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中原智库专题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7-07-14

目录

  李庚香: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谷建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张占仓:不忘初心 坚守信念

  王喜成:一篇中国共产党人的宣言书

  袁凯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尹书博:不忘初心 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辛世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刘殿敏:引领新时期改革发展事业的行动纲领

  闫德亮: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支撑

  赵士红:坚守人民立场 永葆赤子之心

  赵增彦: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攻坚克难的根本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论“全面从严治党”与走出“历史周期律”

李庚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从8个方面讲我们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这8个方面,是针对党成立之初的追求、当今党面临的现状和未来党发展的所需而提出来的。不忘初心,就是要不忘党的先进本质、不忘党的艰难历程、不忘党的优秀品格、不忘党的伟大追求,不忘党的奋斗精神,不忘党的赤子之心;继续前进,就是要跳出“历史周期律”,树立“赶考”心态,树立人民主体理念,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涵养好的政治生态,继续前行。

  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努力发展中国式民主,增强自觉接受监督并能够被有效监督的意识

  从1945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关于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那段著名的“窑洞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问题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我们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出“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就必须走“民主”这条道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主实现形式。2000多年前,古代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这样写道:“政治学术应该考虑适合于不同公民团体的各种不同政体。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要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必须注意到本邦实现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我国依据马克思主义民主学说和人类历史普遍的民主原理,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开创了中国式民主。中国式民主是人民民主,不同于西方的自由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式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力量,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要求,以协商民主为主要形式,通过党内民主先行和带动人民民主,渐进式推进民主发展,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式民主而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民主。在这种民主下,中国的领导核心更加坚强,人民的民主权利更加全面,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加稳定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丰富和完善。与之相应,英国脱欧,则充分证明了西方民主的局限性。西方民主是一种精英民主,但精英形成不了共识,就让人民去决定,而人民决定了则又反悔。

  发展中国式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努力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法律和各界的共识,而不能以党代政;必须坚决破除“家长制”“终身制”“指定制”,彻底终结个人专断与权力过分集中、个人迷信与权力失却监督的专制和人治状态;必须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保障和落实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发展中国式民主中的推进和保障作用;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民主监督权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腐败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的作用和功能;必须彻底摒弃西方式民主思潮的破坏和干扰,坚持中国式民主的自立内生性,既充分尊重民主,又尊重集中和权威,不搞极端民主化和民粹,不搞西方式民主。

  只有努力发展中国式民主,我们党才能更广泛地赢得民心、赢得认同、赢得拥护和支持;只有切实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赢得继续引领人民前行的资格。

  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树立“赶考”心态,全面推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67年前,在全国胜利在即、党的中央机关即将进驻北平之际,毛泽东同志记起了李自成的历史教训,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命题,并强调“一定要考个好成绩”。67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要继续这场考试,就必须不忘初心,时刻保持“赶考”心态,勇于变革创新,永不僵化停滞。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要求全党“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一是要在举旗定向中继续前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最终模式。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中国要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二是要在谋篇布局中继续前进。旗帜、道路、方向至关重要,战略也非常重要。能不能在新的历史性考试中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关键还要看我们能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全局性的两大布局。三是要在攻坚克难中继续前进。我们党要继续在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攻坚克难,破解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求我们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些挑战、风险、矛盾和阻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对的问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走出三大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第二个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面对的问题。世界上最难超越的是自我。一个执政党要攻坚克难,最难的是实现自我革命。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四是要在强基固本中继续前进。只要我们有举旗定向中的坚定自信与责任担当,有谋篇布局中的战略运筹与政治智慧,有攻坚克难中的锐意进取与勇毅笃行,就一定能够不断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更加满意的答卷!

  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求我们要树立人民主体理念,牢记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六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论”相较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流行的“人民主权论”,是基于历史观基础上的政治观的一次重大飞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成立之初,就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并为此矢志奋斗。在内忧外患、艰难困苦、危机重重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党抱着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抱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冲破重重阻碍,经过浴血奋战,在迷雾和黑暗中一次又一次为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人民也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都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用鲜血与汗水写就党和人民团结奋斗、荣辱与共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舆论导向、创作导向和研究导向,不能忘记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如今,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被权欲、物欲、情欲迷眼,忘记历史,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腐化堕落,使党的形象蒙尘,使广大党员蒙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耻辱!是8700万党员的耻辱!!也是全国人民的耻辱!!!不忘初心,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民”这个根本,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人民”这个根本,尽一切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让全面从严治党逐步成为党内习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强则国强,党兴则国兴。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国家的命运和一个党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相适应,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因此,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并让全面从严治党逐步成为党内习惯。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面临的考验长期而复杂、面临的危险尖锐而严峻。全面从严治党,是历史给出的命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年苏联共产党在只有20万党员的情况下夺取了政权,在有200万党员的情况下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却在有2000万党员时失去了政权,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不能不令人警醒!

