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王喜成: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大河网  2016-07-07

  

  □王喜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河南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只有通过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形成一整套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要进一步明确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

  虽然早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但现实中并没有解决,政府越俎代庖、企业积极性不够、产学研用脱节等问题一直都比较突出,需要加大力度解决。

  首先,要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责任和动力激发起来。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主体地位一直并未发挥出来。今后一是要改进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方式,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鼓励创新资源向创新主体企业的流动。二是要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通过各种奖励激励、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措施,把解决科技问题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调动企业开展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设立专项科研开发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激发其创新的责任和动力。

  其次,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第一,要转变创新发展一直由政府主导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唱主角的局面,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第二,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技术集成与应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第三,要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第四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培育创新型的企业集群。第五要吸收更多企业参与制定技术创新规划、政策和标准,让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在相关专家咨询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再次,要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其措施:一要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二要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工作机制。三要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

  二、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既是一个重大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能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

  其一,要制定工作规划,做出全面安排。要明确提出本地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以及一系列相关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其二,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出重点部署。每个地方的情况各不相同,战略的制定要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同时做出重点的部署和安排。如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问题,重大科技专项安排问题,形成产业创新链问题等等,都要有详细的安排部署。

  其三,要针对实施要求,提供保障措施。必须切实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组织领导,及时推出配套的法律政策措施和协同推进机制等,保证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位。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进行自主创新。只有不断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落到实处。

  一是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企业。不断改善科技人员待遇,坚持用高薪吸引优秀人才,对自主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资金变为技术、技术变为资金、资金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

  二是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要以责无旁贷的精神,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创新,要提高能力、消除障碍,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要坚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和特点推进创新,力争取得一批在科学前沿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要实行多模式创新,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领域、材料科技领域、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要着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要切实理清推进创新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着力在密切科技与经济结合、改变创新资源配置重复低效、健全创新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打造一批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当前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是由于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也还存在不少较突出的问题,如:科技与生产脱节,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投资与投资浪费并存等等。

  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对创新主体在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引导,调整创新的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加快构建由企业牵头,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体系,形成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二要围绕产业发展构建创新发展链。当前我国科技研发年投入资金已超过1万亿元,数量已相当不少,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创新体系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必须得加以改变。其一,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其二,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构建高校、研发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联盟的创新链条,形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相互合作、互动共赢的局面。

  三要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要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其次要运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试点政策,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建立向创新者让利的利益导向机制。再次要深化科技成果无形资产处置方式和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四要强化创新的服务支撑。这方面,一要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二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需求,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多元服务主体,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三要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引导创业资本更多地投向种子期或初创期的小微企业。

  五、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最多的问题都与体制机制有关,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推向深入,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要转变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政府部门不能再直接管理具体科技项目,要将管理的重点转向制定完善规划和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服务等。

  第二,要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大力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第三,要搭建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和生态环境。

  第四,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尽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破除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障碍。

  六、完善政策法规建设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于相关政策法律建设不够有关。要顺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促进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其一,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的法规制度体系。根据中央关于“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的要求,要加快重点法规的修订。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法规的立、改、废工作,使科技创新法规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内容和谐的有机整体,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其二,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建立职能分工明确的科技行政管理系统,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科技创新管理权力,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最终形成决策、实施、监督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严格遵循法定程序,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行政程序中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加强信息公开,使政府行为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其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建立完善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法律,促进专利政策法规完善,实现已经成熟、稳定的专利政策法律化。通过这一举措,解决当前政策实施中的政策异化、政策矛盾和政策工具不均衡等问题,使专利技术成果既上得了“书架”,也上得了“货架”,由专利拥有者自主决定转让、许可和投资,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首先必须把人才问题解决好。

  第一,要注重引才。大力引进那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等等,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第二,要精于育才。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第三,强于留才。引才育才,关键是要能留住人才。为此,要改进科研人员的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好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等等。

  第四,善于用才。坚决克服用人上的唯学历、唯职称、讲资历的陈规陋习,不但要注重引进人才,也要充分信任和重用身边的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