猴桃、巩义石榴等特色农产品借助互联网在线销售。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优势,建设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品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第五,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虚拟网络教学环境,大力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动智慧农民云平台建设,研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在线课堂、互动课堂、认证考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