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关爱和:浅议“中原学”

中原人文社科网  2017-03-21

□关爱和

  “中原学”是一个学科概念。如同敦煌学、故宫学、长安学一样,应该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中原在地域上讲,是指河南及其毗邻地区。中原是华夏历史文明形成与传承的腹地。对“中原学”的研究和文化认同,关系到民族信仰与精神凝聚等重大问题。正确回答“我是谁”,以增强民族自信为己任,应该是“中原学”的题中之义。“中原学”秉承“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理念,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体化趋势,而战乱、贫困、疾病、灾害依然侵扰众多国家地区的今天,“中原学”的价值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原学”以中原哲学、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制度为研究对象,努力描述历史、还原历史,准确回答“我从哪里来”,是必要的;在世界文明存在和变化的大潮中,中国如何在本土历史与思想资源的滋养下完成转型,加快发展,自信回答“我到哪里去”,对中华民族的道路选择,意义更为重大。“中原学”面对过去,也面向未来。

  “中原学”在黄河流域孕育,是黄河文明的组成部分。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持续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也是至今仍成为支撑中国道路、中国自信的源头活水。在黄河文明发育成长的早期中国、帝国中国、转型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原学”都以无限的特立独行丰富着黄河文明。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体系中,“中原学”既是源,也是流。

  在中国近代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严复、梁启超论学术,以为“学”重在学理会通,“术”重在操作实践。“中原学”的研究需要审视历史,总结规律,会通学理;更需要以史为鉴,把握当下,关照现实。“中原学”应是“学”与“术”兼备之学。

  2016 年 9 月 30 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指出:“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孕育形成了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之一,是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文化使命。”中原经济区建设呼唤“中原学”成为中原发展的战略支撑和思想资源。而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精神,又何尝不是现代中国的战略支撑,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高度称赞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近日又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重提的愚公移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在古代中国所形成的愚公移山精神,在现代中国所形成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都是“中原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学”的研究对象。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都将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支撑。

  在河南学术界热议“中原学”的时候,中原城市群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中原城市群建设规划涵盖五省 30 个城市。中原城市群获批,使其成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并肩的全国七大城市群之一,成为全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对中部与河南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相信,支撑五省 30 个城市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不仅仅是中原经济共同体,还有中原精神与文化血脉。在此背景下,思考“中原学”更有深义。

  期待在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学”与“术”兼备,“源”与“流”会通,面向历史与未来,贡献于中国与世界的“中原学”兴起于中原大地。

  作者: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