  全面从严治党,要严格按照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这8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全面从严进行思想教育、加强组织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纪律建设。要坚持思想建党和依规治党一起抓,激浊和扬清一起抓,治标和治本一起抓,促进党内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促进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的明显好转,使“三严三实”深深扎根于党员干部的日常思维和行为方式中,让从严治党逐渐成为党内习惯,真正变松、软、散为严、实、硬。

  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涵养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

  风清气正、健康洁净、政通人和、春和景明的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强大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证。在新的时期,我们党面临前所未有、瞬息万变的复杂形势,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涵养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上下功夫。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政治文化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首先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高度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使服从制度成为全党上下的一种行动自觉,使遵章守纪成为所有党员干部的一种政治习惯;要营造既轻松活泼又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氛围,坚决纠正庸俗化、随意化倾向,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改进政治作风;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四个自信”,端正用人导向,严厉惩治腐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激浊扬清,绝对忠诚、坚定看齐的组织生态培育起来了,勇于改革、敢闯敢试的创新生态培育起来了,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事生态培育起来了,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用人生态培育起来了,纲纪严明、清正廉洁的反腐生态培育起来了,正气就会上升,邪气就会消散,正能量就会弘扬,负能量就会衰弱,不良的政治生态就会逐步得到净化,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就会逐渐得以形成。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始终在路上!

  (作者系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谷建全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站位高远、统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自始至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内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向前进”。针对这个论断,笔者谈一下认识和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根本基础,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不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必须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事实上就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时代化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话语体系的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要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是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有机结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紧密联系大众思想实际,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前,就是要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二、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首先,要结合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次,要弘扬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毛泽东时代,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战略、策略和建国方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情况,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情况,也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再次,要通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宣传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关注大众需求,解答大众困惑,只有马克思主义被大众认可、掌握了,才能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不忘初心 坚守信念

张占仓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10次提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说,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是“七一”讲话的鲜明主题,而坚守信念是“继续前进”的基本动力。

  不忘初心,这个初心是什么?总书记讲得很清楚,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情怀,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句话,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我们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是要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忘初心”这个词出自《华严经》中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说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功德圆满。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本心信条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精神旗帜,决定了党的性质、党的理想、党的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富裕安康、幸福美满而有尊严的生活。一个政党的初心,源于这个政党成立的初衷和“出发点”,涉及干事业的初衷和目的,是这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政党有自己的初心,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初心。当我们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读铮铮誓言时,党的初心与我们的初心融合,成为我们应该担当的时代责任。所以,这个初心是具体的鲜活的,流淌在每个共产党员火热的血液之中。可以说,是否“不忘初心”是判断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

  总书记为什么强调不忘初心?一方面,因为这个初心太重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就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衷和目的来讲,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四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这是共产党最本真的东西,是我们党之所以存在的唯一根据,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永不忘却。另一方面,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被利益所惑,忘记了初心,理想缺失、信念动摇,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甚至成为历史的罪人。95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和平发展的新形势,有些党员干部失去了坚守,丢掉了好作风。尤其是当下,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些领导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政治定力不足,思想产生动摇,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忘记了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的谆谆告诫,认识不到“考试还在继续”的深刻道理,滋生官僚主义,产生种种腐败现象,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强调不忘初心,就是要警醒每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衷,不忘本来,不忘品格,不忘来路,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力。

  不忘初心,我们应怎么做?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就是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理想信念上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方向道路上要坚定“四个自信”,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动力支撑上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依靠力量上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对外政策上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自身建设上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这八个方面内容丰富,逻辑严密,是一个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总部署。深入贯彻这八个方面的要求,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做到坚守信念。

  坚守信念,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历史背景是内忧外患、社会危机、艰难困苦,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过去一盘散沙的泱泱大国有了为人民着想的政治核心,全国人民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赢得了民族解放。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历史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当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政党坚持不懈、近百年如一日坚守信念为一个崇高目标奋斗时,她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积极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福于亿万民众。积极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并参与全球治理,赢得了空前的国际地位。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们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只要坚守信念,就一定能够不断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一篇中国共产党人的宣言书

