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何白鸥:根植本地文化打造特色小镇

河南日报  2016-12-16

  前不久,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我省温县赵堡镇、禹州市神垕镇、西峡县太平镇、确山县竹沟镇4个乡镇入选。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省,我省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不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且对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

  住建部有关人士指出,这次特色小镇的遴选主要是衡量小镇是不是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等条件。从这些条件和标准可以看出,特色小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行政区划单元的“镇”“区”,也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产业园区,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它具有产业定位明确、多种功能融合、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等丰富的内涵特征。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和命脉。特色小镇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历史人文气息或现代文化气息,它能让特色小镇靓起来、活起来,也能火起来。譬如,神垕镇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的发祥地,5000多年陶瓷文化的积淀,1000多年钧瓷艺术的传承,造就了神垕这座千年古镇。散落在这座古镇中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都是传递传统文化信息的密码。要在我国众多特色小镇中寻找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潜力的产业并不难,难就难在使其与当地的历史民俗、文化风貌实现有机融合发展,用文化要素提升产业含金量。若能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那么特色小镇所提倡的宜居、人文、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想化的发展目标自然就容易实现了。

  打造富有文化气质的特色小镇

  我省的特色小镇建设与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相比起步较晚,有着不小的差距,还存在缺乏规划、功能缺失、内涵不足、品位不高、特色不明、管理粗放等问题。我省此次入围的4个特色小镇,只是具备了特色小镇的培育基础,要成为真正的特色小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做好顶层设计。要科学编制全省特色小镇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引导和规范全省特色小镇建设。要以此次入选为契机,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和策划团队分别对4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把脉问诊,坚持尊重历史和传统、体现文化特色、契合发展实际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完善4个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要探索建立规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特色小镇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管控,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着力打造特色。提炼、打造、彰显小镇的“特色”,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类似神垕镇、朱仙镇、赊店镇和赵堡镇这样的古镇、名镇很多,可以说每座小镇都是一张独特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尤其需要加强对这些小镇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精华,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和现实内涵,打造真正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比如,赵堡镇要突出太极文化的宣传,神垕镇要注重钧瓷文化的挖掘,竹沟镇要侧重红色革命文化的打造,太平镇则应该聚焦绿色和生态之美。从目前国内一些地区优秀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看,很多特色小镇的建设还难以脱离“资本搭台、文化唱戏”的套路,一些小镇因为缺少文化内涵和发展后劲出现“千镇一面”的问题。因此,建设特色小镇要避免“一哄而上和盲目造镇”,要真正从本地的历史出发,挖掘小镇的文化内涵,提炼真正体现小镇独特风貌和特点的文化元素,打造富有文化气质的特色小镇。

  加快跨界融合。特色小镇是一个综合体,是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态和社会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当前,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加快文化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推动特色小镇“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社区”等新的发展实践,让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成项目、转化成产业、转化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就我省入围的4个小镇而言,赵堡镇要大力推进“太极+”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太极+文化”,加快发展“太极+怀药种植+养生”,带动发展“太极+旅游+休闲观光”,打造鲜明的产业形态;神垕镇要在继承传统钧瓷工艺和保持钧瓷文化风貌的前提下,着力在钧瓷与当代生活结合、转型创新方面下功夫,推动钧瓷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太平镇物产、旅游资源丰富,要突出生态主题,推动“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城镇建设”等发展;竹沟镇要突出红色主题,做好“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产业”等文章。

  (作者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