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董学彦:许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纪实

河南日报  2016-05-09

  水,曾经是许昌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如今却成为许昌的魅力所在、优势所在、希望所在。

  随着三大水利项目的成功实施,许昌市从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一跃成为因水而美的“北方水城”。满城清流赋予许昌无穷无尽的灵动,水多、水美成为许昌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让许昌充满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独特魅力。

  一滴水折射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一条河反映一个地方科学发展的实践。许昌市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精心谋划三大水利项目,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协调发展,“大水利、大城建、大文化、大生态、大旅游”同步推进,着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传统文化、拥有优美环境的水生态文明城市,使城市因水而美、缘水更盛,被水利部专题调研组称为“我国中西部资源性缺水型城市治水的典范”。

  许昌的治水历程,从理念、规划到建设、实施,都体现出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很强的学习、示范、借鉴意义。

  盼水——几代市民的缺水之痛

  4月28日下午,20多只小野鸭,在许昌市区清潩河里游弋。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冲淡了都市喧嚣,尽显着人水和谐。几位凭栏而望的老人连声感叹:很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景象了。

  许昌有着“莲城”美誉,但数十年以来一直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的1/10,不足我省人均的一半。上世纪80年代,许昌曾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

  几乎每个“老许昌”,都有挥之不去的缺水之痛——夏天自来水供不上,半夜还在街上排着长龙等接水。家属院修蓄水池,晚上接、白天用。上班人人带两个大水壶,下班带水回家做饭……上世纪80年代,一些工厂因水资源不足被迫停工减产,国家棉纺厂、泰国正大集团曾有意在许昌建厂,受水资源紧缺限制,不得不易地而建。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面对缺水之痛,历届市委、市政府和数代许昌人都在兴水利、丰水源上做了艰苦不懈的努力。然而,解水之困,何其艰难。许昌市区生产、生活和生态景观用水每年仍然要花大笔资金调济购买。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缺水少水,已成为许昌发展的最大短板。

  治水兴水,已成为许昌市民的最大期盼。

  2013年5月,许昌被纳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缺水的许昌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许昌市委、市政府因时合势,科学谋划了总投资近60亿元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许昌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标准粮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三大水利项目,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兴水活水之路。

  一个干渴的城市行动起来,一部缺水的历史由此改写。

  没有庆典,却满城欢庆。2015年9月1日,一个平静的日子,却注定在许昌发展史上留下夺目的印记。大陈闸拦蓄的北汝河水沿着82公里的河道一路奔涌,干涸的许昌城终于迎来滚滚清流。25个月的不懈努力,使许昌从一座“干渴之城”变为清水绕城的“北方水城”——

  北海、鹿鸣湖、芙蓉湖、秋湖湿地公园、灞陵湖,五个波光潋滟的湖泊,如同五颗空灵的蓝宝石镶嵌在许昌;清泥河、清潩河、学院河、护城河、运粮河……几条碧波荡漾的河流,如同蓝色的飘带拥抱着许昌。在荷香中入梦,在水声中醒来,许昌,这个曾经因水而困、因水而忧的北方城市,如今正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治水——今日许昌的兴水之梦

  “建设三大水利项目,是许昌对水与生态文明关系的一次再审视、再定位,也是许昌治水兴水理念的一次再深化、再提升。”许昌市委书记王树山说,“在三大水利项目实施中,许昌市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贯彻于治水兴水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发展新理念引领治水新实践。”

  急民之所盼解水之痛,应发展所需脱水之困,循五大理念兴水之梦,许昌的治水兴水历程不仅完成了水的充盈与回归,更充满了锐意创新的超前谋划,闪烁着务实担当的时代光华——

  与河南水利投资集团共同出资组建“许昌市水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撬动银行投资80多亿元;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水务局,实现了由“九龙治水”到“一龙治水”的嬗变,有效破解了“钱从哪里来”“工程如何建”的问题——以创新理念激活治水体制机制,这是管理上的超前。

  按照“空间均衡、系统治理”思路,使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天上水汇引许昌;坚持大水利、大城建、大旅游、大文化一体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同步实施,着力打造城水和谐、富有内涵、充满魅力的美丽许昌——以协调理念构建治水兴城大格局,这是规划中的超前。