王喜成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站在我们党走过的近百年历史的高度,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个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主题,对党走过的光辉历程进行了回顾,对未来新的发展征程进行了展望,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宣示和回答,气势恢宏,意蕴深厚,是引领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纲领性文献。

  一、做出了庄严的宣示

  习近平总书记这篇讲话站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即将到来的关头,在全世界的注目下,做出了庄严的宣示,进一步阐释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战略等。向人们昭示,中国共产党虽然走过了95年的漫漫历程,现在的环境、形势、任务等均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不改初心,她仍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如讲话指出,我们党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否则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强调,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讲话强调的“不忘初心”,就是要不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忘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与“本”,决不能忘记。讲话还再一次向全世界宣示,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的是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要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因此,共产党员要保持建党初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高扬了自己的旗帜

  这篇讲话面对未来,面对新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各种社会思潮对中国道路开拓和发展上的噪音杂音,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讲话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它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我们必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必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必须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必须坚信。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将其作为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将其作为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并将其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这明确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前进方向、动力源泉等,回答了我们党要干什么,要到何处去,指引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三、开启了新的征程

  这篇讲话针对我们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宏大任务,意味深长地指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强调,我们党在“进京赶考”的历史性大考中已经取得了优异成绩。但这场考试没有结束,我们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讲话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和宽广视野,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推向前进。讲话特别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今后要做到长期执政,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掉“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总之,这篇讲话是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全世界的高度注目下,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当初我们为什么立党,立党后我们做了什么,今后还需要和将要做什么,等等,这些关系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的“大本大源”问题,它不仅仅是对95年党的历史的纪念,更是对面向未来的庄严宣誓,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指引我们前进的行动指南。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袁凯声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个纬度,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基础、主要任务和未来方向,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献,而且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有许多新观点、新思想和新判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文化自信的阐述。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文化自信”提高到了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等重要的位置,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思想的进一步成熟。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思想。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断,对于河南建设文化强省,对于未来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信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是一个逻辑上的关系。自强是以自信为基础的,自信的指向应该是一种自强。实现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今后的道路上进一步探索,也需要社科理论界同志进一步阐释,以丰富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思想内涵。

  坚持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应该坚持这么几个方面:

  一、坚持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文化自信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也是9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理论支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为什么中国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人民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集团,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并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坚持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坚持文化自信要大胆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创造性地发展自身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代表人类思想精华的思想,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和真理价值。它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高度凝结,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文化自信的时候,必须以高度开放的态度吸纳各民族文化并为我所用。

  三、坚持文化自信必须坚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弘扬和发展中国的优秀文化

  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信所必须具有的基础。在探索中国建设和革命的道路上,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上,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核心价值以及一些理念,理所应当地构成我们的理论、实践的一部分。

  四、坚持文化自信并实现文化自强,必须立足于中国当代的现实和当代的文化

  也就是说,我们在坚守以爱国主义为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有一种改革和创新的时代文化来体现出我们在文化自信上的一种信心,并用这种文化来指导中国正在进行的各项事业。

  所以基于这几条,笔者认为文化自信对未来的文化建设构成了一个基础,构成了一个本源。它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方法。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需要有一个逻辑上的过渡。这个逻辑上的过渡也就是说当我们完善了文化,并以这种文化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之后,我们就可以探索一个文化的自强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中国的崛起,也是中华文化的崛起。既是中国人民对各种优秀思想文化吸收的再创造,也是中华文化新一轮的发展和壮大。这种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文化基础、精神基础。

  对于河南来讲,我们这片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是在这片沃土中成长和生长起来的,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是在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的,所以说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河南应该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通过对自身文化,对中原文化的一种挖掘、研究、弘扬,在实现文化强省的同时,也为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不忘初心 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尹书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优势。不忘初心,必须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千难万险,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

  95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通过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所干的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干成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使中国历史发生三次“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在血雨腥风和白色恐怖的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靠的就是这种信仰。改革开放38年来,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各种磨难、经受住各种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这个“主心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坚定信念力量和根本指导作用。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定海神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长久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和宏伟蓝图,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伟大斗争具有空前的复杂性,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伟大斗争具有自我革命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的伟大斗争具有现代法治性,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历史进程的伟大斗争具有生死攸关性。党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时代“大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兑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关键取决于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我们查处的各种腐败案件反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不仅关系到共产党员个人的前途和发展,更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取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力度和成效。只要坚定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这里边最根本的是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不断培植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发挥好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定海神针”的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自觉提高党的执政意识,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坚实思想基础;才能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磅礴力量,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三、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打牢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筑牢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工作制胜法宝。特别要认真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二是着力抓好融合实践。理想信念并不空泛和玄妙,它就蕴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忘初心,党员干部就要时常扪心自问:当初入党为什么,党的要求是什么,群众的期望是什么,短板差距在哪里,责任担当怎么做?从本职工作和具体事情做起,践行党的宗旨,履行党员义务,爱岗敬业,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务实苦干,切实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让理想信念在岗位上闪光。

  三是建立健全理想信念的长效教育培训机制。要完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培训规划,改进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史国史、反腐倡廉、党章党规党纪等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着力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党性教育入脑入心、刻骨铭心,不仅触动灵魂一阵子,更要影响思想一辈子。

  (作者系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辛世俊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领会。规律是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自己生死攸关的各种关系。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以下几种极为重要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心”与“物”的关系

  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同人类社会的其他规律一样,不同于自然界物质运行的规律,是人的活动即共产党人活动的规律。利用物质条件、受到物质制约使共产党人的活动的规律毫无例外具有客观性。但人的精神和行为却能够改变物质条件、创造新的社会制度,为新的社会规律的形成提供新的社会环境。这就是“心”与“物”的辩证法。毛泽东提出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揭示了“心”“物”关系的辩证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话中引用了拿破仑说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一个时期以来,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物质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泛滥,一些人心为物役,行为物困,成为物的奴隶。“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的病根都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在物质条件、生活条件、武器装备很差的情况下奋斗出来的。我们凭借着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西点军校的沙盘上,美国将军提出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只有两个连,而美军的七个营却始终攻不下山头。那些雇佣军们永远不明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永远掌握不了理想信念这个精神武器。儒家孔子强调不仅要“志于道”,而且还要使“道”一以贯之;孟子提出浩然之气说,都是强调人的精神的作用。如果说陆九渊、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建构了陆王“心学”的话,那么,共产党在95年的奋斗进程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心学”,这个“心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弥足珍贵,是我们克敌制胜、永葆生机的法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正其心、诚其意”,一定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树文化自信、建精神家园”。只有把共产党的“心学”的经念好,才能为长期执政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正确认识不忘初心与继续前进的关系

  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忘记了自己的来路,自己的根本,自己的信仰,就会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什么是共产党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明确:“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很明显,初心,就是共产党人的“本”,这个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初心”被定位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宗旨层面,内涵准确,不能泛化,不能把“初心”当作一个“筐子”,什么都往里面装。“七一”讲话中“八个坚持”中有些属于“继续前进”要解决的问题,如“四个自信”“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深化改革”,等等,不属于“初心”的范畴。初心与继续前进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历史与现代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回顾95年历史,阐述了“三个伟大的贡献”和“三个历史告诉我们”,正确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个历史阶段,不能忘记每一个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作出贡献的共产党员。割断了这些历史的联系,就割断了我们党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我们党95年奋斗史所凝结的精神,是我们党独特的优势,是延续我们党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谈到文化自信,有民族的文化,也有党的文化。我们既要有民族文化的自信,还要有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一个不知道自己奋斗历史的共产党员,一个不坚持自己奋斗精神的共产党员,是不可能把理想信念贯彻始终的。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奋斗精神的政党,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的悲剧。

  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遵循。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要解决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四、正确认识坚持党的奋斗纲领与现实实践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判断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不仅要看顺境,更要看逆境。不仅要看目标,更要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实际行动。一方面,我们不能忘记远大的理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识到,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另一方面,在现阶段要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改革开放是前进的动力,因此,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理想只有在同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温暖我们的心,激发我们的斗志。理想来自我们对现实的不满,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为理想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离开奋斗的理想和信念没有任何价值。把奋斗精神作为“初心”意义十分重大,当前一些人被物质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所羁绊,信仰缺失、理想迷茫,得了一种站不起来的“软骨病”。特别需要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特别需要唤回革命战争年代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气神,那种为理想把牢底坐穿的英雄气概,那种为崇高理想而不受任何诱惑的浩然之气。