  河道岸堤不再硬化,代之以卵石砌起的“格宾石笼”,透气透水,涵养水土,让河流可以呼吸,让水质得以净化;在全市建设17处人工湿地,中水分四级经过湿地再次净化才能进入河道——以绿色理念实现人水和谐,这是建设中的超前。

  清淤河道影响了城市交通,但群众纷纷表示“路堵心不堵”;炎炎夏日酷暑,邻近社区群众自发为施工单位送去粽子和西瓜;众多企业纷纷慷慨解囊,为水利项目捐赠4000多万元——以开放理念凝聚共识争取支持,这是路径中的超前。

  许昌治水,治出了秀水美景,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质;治出了百姓口碑,赢得了市民的衷心点赞;治出了发展后劲,为许昌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共享理念增强市民获得感,这是观念上的超前。

  4月20日,水利部专题调研组在许昌调研后,对当地的三大水利项目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一个饱尝缺水之痛的城市,如今却把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汇引一地,为城市打造了如画的滨水景观,为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生态优势,给百姓发放了丰厚的民生红利,为保障许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许昌市治水兴水的生动实践有力地证明:水,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更是衡量科学发展的一把标尺。

  活水——许昌治水的深刻启示

  去年10月,《人民日报》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时,将目光聚焦到了许昌。经过一周的蹲点采访,有关许昌治水兴水的长篇通讯很快在当月的《人民日报》报眼位置刊出。

  参与采写的人民日报记者王汉超解释,选择许昌,是从时间节点和历史维度来衡量,许昌的经验不仅是属于许昌的,在全国范围都具有学习、示范、借鉴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治水‘一号文件’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16字治水方针,党中央把治水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王汉超说,“中西部缺水城市中,有没有代表这一区域怎么治水的先进典型?河南缺水,许昌又是河南最缺水的城市之一。通过贯通水系,修复生态,许昌确实走在了我国中西部资源性缺水型城市前列。”

  王树山认为,许昌市进行的这场兴水活水攻坚战,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首先是做到了承天接地,高位谋划:把三大水利项目放在全国的治水大局之中考量,放在全省的水系发展趋势之中布局,应时合势,可谓承天;许昌缺水已久,解决缺水问题,是发展所需、人心所向,可谓接地;把科学规划作为水利项目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坚持兴利除害并重、防灾减灾并举、治标治本结合,可谓善谋。

  “实践证明,只要把握机遇、遵循规律,谋划发展始终紧跟政策导向、紧贴发展实际、紧扣群众期盼,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富有创意、干出实效。”他说。

  三大水利项目是一项开创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难度之大,超乎想象。比如,整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近60亿元,钱从哪里来?许昌缺水,三大水利项目需要丰沛的水源,水从哪里来?工程拆迁任务繁重复杂,会不会引发社会矛盾?

  “问题绕不开、也躲不过。”许昌市市长武国定说,“只有敢于担当,勇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才能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

  为了治水兴水,许昌市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由5位市委常委、四大班子领导参与的三大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市领导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合力攻坚,项目责任单位和参建大军争先恐后、千帆竞发,写就了一篇治水兴邦的鸿篇巨制,谱写了一曲利民兴城的时代壮歌,圆了几代市民的兴水之梦。

  “敢于担当、改革求进,强化责任、以上率下,是许昌市治水成功的重要保障。”武国定说。

  许昌水系连通工程通水不久,王树山接到一个企业主的短信:我刚刚关停了厂里最后两条造纸生产线。咱许昌费那么大劲修了这些河、湖,那么漂亮,不能再让它受一点污染。

  王树山深受感动。他说,我们推进三大水利项目建设,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水系建设带来的实惠、文明和幸福。实践证明,一切造福人民的事业,必将得到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拥护。

  借水之利,许昌已鼓起发展的风帆。昔日的“干涸之城”,如今已涅槃成一个生机无限的活力之城,一个永续发展的希望之城,一个特色鲜明的魅力之城,一个民心所向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