  五、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一方面,我们认识到,“中国有了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另一方面,必须明白: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能不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使人民因党的正确领导而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能不能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关系党的力量源泉的根本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共产党人的价值所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永远是衡量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永远是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人民永远是对我们党考试的考官,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是我们党不变的宗旨。

  六、正确认识坚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拒腐防变的关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但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如果我们不能从严治党,不能解决党内腐败问题,党的健康的肌体就会受到侵害,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腐败。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

  古人云:创业难,守业更难。难就难在经不起执政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方面,“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要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握执政的规律性,才能不断开辟执政的新境界,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授、博导)

 

引领新时期改革发展事业的行动纲领

刘殿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篇充满着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要讲话。通过认真学习,笔者领会到这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三个深刻改变”“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个伟大飞跃”“三个历史维度”“三个长期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用“三个深刻改变”“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个伟大飞跃”“三个历史维度”,对党的历史进行了简明扼要、全面系统的总结,回顾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5周年的光辉历史、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而且,还提出了“三个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高度自信和坚定决心。

  (一)“三个深刻改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二)“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三)“三个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三个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五)“三个长期坚持”: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二、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方面的重要要求。“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之心,不忘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之心,不忘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使命之心,不忘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回答了党是为什么而生、为怎样的目标去奋斗的问题,即在党建立之初就确立的党的宗旨和党的奋斗目标。“继续前进”,就是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党更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可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最新总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最新概括,也是我党领导改革发展事业的行动纲领,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扩展成为“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一个新的表述,是一项深谋远虑之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的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根基。

  四、“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对更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新观点。从世界范围看,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成立不久便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界羡慕,西方国家一度效仿苏联,曾尝试推行计划经济及国有化。但由于后来体制僵化等原因,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挫折,西方国家趁机唱衰社会主义,有人甚至妄断社会主义终结。但从中国发展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正在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中国正以一个大气谦和、信心满怀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功,也向世界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正确,其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中国创造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许多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纷纷学习中国经验,借鉴中国发展模式。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民主、人权为幌子,不断对第三世界一些国家进行或明或暗的武力干涉或文化渗透,所到之处,不但没有扶植起所谓西方民主的样板,反而引发了一系列战乱和动乱,导致新的“人道主义”灾难,利用模式输出获得特殊利益与强权的本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暴露无遗,其自身的发展也不断衰落,使得西方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质疑。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中国方案”,充分表达了中国不仅要办好自己的事,还要为人类作出贡献,特别是在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方面提供模式选择,其意义非同寻常。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研究员)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支撑

闫德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把“四个自信”并列提出,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础,意味深长、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彰显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将更趋成熟,这一论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支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前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实践,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并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建党95周年大会上再次提出“文化自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精神滋养,也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够充分发挥文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潜在价值,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动力

  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最终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和标志的。一个民族要想充满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富强、在世界上拥有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充分发挥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我们有强大的文化自信,用文化自信激发中国力量。

  (三)文化自信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来源

  中华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牢固根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总结出来的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国梦、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丰富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宝库,令世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沉厚重和巨大潜能。

  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既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既包括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囊括了当代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是支撑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一)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拥有文化自信的独特优势

  农耕文化、黄帝文化、思想文化、圣贤文化、医药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等诸多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二)资源丰富的革命文化具备文化自信的有利条件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坚持文化自信要学习与弘扬革命文化。

  (三)鲜明突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撑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滋养人类灵魂,涵养社会道德,促进社会发展。坚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复兴伟业的重要支撑。

  (一)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党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它的指导地位。要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二)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原因是其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与崇高价值追求。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根基,筑铸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与灵魂,构建起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弘扬优良革命文化

  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诞生了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财富。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优良革命文化,激发、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形成昂扬向上、同心同德的精气神,在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激发拼搏创新的勇气。

  (四)坚持文化自信,就要积极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文化自信要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坚持文化自信要将中原文化精髓转化为富民强省的精神动力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伦理观、求知观、道德观、经济观、文化观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移民精神是重要精神财富。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使中原文化的内在特质转化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重要精神力量。首先,要不断提升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其次,要继续加强人文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再次,要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最后,要着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研究员)

 

坚守人民立场永葆赤子之心

赵士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只要全党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坚守人民立场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人民才能从根本上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尽管我们党拥有8800多万党员,但相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党员仍然只是少数。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推动历史前进,就必须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自然便成为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我们是以人民为中心立党建国的。在中国,“人民”是个高频词,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公安、人民医院、人民广场,等等,连货币也叫人民币。根据《人民论坛》统计,“人民”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最多的词汇。可见人民在党心中的位置。站稳了人民立场,我们就有信心、有底气,就能干成事、成大业。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党的最大靠山。只要有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就能闯过重重难关,就能经受任何考验,就能战胜一切挑战。

  二、坚守人民立场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为人民谋利益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在于我们党永远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95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一开始是救亡,如今是富强。其核心就是围绕两个字展开:人民。坚守人民立场,不能是空喊口号,而应该体现在持续增强大众获得感、不断提升人民的福祉之中。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党同志:“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党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在新形势下的强调和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坚守人民立场必须切实践行群众路线

  “人民立场”讲的是原则,是“做正确的事”;“群众路线”讲的是方法,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立场解决之后,关键还要靠科学的方法来落实。群众路线是对人民立场的具体落实。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践行群众路线既要反对精英主义,又要反对民粹主义;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政策措施的出台,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善于吸收合理意见。要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共建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业梦想。

  四、坚守人民立场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一个政党,一旦脱离群众,就像鱼离开水,树断了根,就必然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只有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党的事业才能生机勃勃、万古长青。因此,能否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说:“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党的建设的头等大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共产党人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意见当作第一参考,把群众的评判当作第一标准,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时代风采,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添彩,赢得人民群众信任信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科学制定为民服务政策,把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所需的事情研究透、办扎实、建规章、立制度,并长期坚持下去。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努力探索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开展好网上群众工作,在社交网络上凝聚党心、争取民心。

  坚守人民立场,正是为了重申党与人民的神圣盟约,续发愿力,不忘初心。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把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系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攻坚克难的根本

赵增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这一论断充分表明,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强劲动力,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干事创业的根本因素。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革命理想高于天。“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能改姓更名,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党就把共产主义写进党章,确立为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的灵魂和命脉,是共产党生存与发展的独特基因与内在支撑,是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的最本质特征与最醒目标识。正是因为理想信念招展着高昂的旗帜,才让我们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才让我们拥有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磅礴力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旦模糊或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忘记了初心,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忘记了要前行到何方,共产党就完全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共产党就完全丧失了赢得人民群众支持与拥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个党就必定会因纲纪废弛、人心涣散而一盘散沙、一事无成、一溃千里、一败涂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强劲动力。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会失去前进的力量。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彪炳史册的伟大历史贡献,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能够团聚起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95年来,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2000多万烈士其中80%是无名烈士,为了这个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我们党排除万难、绝处逢生、重见曙光提供了强力精神支撑。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有共产党人都要时刻铭记这些烈士们的遗愿,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勇敢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干事创业的根本因素。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理想信念坚定是评判干部是否合格的“第一标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关键的因素,决定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支配着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作风就正,骨头就硬,就能炼就百毒不侵的“金刚不坏之身”,就能确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一旦精神上缺了钙,必然会得弱不禁风的“软骨病”;而一旦精神上缺了钙,得了“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必然导致声名扫地、身陷囹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当前,多元思想相互激荡,挑战着主流的价值观念;物质诱惑席卷而来,冲击着干部的自律防线。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说到底是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方向盘”失了灵。面对“四大危险”,应对“四大考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员干部必须在各种思想观念的交锋碰撞中站稳立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会自发凭空产生,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分自信之上,体现在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工作实践之中。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归根结底就是要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守人民立场、造福人民不动摇。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人类解放、造福人民群众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南针”“导航仪”“望远镜”“显微镜”。95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相结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永远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两个必然”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则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值得我们信仰,就在于它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坚定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分自信之上。旗帜就是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富强和发展中国,这是近现代历史的结论,是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旗帜,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10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共产主义既是思想理论,也是理想目标,更是现实运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首先脚踏实地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在建设共产主义。只有牢牢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全党全国人民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体现在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执政实践之中。“志不强者智不达”。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一个政党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政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党员干部只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发自内心地树立群众观点、毫不动摇地践行群众路线,才会真正把自己的工作与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才会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才会自觉远离精神懈怠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胜利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党执政的生命线;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党员干部做到清正廉洁、拒腐防变的基础。全面从严治党,匡正风气、刷新吏治、净化政治生态、改进工作作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但从思想道德抓起,点亮党员干部心中的理想信念明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历来具有基础性作用。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升道德境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推动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